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必要性:①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出现严重弊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无法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文化大革命又导致国民经济面临崩溃。
可能性: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⑴内容①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⑵意义:重新确立了正确路线,做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2.核心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过程:
a.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1993年全国人大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入宪法。
c.1997年,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确立的意义:
a.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生活水平。
b.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1.首先在农村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⑴原因: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着国家政局的稳定。
② 人民公社体制的制约(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没有自主经营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国家现代化建设)
⑵内容: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安徽省和四川省率先实行
1980年四川广汉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
1980年9月,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打破“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
1983年,中央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撤销生产大队,建村民委员会
改变统购统销制度,允许自由经营创办乡镇企业,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发展。
②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③意义:a.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b.兴办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即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繁荣。
小结: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及影响
(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
⑴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阻碍经济发展(主要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分配平均主义严重等)。
⑵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⑶过程: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试点
②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转城市。
③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开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股份制)。
⑷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⑸内容:措施:
①把高度集中的管理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②把单一公有制改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⑹影响:①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②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④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