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中庸”与马克思的“实践”的相通之处
首先,先把两个最基本的列出来:
《中庸》的部分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实践的定义:
感性的活动、对象性的活动。
然后,接下来,我们分为两部分,分别来详细解释两者的关系:
第一部分:
中庸原文的第一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中”就是“喜怒哀乐”还没有发出的状态,也就是“喜怒哀乐”之前的状态,还有第三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大致说,“中”这个东西,是天下的“本”,我们粗略理解下,可以大致解释为“基础、本源、根源”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实践定义中的“感性的活动、对象性的活动”中的“感性”与“对象性”,什么是“感性”、“对象性”呢,所谓感性,就是指先于理性而存在的,人能感觉到的事物的性质,所谓对象性,就是指事物抽象为对象的性质,比如,足球、苹果、地球都是“事物”,而“球形物”则是它们抽象为对象的性质。
好,我们结合起来看,“中”基本上就可以等同于“感性”、“对象性”。
第二部分:
然后,再往后看,原文第二句,“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通常的解释是说“发出来情感恰好合适,就叫和”,但我觉得“和”貌似不是这个意思,比如《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的“和”明明是有人与人连接的意思,而且还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并且,中庸原文中“发而皆中节”中的“节”字,原意是指的竹节,后来延伸出“连接”等意思,所以,我觉得“皆中节”的意思应该是“两者通过各自的‘中’连接起来”,也就是形成所谓的“和”。原文第四句,“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粗略理解一下,和就是天下公认的准则,这句话和第三句都类似于感慨,第一句与第二句偏向于定义。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实践定义中的“活动”一词,活动理论起源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古典哲学,形成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活动”一词的英文形式为“activity”,源于拉丁文“act”,其基本含义“doing”,即“做”。也就是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以及社会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比如,“我看到了花”,做为一个“活动”,其实是“我主动的看到了花”与“花主动的映入了我的眼睛”这两件事相结合的结果,也即所谓的辩证统一,简单点说,就是“我看花”和“花映入我眼”的时候,“我”与“花”连接在了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活动”。
好,然后结合起来看,“发而皆中节”基本上就可以等同于“活动”了,都是讲的“连接”。
最后总结一下,
从原文最后一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看,可见“中和”的重要性,而且“实践”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足以见“实践”的重要性,中国的传统文化,竟然与近代最重要的马克思哲学思想,奇妙的统一了起来,这令我甚是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