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失恋问题
很多人想要守护爱情,却往往为爱所伤,深入“爱”之泥潭无法自拔。而我们却常说爱情是美好的,那么守护爱情也应当是美好的,可为什么人们总因守护爱情而遍体鳞伤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我们爱的是什么,而守护的又是什么。
你的爱情从何而来?大概是某一天,你遇到了一个人,也许是初见之日,也许是在某段时光里,在这段日子里你感受到了无比的悸动和生命的喜悦,你告诉自己,你爱上了这个人,并感到幸福。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永远是在不断发展的,任何事物每分每秒都在产生着细微的量变,昨天的这个人和今天的这个人也产生着细微的量变,昨日之人与今日之人在性质上是有细微差别的。由于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时间积累到一定程度,那这个人的性质也会有很大变化。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你在昨天爱上的那个人的性质与今天所存在的这个人的性质是有差别的。那么你爱的是哪种性质的他/她,是昨天的?还是今天的?或是明天的?很显然,你真正爱着的,是那个给了你心灵悸动和幸福感受的他/她,是昨天的他/她,或者说,你真正爱着的是那个人生命中的某一小段。如果将他/她的这一生命中的一小段删除掉,那他/她所吸引你的那种特定的性质也会消失,你也不会对他/她产生爱慕。
那你现在守护的又是什么呢?你守护的是他/她的全部,是他/她生命的所有阶段,你觉得爱一个人就要爱他/她的所有。诚然,你深深的爱着他/她曾经生命的某一小段,但是他/她生命的那一小段的性质已于今日的他/她的性质不同了。如果将你真正爱着他/她的生命中的那一小段从你记忆里刨除,那你对他/她的态度也许就不是爱了,也许就变成了极度的厌恶。
我们由此可以发现,我们以为我们爱的是那个人的全部,其实我们错了,我们爱的只是那个人生命中的一小段。你爱的是那个人生命中的某一小段,而你现在守护的却是那个人的整个生命,你所爱的和你所守护的根本不是同一件事物,你又怎么能感受到守护爱情的幸福呢?的确,你所守护的东西,有一小部分确实是你的挚爱,这不可否认,但这件东西中更多的成分恐怕是你所厌恶的。你守护着这样的东西,又怎么会感到幸福呢?又怎么会不难过呢?
你爱的是什么,你就去守护什么,不要携带杂质。爱情是美好的,守护爱情自然也是美好的,但前提是,你所爱的和你所守护的应当具有一致性。
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甘愿去守护那些我们不爱的东西呢?因为很多人觉得,我所爱之人有回头的可能性,我等待着他/她回归到昨天的性质中。然而,马克思说,事物总是在以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发展。事物的发展可能会在某段时间有短暂的折转,但事物不会改变它向前发展的大方向。他/她生命中的那一小段已然过去,不会再回头了,不要觉得某个事物有性质回归的可能性,就算有折转,也不会长久。然而,这件美好的事物,它留给你的美好回忆却是永存的,并且是实际存在过的,这一部分,是你爱着的部分,也是你应该守护的部分。至于那些你不爱的东西,请将它们抛弃掉吧,为何要去守护你所厌恶的事物呢?
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所守护的东西并不是你所爱的东西。希望你能理解这句话,并且相信守护美好的事物总是美好的,除非你守护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