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沉痛悼念濮之珍先生

2023-10-16 14:35 作者:咬文嚼字杂志社  | 我要投稿

编者按

       10月11日,著名语言学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濮之珍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一百零一岁。濮先生是我刊顾问,长期关心、指导我刊工作。2019年,濮先生九十七岁,还为我刊合订本作序。2023年,濮先生《扬雄〈方言〉的研究》手稿本由咬文嚼字公司出版。《扬雄〈方言〉的研究》是濮先生本科毕业论文,在魏建功先生指导下完成于1945年。魏先生手书评语,给予甲等九十分成绩。论文手稿濮先生珍藏至今,历经沧桑,保存完好。今年新春,濮先生为论文手稿出版亲自作序。现将序言刊出,以志纪念。

 

濮之珍先生珍藏论文手稿

 

自序


濮之珍口述    潘  佳整理

 

       抗日战争时期,一九四一年,我考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因为抗战的关系,避免日机空袭,这个学校办在四川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的一个小镇白沙镇。校园依山傍水,校门前有道溪流,有桂圆林,校园后山有橘子林,风景优美。学校设施十分简陋,饭堂和大礼堂在一起,有时候吃的是霉米饭,老师条件也很艰苦。生活是苦,但老师真好,和我们亲如家人,有这么多好老师给我们传道授业,也就不觉得苦了。

       当时,中文系主任是胡小石先生,教语言学的有魏建功先生、黄淬伯先生,教文学的有台静农先生、吴白匋先生等。我是中文系第二届的学生,我们班一共十八个人,第一届只有三个人。有上一届的同学告诉我,魏建功老师的课很深奥听不懂。我那时候年轻,只有十八岁,就很好奇,和另一个同学悄悄地去旁听魏老师的课。当时魏老师四十岁左右,长得很清秀,上课很认真。中国古代音韵学是比较难懂,但是魏老师运用现代语音学,从发音的生理基础讲起,并用音标和图表,想尽办法给学生讲解。这是第一次见魏老师。后来,到了二年级,魏老师正式给我们上“中国古代语言学”的课,讲文字、音韵、训诂。我学得比较认真,魏老师对我比较好,课外还常常指导我学习中国古代语言学的著作。那时候,我们都住在学校,老师也都住在学校。魏老师的教学,一开始是他讲得多一点,我看一点书;后来他就讲得少一些,让我多自己学习多思考;再到后来,他根本不讲,就把书给我,让我自己看。以提问的方式,来看我的理解程度。他的这个教学方法很好。后来快毕业了,魏老师就要我研究西汉扬雄所著的《方言》,作为毕业论文。我的论文主要是研究《方言》与《尔雅》的关系,当时比较用功,做了很多卡片。当时没有正式的卡片,就用长条的纸裁开,做成卡片,花了不少时间,完成了我的大学毕业论文《扬雄〈方言〉的研究》,字数五万字左右。我住的宿舍不方便写论文,十二个人住在一起,所以在家里写。我家租住在当地的房子,进门天井一侧有间房是大哥大嫂住,我和外婆住在楼上,房间很小,中间走廊很宽大,我在那里放个桌子,晚上点桐油灯,这样完成了毕业论文。

 

濮之珍先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做的卡片

 

 

《扬雄〈方言〉的研究》手稿本书影

 

       快毕业时就交给魏老师了,隔了一段时间他跟我说,你的论文我已经看了,也已经评了,给你甲等九十分,跟我开玩笑:“濮之珍,你教授水平啊!”

 

魏建功先生评语

 

       我那时年纪轻,抱着学习的心情,心里觉得这下好了,论文总算交了,觉得轻松。这年(一九四五年)夏天我就毕业了。随后抗战胜利了,学校想搬到南京、上海或者北京去办,没有得到教育部的同意,于是学校就闹起来了。这时候魏老师被派去台湾推广国语,要离开学校,有鉴于当时学校的局面比较混乱,觉得我的论文如果遗失太可惜,就把论文交给了台静农老师。逃难到四川的人很多很多,抗战胜利了,大家都想回去,交通很困难,只有水路,我们一家买不到票就回不去,暂时留在四川。我已经毕业了,台老师推荐我去位于重庆对岸土桥的清华中学教书,那是清华毕业的学生办的学校。台老师拿到我的论文,挂号信寄给了我。因此这本论文一直在我手上。后来我和台先生都回到芜湖,台先生整理他留存的藏书时,转赠给我魏先生签赠给他的《古音系研究》(国立北京大学出版组印行),并在卷前题语“此书战后殊不易得,之珍从建功兄治方言甚有成绩,今得此书,想于古音研究当益有所获也。静农再记”。后来有个趣事,我到复旦报到,系主任郭绍虞问,你的毕业论文写什么,我把论文拿出来,他很惊讶,毕业论文怎么在你手里,于是把这一原委向他说明。

       魏老师后来回到北大,做过北大副校长。二〇〇一年,北大纪念他百岁诞辰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文献展览,我带去的这本论文手稿也陈列出来。北大有关负责人希望我捐赠给他们,我不舍得,又带回来了。

       这篇论文篇幅比较大,有五万多字,早年没有全文发表,其中部分章节修改后分别发表在《学术月刊》一九五七年第十二期和《中国语文》一九六六年第一期。又有二万字的缩略本刊在《海上论丛》第三集(二〇〇〇年)。直到二〇〇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我的《中国语言学史》,我把这篇论文的全文附在书后。

       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来,魏先生是引导我学习中国语言学的启蒙老师,由于他的启蒙、引导和培养,我才成为一名语言学教师。我幼年丧母,十八岁丧父,魏先生、台先生、胡先生等几位恩师犹如我的父辈那样可亲,为我之后的研究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非常感谢上海咬文嚼字公司的王敏先生,认为这本数十年前的旧稿仍有史料价值,积极谋划出版。因我年事已高,颇有不便,潘佳博士协助做了许多工作,感谢他的帮助。

 

濮之珍

癸卯新春,时年一〇一岁

 

濮之珍《扬雄〈方言〉的研究》手稿本


沉痛悼念濮之珍先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