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系年》第一百三十一篇 关于楚顷襄王又称楚庄王的考证——耿鬼老师翻译

我(钱穆)考证“楚顷襄王又称楚庄王”这件事的过程如下:
《战国策·楚策四》记载:“庄辛对楚襄王说……”。高诱在为《荀子》做的注解(包括金正炜的《战国策补释》)中说:“庄辛对楚庄王说……。”便是“楚顷襄王又称楚庄王”的第一个证据。
《韩非子·喻老篇》中记载:“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王先慎根据杨倞注解的《荀子》,将此处改为庄子,《文选·广绝交论》的注引写为庄周子。庄周的年代当然可以跟楚襄王的年代相交接,但是这个“庄子”有可能是庄辛,“周”大概可能是别人未经调查而注解的)劝谏说:大王的军队自从败给秦国和三晋之后,又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因为军队弱小。庄蹻在境内作乱,各地的官吏却不能阻止,这是因为政治混乱。大王国家的弱小和混乱,不在越国之下。”庄蹻的事情,在《荀子·议兵篇》中也能见到,说:“楚国军队在垂沙陷入危险的境地,主将唐蔑战死(《战国策补释》说垂沙是重丘的错误写法,唐蔑就是唐昧)。于是庄蹻起事,楚国被分裂成三四块。秦国的军队一到达,鄢郢就被攻下,如同击落枯叶一样简单。”


这三件事是连续的。垂沙之战在楚怀王时期,鄢郢被攻克在楚襄王时期,庄蹻作乱这件事,根据《韩非子》的说法是在楚庄王的时期。但是楚怀王和楚顷襄王之间没有其他的楚庄王——这就是“楚顷襄王又称楚庄王”的第二个证据。(不过根据杨宽等人的研究,楚灭越大概在楚怀王二十三年以前。)
杨倞在为《荀子》做的注解中引用《韩非子·喻老篇》“杜子劝谏说……”这一段时将“杜子”写作“庄子”。庄子就是庄辛,与楚顷襄王同处一个时代(《太平御览·卷八十二》中《文选》鲍照的拟古诗的注解,引用《韩诗外传》记载:‘楚顷襄王聘请庄子为相国。’这个庄子也是庄辛),这就是“楚顷襄王又称楚庄王”的第三个证据。
因《史记》错记庄子为庄辛,说他是与楚威王同时期,于是就误认为庄蹻在楚威王的时期。所以《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从楚威王时期开始,让将军庄蹻带领军队沿江而上,攻下巴蜀和黔中地区以西”(高诱注解《淮南子·主术训》的时候也依照《史记》记载,说庄蹻在楚威王时期。并且高诱注解《吕氏春秋·季冬纪·介立篇》时说庄蹻在楚成王时期。出自一个人的注解,不应该会互相有歧义,大概是成和威字形相近因而写错。)又说:“庄蹻,是以前楚庄王的后裔。”这是因为司马迁看到先秦典籍说庄蹻是楚庄王时期的人,却不知道楚庄王就是楚顷襄王,于是就错误地认为这个“楚庄王”在春秋时期,而又不明白为何战国的庄蹻会与春秋的“楚庄王”同时期,便把庄蹻当做了楚庄王的后代。(《史记索隐》记载:‘庄蹻是楚庄王的弟弟’,也说他是楚庄王时期的人。但是并不知道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又记载:“庄蹻平定滇地之后想要回楚国汇报,正赶上秦国攻占楚国和巴国的黔中郡地区,道路闭塞不通畅,因此退回滇地,带领着他的军队在滇地称王。”《资治通鉴》反驳说:“楚国在楚威王死后,楚怀王在位三十年,到楚顷襄王二十二年,秦国才夺取巫郡和黔中郡。如果庄蹻是在楚威王时期就带兵扩张,等到秦国攻陷巫郡和黔中郡,道路不通而不能返还,总共经过了五十二年。怎么会过去这么久?《后汉书》则说楚顷襄王时庄豪在滇地称王,庄豪就是庄蹻。”《通志》也采用了范晔《后汉书》的说法。(《史记志疑》说:‘范晔大概是依照《华阳国志》这么写的’,查看《史记·西南夷列传·正义》和颜师古引用《华阳国志》注解的《汉书·地理志》,都说这事在楚顷襄王时期,那么《史记志疑》的作者梁玉绳应该是对的。只有今本《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楚成王派遣庄蹻讨伐夜郎——大概是被后人随意修改了)这就是“楚顷襄王又称楚庄王”的第四个证据。

《韩非子·奸劫弑臣篇》又记载说:“楚庄王的弟弟春申君……”春申君侍奉在秦国做人质的楚顷襄王的太子,所以韩非说的楚庄王,往上不能是楚怀王,往下不能是楚考烈王(即楚顷襄王的太子),所以很明确,他说的楚庄王就是楚顷襄王。这就是“楚顷襄王又称楚庄王”的第五个证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楚庄王时期,有一个优伶名叫优孟的跟楚王说:齐王和赵王在前面陪您,韩王和魏王在后面护您’《史记集解》说:‘裴骃考察说:楚庄王时期,还没有韩赵魏三国’。但《史记·滑稽列传》中按顺序优孟的事情在淳于髡之后、优旃之前,所以“楚庄王”则在齐威王和秦始皇之间,也就是楚顷襄王了。只是司马迁不能分辨,又以为涉及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和孙叔敖,于是就被弄糊涂了)
战国时期的很多国君都有不同谥号兼用的情况,后来的人不考证,像庄蹻的事情,就成为难解的一团乱麻了。
文中所用图片出自史图馆。
耿鬼老师译于2020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