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朝末年的另类“赔款”:花费白银一百万两,却全打水漂

2020-10-25 12:10 作者:纵横五千年  | 我要投稿

喜欢明朝历史的朋友,应该都听过这么一个口头禅,“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今天咱们分享的这个历史故事与钱有关,换言之,就是说说明朝到底有没有赔款,有没有纳贡的问题。据史料记载,在1628年七月至1630年正月间,崇祯帝拿出一百零六万一千两白银“送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在语言文字方面,所以明朝这种行为不是赔款,也不是纳贡,当时称为“市赏”、“恩赏”,也就是说这笔钱是皇帝赏赐的。那么问题来了,明朝末年,财政危机,朝廷入不敷出,崇祯帝最怕花钱,怎么还舍得拿出这么一笔巨款呢?因为这笔钱不是明朝主动给的,而是被勒索的!

话说自1628年五月开始,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不断袭扰明朝边境,在索赏不得的情况下,杀掠明朝军民数万,重镇大同差点陷落。此时,崇祯帝已经被辽东战局以及国内局势搞得焦头烂额了,万般无奈之下,他启用了五朝元老,已经八十三岁的王象乾,“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在与崇祯帝进行了一番密谈,王象乾又奉旨与袁崇焕商议。王象乾到任后,派官员到杀虎堡与林丹汗谈判,最后达成协定,“定赏八万一千而还“。可是到了第二年秋天,皇太极突入关内,直抵北京城下。新任兵部尚书梁廷栋担心林丹汗趁机入侵,“合诸部马价七十余万,象乾议益八万,共八十万”,“以终款事”。

正所谓“贪心不足蛇吞象”,林丹汗拿了明朝的八十八万两白银后,仍不满意,他得知皇太极入关的消息后,就率领十万骑兵来到宣府胁赏。明朝官方没有办法,搜罗了十八万两,“赏赐”给了林丹汗。至此,林丹汗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从明朝那里搞了一百多万两白银。当然,按照明朝官方的说法,那不是赔款,也不是纳贡,而是“恩赏”。

可能有人会说,这点钱对于明朝来说,毛毛雨而已,大明有的是钱。那咱们就来看看明朝末期的财政状况,万历后期,明朝岁入白银四百万两,而到了崇祯元年,缩减至两百万两,而支出高达五百万两。崇祯帝是一位惜财的皇帝,为何他还如此慷慨大方?其实崇祯帝有着他的目的。

明朝赏赐林丹汗这些蒙古部首领,是从万历年间就开始了,最初的目的很简单,让他们别袭扰边境。到了后来,随着女真的崛起,明朝希望利用蒙古来对抗努尔哈赤,所以不惜重金想要实现“联蒙制满”的策略。然而,林丹汗等人贪得无厌,不仅没有帮助明朝的忙,还多次趁机勒索。

用现代词来形容的话,崇祯帝的这笔巨款就相当于交纳的“保护费”。一方面,向林丹汗寻求和平,不被袭扰;另一方面,希望与林丹汗携手,对付后金。1632年,皇太极率军向西杀来,崇祯帝闻讯后,急命兵部安抚察尔哈部。没想到林丹汗得到明朝的“恩赏”后,“昼夜移营西去”,溜之大吉。

参考资料:1.《明清史料》;2.《明史》;3.《明经世文编》

明朝末年的另类“赔款”:花费白银一百万两,却全打水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