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老教不好,打一顿就完事了?
最近发生了一件事情:亲戚家的孩子,因为一些原因,导致心理扭曲,可能有一些狂躁的症状。

他熊到什么程度呢?今天因为他的家长让他喝水,他不肯,拿起桌面上的刀一顿乱甩;被制止了,又拿起玻璃水壶,不肯撒手;被抢走了之后,对着他的家长一顿乱抓,并且咬人……
这样的孩子,熊吗?怎么管教?打一顿就好了。打一顿就好了吗?
我们来说说这个孩子的情况:他6岁03个月,刚刚上小学,家里的爸爸工作忙,老是加班;妈妈回自己家那边开了个买服装的店,看店;只有奶奶在照顾他,而奶奶没有什么文化,对于孙子的要求,只要他一哭一流泪,就尽力地满足。而因为上小学,逐渐有了作业的要求。由于家里人不能教他完成作业,老师对他不满意。他说他不喜欢那些老师,老师老是凶他,他说他很孤独,因为他考得不好,小朋友们都嘲笑他,没有人和他做朋友……
但同时他也说,他很想和那些被老师骂了的同学做朋友,因为他怕他们考不上初中;他说他要好好学习,这样子他就能上初中了。
我回来之前,他被带去医院的神经科检查,因为他的嘴巴老是抽搐。监护人跟他的妈妈反映了这个情况,他的妈妈说:“不用去医院看,就是缺维生素了。”后来医生说是压力过大,叫家长不要老是打骂孩子。原来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不情愿去上学,被家长打骂的情况似乎很严重。
这样的一个孩子,打一顿,就完事了吗?打一顿,没问题了吗?这是“打一顿”的问题吗?这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一个社会的问题!
《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说:“人性本恶。”、洛克提出“白板说”,这三者我更倾向于洛克的“白板说”。
孩子是父母的结晶,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他一生下来,就有了他的父母的烙印,同时孩子身上附着着远古人类的基因,他们一出生就懂得趋利避害,努力地活下去,但意识经历方面是一片空白,上面会有怎样的符号色彩和图案,和后期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
教科书上列出了三种家庭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在我身边很少看到民主型的家庭教育,大多是后两者。像孩子今天这样的情况,不是孩子性本恶,而是因为他不懂得表达,不被理解,缺爱和压抑造成的。
首先,家庭方面的原因绝对是决定孩子的发展的一大关键。家长们都喜欢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挂在嘴边,而这起跑线,不是什么补习班、成绩,是家长本身!(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是在@齐天大圣余潇洒 的一期有关于高考的视频。)
但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别人,推给了教育机构,推给了老师,推给了孩子。
在幼儿园里,有一个孩子喜欢打人,我单独把他叫到一边,我问他,在家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会打你吗?他点了点头……如果孩子有暴力倾向,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本身受到过暴力的侵害。还记得我上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个让人讨厌的学生,他家好像住在我家的那片区域,有一次,我在上学路上,看到他的爷爷拿着一块砖头想往他身上砸,他一边哭一边跑……我那时候看得胆战心惊,大概是因为太害怕了给我留下了一点阴影,所以到现在还记得。
都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有怎样的家长就有怎样的孩子,熊孩子,很多时候都是熊家长造成的。
像亲戚家的孩子的这个情况,刚刚上小学,幼小衔接没有做好。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只有奶奶陪伴着他,但奶奶不能辅导他做好作业,因此受到了教师的责骂,所以不想上学,但是家里人不理解他的情况,用打骂逼迫孩子去上小学,所以导致压力过大,嘴部出现了抽动症状,而后来,考试过后,他说周围的小朋友都嘲笑他考得不好,(好像是语文93,数学66)所以没有人和他做朋友,他觉得很孤单。
但是这一切都不被人理解,老师不理解,同学不理解,家人也不理解,所以在受到他亲密的人的压力时,他作出过激的反应去应对,抓人,咬人,拿东西乱甩,以此来发泄自己心中的郁闷。
这里最大的原因是家里人对孩子不够关心和了解,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去教育孩子。
如果一开始幼儿出现了抗拒上学的情况,家长问清楚原因,或许就能作出相应的调整,让孩子适应新的环境,如果实在是不行,可以让孩子上回学前班。听闻孩子的奶奶是想让孩子上学前班的,但是孩子的爸爸妈妈想让孩子直接读小学。听到这样的话我感觉十分的气愤,也十分悲哀,爸爸妈妈没有直接照顾孩子,最熟悉孩子情况的奶奶提出让孩子上学前班的建议被否定,而上了小学又没有人辅导孩子做作业,导致孩子产生了各种不良反应,而作为家长也不了解其中原因,打就了事,这么小的孩子,也还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或者即使表达了也不被听取,不被理解,心中的郁结没有办法发泄,他能怎么办?所以当受到一点点来自亲密的人的压力的时候,他就爆发了,他就对着能够欺负的人又踢又打,又抓又咬……这大概就是踢猫效应吧。
除了很大的一个家庭的原因,还有教师、学生,社会的原因。
他所在的那个班,有50多个人。教师也没有办法每个人都兼顾到,这是一个教育资源的问题,但同时,即使教师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孩子,也不应该对孩子说“你爸爸的压力大,我和班主任的压力更大”这样的话,教师没有以人为本。或许我不是小学教师,我不能体会到他们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也或许我现在刚出社会从教,还能暂时地秉持初心。虽然说现在去实习,很多都和书本上学到的不一样,很多同学说带他们的老师让他们凶一点,这样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凶从来不是树立威信,而是恐惧。我又能保持这份初心到什么时候呢?
而在这个班里的同学,这么小,大概6-7岁,为什么会嘲笑一个孩子没有考好?这难道不是一种病态吗?但是这很常见,不是吗?很多人看到 处于在学年龄的孩子,常常会问“你成绩好不好啊,考多少分啊?”也经常看得到家长对孩子说:“xxx考第一,你去多和人家谈谈,向别人请教请教别人是怎么学习的。”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孩子,则说:“xxx的成绩差死了,你少跟他来往,没出息。”……
以成绩定好坏,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虽然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现实并没有推行得那么容易。但幸运的是虽然缓慢但也有进展,由现在改革的高考制度可以看得出来。
孩子本身有问题是毋庸置疑的,但孩子的问题是很多原因造成的,而且孩子现在才6岁,他还不能十分地明事理,也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这件事里最让我气愤的是另外一个亲戚,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在那里添油加醋,说什么:“这个孩子啊,太凶残,拿着刀要捅人,这么小就这么恶,心是黑的了,长大一定会很残暴,教不好的了。”云云。
孩子当时不在场,但是孩子的奶奶在场,她在为自己的孙子辩护:“他压力太大了,他以前不会这样的,都是上了小学以后才会这样的……”
我感觉她都要急哭了,但是那个亲戚还是不依不饶,一直说孩子怎么样坏怎么样坏!
艹!
气哭!不可理喻!就是因为有这样不懂理的家长才会有这么多的熊孩子,真的气哭我了!就是因为在没有搞清楚情况之前就对所谓的坏孩子熊孩子一棍子打死,他们才会放弃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坏人……为什么那么为人父母可以这么愚昧,熊孩子长大了,成为了熊父母,再有了孩子,又教育出了熊孩子……恶性循环!
真的强烈建议国家出台一个政策:新婚夫妇要进行育儿的普及,让他们了解培养一个孩子需要准备什么,怎么教育,让他们心里先有一个底,再考虑要不要孩子。硬性规定新家长必须上一周或者一个月的培训课,建立一个机构让他们在上班之余或者产假的时候去上课……唉,虽然好像开放了二胎,但是我国的出生率还是下降了,如果再来个这样的政策,可能会更低吧……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很多家庭会生很多很多小孩,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需要生产力?而这些地区,教育资源往往贫乏……
真的是很难的事情。
但是宁愿少生也不愿意看到那么多的“熊孩子”。
我的家庭情况稍稍好些,但是现在回望,有时候父母作出的行为也是让人十分难受的。但是没有办法,真的没有办法。我在说着这些,因为我学过,我可能略懂一些,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不懂啊,他们还是秉持着“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观念,还是觉得孩子不听话就应该打,就应该骂!也很少会去究其原因。甚至有些父母,孩子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意外……
这就是现实。
最后,我建议孩子的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医院看心理医生,听听医生的建议,是继续上小学还是改上学前班,或者带回家修养一段时间,其实有想过让他们请家教,大人都在忙事业,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但又想孩子成绩好……但关键是他们家也不算富裕。归根结底一个穷字——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发展……
当然有贫穷的人成功的例子,但能看到的能举例的都是那些“幸存者”,大多数的人还是被尘埃掩埋在地里土里腐烂。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如果你也有被熊家长这样子对待过,你以后会有自己的孩子,或者你现在就是一个孩子的家长,请花一点时间去多去关心孩子,了解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要再用熊家长的方式去对待他们。是你们的选择让他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希望我们平凡但不“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