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的智慧交通系列6——智慧交通的解决之道1
快车通道:
碳减排制度系列汇总
CCER制度系列汇总
CCER 项目减排效益测算系列汇总
发达国家碳排放政策系列汇总
动力电池发展趋势系列汇总
ISO 14064-1系列汇总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系列汇总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碳中和背景下的智慧交通系列的第五部分:智慧交通的挑战3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六部分:智慧交通的解决之道1
“源、网、荷、储、端”是实现能源安全可靠供应、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支撑手段,也是当前的热门研究课题。推进交通领域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通过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建设,保障大规模新能源顺利消纳,为交通低碳化发展提供了思路。
交通电气化发展中遇到的来自能源端、负荷侧、配电网及终端设备本身的挑战,要从全局考虑,打破以往多个系统孤岛运行方式,实现“源、网、 荷、储、端”的协同运行。
强弱电打通,强电部分增强分布式能源灵活接入能力,弱电部分实现单一子系统的内部优化,实现动力能源的高效传输;同时以能量流为核心,打造以柔性调控主体、创新配电结构为依托的新型智慧能源管理示范平台,实现跨功能及区域的横向能源优化过程,全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负荷的分区管理和有序充电,运用合理的电力增容模式,保障能源可靠供应。
与此同时,通过采用最新技术,在满足甚至超越原有性能基础上实现绝缘气体以及其他绝缘材料的低碳化,从而实现从发电端到用电侧,再到设备自身的全面低碳化,助力全社会的 “双碳 ”目标。
1、多策略精准柔性调控,助力交通行业绿色用电
多策略精准柔性调控包括多策略新能源精准调控和多策略负荷侧需求柔性调控,从全局视角出发,以能源安全和减少碳排放为目标,将源随荷动的模式转变为源荷互动调优模式,释放减碳潜力。
1)、 利用分布式新能源,提升交通绿电使用比例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交通运输用地 955.31 万公顷(14,329.61 万亩),大量城市空间可以因地制宜装设分布式发电系统,特别是机场航站楼、高铁车站、地铁车辆站场、港口仓库、公路服务区以及路肩、隔离带等空间非常适合分布式光伏建设。
大范围试点布局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按照就近建设、就近消纳的原则,通过合理地利用绿色能源,可以减少对电网供电的依赖。分布式光伏的接入,可有效降低电网接入点最大需量的要求,缓解交通电气化带来的配电侧电力扩容压力。
2)、 创新型交直流混合微网,源网荷多维融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众所周知,分布式光伏以直流方式接入,用电侧大功率直流快充与交流充电共存,各类场站照明系统采用直流光源。随着电能供给方式改变,大量交直流充电设施接入,如果管理不当会引发电力安全稳定和电能质量等问题。然而,以电网固有的交流形态为能源端,需要频繁进行交直流转换,必然会带来一定量的能源损失和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采用新型的交直流混合微网模式,可以极大地减少能源转换带来的损耗。交直流混合微网,即在原有交流系统的基础上辅之以智慧直流微电网,该模式具有线损小、可靠性高、无需相频控制、电能质量优、接纳分布式电源能力强等特点。
智慧能源柔性直流配电技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从能量流上,将 “源、网、荷、储、端”纳入综合管理范畴,引入新能源多端、双向供电发展,实现智慧能源柔性管理,精细调配。从能源结构上,将设备层与边缘系统结合,实现配电信息深加工,提高信息利用率及系统综合管理能力。
从能源系统功能上,通过数字建模,AI 技术, 实现系统全要素健康评估、运行监管、能耗跟踪、 主动运维。
碳中和背景下的智慧交通系列的第六部分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明天和大家分享第七部分的内容:智慧交通的解决之道2
免费服务:
(在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
国际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碳中和,碳交易,碳资产,碳计量,碳排放,林业碳汇,绿色金融,CCER,ESG,CCUS,锂电池,电池回收,电力碳中和,电价政策,汽车碳中和,碳汇造林方法学,磷酸铁锂专家交流,磷酸铁,林业碳汇专家交流,抽水蓄能,ISO14064-1,绿电专家交流,广东汽车碳足迹,汽车左B柱LCA,汽车白车身LCA,碳减排制度,CCER制度,废旧轮胎再生橡胶LCA,发达国家碳排放政策,动力电池发展趋势,钢铁碳中和,氢能
付费服务:
1、个人和企业层面的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培训
2、上市企业组织层面碳盘查、产品层面碳足迹、碳中和规划、碳配额资产托管、国内外碳信用申请和交易(CCER、林业碳汇、VCS、GS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