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森林》到《饥饿站台》:诗意理想与荒诞现实
《小森林》:人生的另一种追求
作者:何小倩
我总会翻看《小森林》这部电影,现在大多人知道了这部电影,都表示想过这样的生活:简单,宁静,回归生活的本质,不需要复杂的社交网络。
我在想世界上的事,其实都很简单的吧,复杂的是人心。嗯,我觉得就应该每天吃很多好吃的,坐在田野里数蜻蜓,看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趁还年轻多打几个滚儿,站起来拍拍裙摆上的青草,雨水和泥巴,然后又滑到河里去。
《小森林》的整个画面,带给我的是:这是一种专注在当下的感觉。通过双手劳作,使用工具,一点点地要么剪开、要么切开、或者切碎、搅拌,每个步骤都是那么细腻,不紧不慢。
每一次轻嗅,仿佛自己也闻到各种搭配在一起的食材的味道。
每一次咀嚼,似乎我的味蕾也在慢慢绽放。
每一次观看,不同的色彩恰到好处地刺激视觉,这一切让人身临其境。
《小森林》的内容,简单到像一个平铺直述的生活纪录片,幸而有美食和小森的美丽景色,使得这部电影如暖阳静静得淌入内心,所以并不会觉得淡然无味,反而越看越觉得有一股怡然自得的生活的味道。
除了里面的美食看得自己也跃跃欲试,还有村庄春夏秋冬的景色也美得摄人心魄,连同小木屋也同样迷人。那情那景,胜过身边的万千高楼大厦!另外,《小森林》这部影片有一种治愈人心,让人心平气和的力量,有点像梭罗的《瓦尔登湖》。
《饥饿站台》:荒诞与现实一一对应
作者:黄永霞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饥饿站台》。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在未来的反乌托邦国度中,囚犯们被关押在垂直堆叠的牢房里,饥肠辘辘地看着食物从上层落下,靠近顶层的人吃得饱饱的,而位于底层的人则因饥饿而变得激进……
不同于其他在监狱里的人,男主格伦是自愿进来的。入坑前,他把这一切都理想化,他认为这里是“垂直自我管理中心”,他说他是来戒烟,顺便看完那本《堂吉诃德》。男主把监狱当做一个世外桃源,他幻想这里的人都遵守规则。但显而易见,这座监狱即是人们为了生存而相互厮杀的决斗场。
表面上,这个监狱和我们没什么关系,实际上讲述的就是我们的故事。监狱是一层一层的,这叫“阶层”或者“阶级”。食物很多,很美味,但是由333层的人共享,所以上层的人可以尽情挥霍,中层的人只能吃一些残羹剩饭,但也能够吃到食物勉强活下来,而下层和底层的人就什么都不剩,想活下来的人,只能靠杀死自己的室友,吃人肉才能活下来。
监狱设定了一个规则:每个人每个月可以换层。有的人从下层人变成上层人,体验一个月的玉盘珍羞,有的上层人则变成下层人,忍受着上层人的残羹剩饭,或者在底层选择吃人或被人吃。在这里待久了,很多人很明显地接受了这个规则,忍受着楼层高低带来的贫富分化。他们抱怨上层人,但是到上层后,最终也成为他们口中抱怨的“上层人”。而这种不稳定的变动则带来了一个后果:只要我熬过这个月,就有可能上位,那我又何必在乎别人的死活呢?
泰戈尔说过一句话:老虎并不吃老虎,只有人,才用人养肥自己。上层者和下层者思考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下层人的声音很难传到上层人的耳朵里,因为上层人不会听你说话,就算听到了也不能产生共情。
在这极端的监狱里,影射的便是当今社会的现实。最具讽刺的一点,便是那个意大利奶冻,0层作为食物的发配地,所有的食物都无比细致,精确。男主试图打破监狱的规则,进行“和平抗议活动”,拼死将奶冻守护到了最后一层,然而镜头一转,0层的管理者只在乎送回来的奶冻上有一根头发,并大发雷霆训斥员工。
无论是底层人,中产阶级,实际主义,理想主义,实际的理想主义,社会攀爬者,或者吃着剩饭醉生梦死的人,又或者罪犯,其实大家都是在服刑而已。
正如整部电影开头所说,世上只有3种人,上层人,下层人,掉落的人。想离开这监狱,唯有做社会的强者。这里的强者,是有本事做到0层人的领导,做那个厨师长,去制定规则。但这对常人来说,都是做不到的。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个监狱的一份子呢?
生活是一场晚餐,拿起你的刀叉慢慢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