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河帝国》看手机摄影与相机摄影,究竟有何不同

昨天我参加了某品牌手机的发布会,由于某些原因被要求不准评论,这件事的好处是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想法(但这里我并不想讨论这款手机就是了)。
在发布会后的采访里,我和某厂商聊了硬件、计算摄影和手机摄影,发现他们的理念中,手机仍然是给相机做“备机”的存在,认为计算摄影更多用于前期的对焦、防畸变等用途,认为其他计算摄影的功能都算是后期。
这令我感到可笑而困惑。因为这让我想到了最近在看的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小说,那个庞大势力的帝国的衰亡、星星之火的基地的崛起。

应该说,我完全可以理解这家厂商的解释和做法,也认为在日益趋同化的当下,有这样独特坚持的厂商是用户的幸运。
但我也想说一些和他们不同的观点,并不是为了证明他们是错的、我是对的,那太小儿科了。
我只是想呈现给你另一种思考方式,另一种声音。毕竟在手机摄影这件事上,我算是有一点儿理解和感受的人吧。


当然,我不想过于空洞的讨论,所以下面的内容主要探讨 “手机摄影与相机摄影有何不同” 这个话题,会分成 “兴亡、习惯、改变、未来” 这四个篇章。
////
1
一个帝国的兴起,一个帝国的衰亡

的确强大(外表上)
手机摄影从何时兴起,不同的人,不同的手机厂商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对此,我也无法准确给出一个“正确答案”。
但我可以画出一个大概的范围。
正如我在 2015 年做国内第一堂手机摄影公开课时所阐述的那样,我认为 2010 年是一个手机摄影的分水岭。因为这一年诞生了两件大事,iPhone 4 发布,Instagram 上架。


如果算上之后一年发布的 Snapseed 和 iPhone 4S,那么在 2010 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手机用户获得了比之前拍照性能强劲数倍的硬件、比之前效率更高功能更全的修片软件,以及比以往更轻松便利的分享平台。
拍摄、修片、分享,手机摄影的关键要素就这样具备了。有趣的是,大家如果有心,可以看看 2010 年之前苹果 IPPA 的获奖作品,再看看 2010、2011 之后的,就会发现其画面效果差了很多。
另一个有趣的“佐证”,是全球数码相机的出货量在 2010 年达到高峰,但从 2011 年起,就开始逐步下滑。到了 2013 年更是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手机的帝国兴起了,相机的帝国衰亡了。

帝国星桥被袭击预示了帝国的衰落
而手机摄影,无疑是手机这个新兴帝国中最重要的一员。但这就是手机摄影的全部了吗?能解释它与相机摄影的不同了吗?我认为还不够。
////
2
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但习惯也不是一天养成的。
回想一下,我们在使用手机拍摄的时候是如何操作的?拿起来、点亮屏幕、解锁(或直接滑到拍照界面)、拍照、修片(直接用美颜功能拍的话就省了修片)、发朋友圈/小红书/微博等等……
一气呵成是不是?

正是这种一气呵成操作的结果
而使用相机时呢?(指主流单反和微单)拿起相机,打开镜头盖、开机、半按快门对焦、听到合焦提示按下快门拍照、回放(或不回放)、拿出存储卡、导入电脑存储到硬盘、修片、传到手机发布……

你拿着相机,和你把照片发出去之间
还隔着多少个步骤?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从拍摄到发布,通常时间跨度以小时为单位。当然如果你善用如今相机上都有的无线功能,也能做到马上传到手机,只可惜这些无线功能必须连接特定的 App,效率(指传图与分享图片的效率,而非画质)还是赶不上手机。
那么,你更习惯哪种操作呢?
我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会更习惯手机的操作。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视线甚至不需要离开这块漂亮的 6.x 英寸 P3 色域 HDR 屏幕,不需要在多设备间切换,也不需要存储卡和读卡器。

简单的美好,更容易被接受。越容易被接受的行为,越容易成为习惯。
而越是成为了习惯的行为,越难以改变。
手机摄影,就靠着手机带来的操作习惯,慢慢占据了拍照设备的主流地位。而相机呢?在专业领域和要求更高的爱好者圈子里,依然是不可替代的设备。
但即便如此,这两个领域的人们在拍摄过程和分享过程中,也越来越多的会用到手机。正如昨天某厂商发布会上,某摄影师说的那样,至少手机是一个备机(虽然我不认同这个说法吧)。

其实很意外这年头还有人会说“备机”这词儿
但如果仅此而已,手机摄影依然不会是如今这副模样,不会让人产生惊叹的感觉。
因为虽然手机的使用习惯基本未变,但手机摄影本身的功能,却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影响的不仅仅是手机和手机用户。
////
3
什么才是改变?
在最近读《银河帝国》小说,看《基地》剧集的时候,我就总是感慨一个强盛的帝国终归不敢承认自己的衰落,拒绝改变和创新,最终只能看着自己从衰落走向灭亡。

幸好,我们人类现在生存的世界不至于那么庞大,我们也没有处于一个强大到沾沾自喜而忘记创新奋斗的帝国里。
手机也是。毕竟,手机拍摄的画面,距离相机还差着很远很远。至少曾经是这样的。
如今,不,其实在更早之前,计算摄影的先驱就开始在手机那块小小的 CMOS 上做文章。将 HDR、多帧降噪和模拟虚化等功能加入其中,并越做越强。

不再依赖单帧拍摄的画面信息而得到
以至于现在手机上的逆光拍摄效果和夜景成像效果,都媲美甚至超越了未经后期处理的相机照片。
在人像模拟虚化的效果丰富度上也日益出色,可以直接获得过去多支不同光学结构镜头的成像风格。

至于滤镜效果就更不用说了,比以往所有胶片加起来的种类还要多得多。
但在这里其实有一个严重的误区:
我们在使用手机时,
是否会把它当做一台相机那样去拍摄?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其实手机摄影什么都没有改变。它只是一台缩小的相机罢了。
但在我看来,至少以我的拍摄经历和经验来看,手机摄影真正改变的,不是画面效果,也不是硬件的形态。

其实你并没有真的体验到手机摄影的乐趣所在
手机摄影改变的,是摄影本身。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带着手机,去填补以往相机留下的“真空地带”和“空拍时期”。这样我们就有了更多时间去接触、去体验摄影这件事。许多有趣的瞬间,就在这样的“随时”拍摄中被捕捉了下来。
而这种时刻里,手机通常并不是作为“备机”出现的,而是唯一的、离你最近的那台拍照工具。
在这一过程中,又因为手机本身轻薄的特性,我们得以用它毫无压力的去拍摄更多视角的画面,让被拍摄的人或动物放下戒备心,我们更容易获得比以往更自然、更多元的照片效果。

同时,手机上丰富的 App 和模式,有让我们有了摆脱三脚架、摆脱 ND 滤镜的创意空间和行动力——没错,我说的就是手持慢门这类功能,因为我绝不想时刻背着三脚架。

在我看来,这些,才是手机摄影真正的改变所在。不是更大的传感器、更大的光圈、更快的运算速度,当然那些指标也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改变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使用手机拍摄时,对拍摄习惯的改变,以及观看世界的视角的改变。
如果我像相机那样使用手机,只把它放在眼前端着拍摄,就不会发现把手机摄像头贴近任何反光表面,就能进入一个美妙的平行世界:


如果我像相机那样去使用手机,思量再三、调节参数,那就无法惬意的把手机放在窗框上,让它自动连续拍摄,记录下震撼的闪电画面。


如果我像相机那样去使用手机,总想着避免抖动、保证清晰,那也就无法获得随意转动,同时欺骗了手机的对齐算法,让中心的人物保持轮廓完整的时光隧道效果:

如果我像相机那样去使用手机,就无法在闲得无聊时,随手组合一下手中的素材,在手机上完成多重曝光叠加出的奇妙影像:

还有很多如果……
这些“如果”发生的场景里,恰好就体现了手机摄影与相机摄影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手机更像是我们思想的延伸,是我们的眼睛和手,而不是一个放在包里的昂贵而冰冷的设备。
手机摄影比相机摄影多了的,就是这种触手可及的影像的温度。这也是手机摄影所带来的真正改变。

《基地》剧集中,哈里·谢顿质疑银河帝国的大帝:
“你们没有任何创新,只不过是一个更嫩的葡萄,
来自同一棵葡萄藤,注定酿出同样的酒来。”
只有改变,才有未来。否则就算看上去强大无匹,也会如阿西莫夫小说中的帝国那样衰败腐烂。
////
4
关于未来
谁不会憧憬一个美好的未来呢?
但我并不想像一个科幻小说家那样,去幻想未来具体是什么。因为无论你站的多高,看得多远,脑洞有多大,终归会落伍。就像如今看《银河帝国》小说里描述的数万年后的人类,看新闻还要靠报纸。
但憧憬未来又是必要的,不是去憧憬具体的某个事物,或者说不只是那样。重要的是憧憬本身,是保持憧憬、幻想、改变现状的心态与冲动。

就是我在那一刻所憧憬的“未来 ”
帝国的没落,不是因为技术,而是因为没有了创新和改变的愿望。所有事物都停滞不前了,只会沿着过去铺就的道路向前走去,而不会看看岔路通往何方,又有怎样不同的风景和相遇。
完全用过去的经验,套用在未来上面。
只去改造旧的装备,而不是积极创造新的。
这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文章至此,我想你对于手机摄影与相机摄影的区别,已经有所感受了。我并不希望你们能完全理解我所表述的,甚至不必赞同。因为那只会令我和那些不让别人说话的人一样。
我所希望的,是你们能看到不同,然后去追求不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不只一个的答案,而只有不只一个的答案,才有可能去接近那个所谓的“正确”。

所以即使《基地》的改编非常多,
但我依然觉得这部剧集很有趣,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PS. 对了,双十一快到了,虽然我没啥门路弄优惠,但会推荐一些画册之类的摄影书,大家可以关注着,万一有打折呢~


手机摄影讨论群请加个人微信号
cameranote5
暗号:一点讨论群
会有专人引导入群
读书知美
我的《手机摄影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