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丹麦历史沿革(第五期)

2023-06-22 14:02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丹麦古王朝时代(下期)

(十)克努特六世(1163-1202)是丹麦国王(1182-1202),在他统治期间丹麦退出神圣罗马帝国,将其统治沿波罗的海沿岸扩展至波美拉尼亚、梅克伦堡、荷尔斯泰因。他是瓦尔德马一世之子,1170年年仅7岁的他就开始同父王共同执政,开始瓦尔德马王朝的世袭统治。1177年14岁的他娶了日耳曼诸侯狮子亨利的女儿,1182年继位后开始执行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的政策,1185年取得波美拉尼亚的宗主权,不久又取得斯拉夫人的土地和德意志边疆诸侯的土地,为纪念他的胜利又加上斯拉夫人国王的称号。1192年以后他的兄弟瓦尔德马执行对丹麦南方的政策,使丹麦的统治达到整个波罗的海东岸地区,直到奥德河以东。他死后无嗣,他的兄弟瓦尔德马二世接替他的位子。瓦尔德马二世(1170年—1241年)又称瓦尔德马胜利王,全称瓦尔德玛·维克托里斯。克努特大帝去世后强大的“丹麦帝国”也随即告终,在挪威国王马格努斯和丹麦国王哈德克努特正在酝酿战争时英格兰人选出英格兰出身的国王,从而摆脱丹麦的控制。 瓦尔德马胜利王成为丹麦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国王并不是因为他有两个漂亮迷人的王后以及三个使丹麦衰落的儿子,他的主要业绩在于他进行一次“十字军东征”,征服爱沙尼亚,使丹麦重新成为斯堪的纳维亚的强国,丹麦国旗红底白十字的“丹纳勃罗”也是来源于这次“十字军东征”。丹麦国旗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旗。为了维护丹麦在东西方之间贸易航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了防止德国势力进入并控制波罗的诲东边的沿海国家,为了确保波罗的诲的商业通道畅通,瓦尔德马国王决定对爱沙尼亚进行一 次远征。他把这次远征叫做“十字军东征”是因为他也想以此把基督教传人爱沙尼亚,使爱沙尼亚的异教徒接受基督教的洗礼而成为基督教徒,此外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使他这次远征更加“师出有名”。

(十一)1219年瓦尔德马胜利王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向东航行,在他的军队里还有一名大主教安诺斯和好几名主教和牧师。舰队停靠在爱沙尼亚的林德尼西,军队登陆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占领整个城市。爱沙尼亚人派他们的首领带着礼物来向丹麦军队投诚,他们向瓦尔德马国王保证他们将服从国王并同意接受基督教洗礼。其实这是一个大骗局,当他们来到丹麦营地假投降时暗中却在集结军队,同时也趁机探听丹麦营地内的军事情况。三天后的1219年6月15日瓦尔德马的军队刚刚吃过晚饭,爱沙尼亚人突然从5个方面对丹麦兵营发起猛烈进攻,丹麦士兵被打得晕头转向,他们匆忙拿起武器,但是无法列成队形。瓦尔德马的军队已经溃不成军,随军的丹麦大主教安诺斯在战斗最激烈时在附近的一个高地上双膝下跪祈祷上帝保佑战斗胜利。 这时天空中忽然飘下一面红底白十字旗子,并且听到空中有个声音在说:“当旗子被举起的时候你们定将赢得彻底胜利。”于是旗子被高高举起,丹麦军队士气大增,他们个个勇敢无比、 以一当十,顶住爱沙尼亚人的进攻。此时参加这次东征的文德族军队也已赶到,他们和丹麦士兵一起把爱沙尼亚人打得大败。据说大主教安诺斯跪在高地上祈求上帝保佑胜利时他将双臂伸向空中,丹麦军队就节节胜利。如果他累了,放下手臂时丹麦军队就败退,幸好有两位教士在决定性的时刻一直支撑着他的双手使得丹麦人获得全面胜利。丹麦军队在战斗中第一次升起来的那面从天而降的红底白十字旗后来就成了丹麦国旗, 其实上面所述只是一种传说而已。

(十二)出征前大主教安诺斯已将这面旗子藏在身边,他准备在关键时刻展示此旗,以鼓舞士气和斗志。这面旗子是教皇送给十字军的,以示其对瓦尔德马国王“十字军东征”的赞赏和支持。然而正是这面旗子使丹麦军队反败为胜,并征服整个爱沙尼亚,从此以后每年的6月15日就成了丹麦的“国旗日”,那一天的战斗被称为“瓦尔德马战役”。在瓦尔德马胜利王时期丹麦的版图扩大了,除原有的丹麦领土外现在丹麦东有爱沙尼亚、南有吕根岛,此外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将易北河以北的地盘也割给瓦尔德马胜利王。这位国王把丹麦治理得井井有条,丹麦人过着幸福、富有的生活。但是悲剧却降到瓦尔德马胜利王的身上,他和他的儿子小瓦尔德马在一次狩猎中被德国的亨立克伯爵绑架,这位伯爵是个奸诈狡猾、心狠手辣的小人,人称他为“黑伯爵亨立克”。他向丹麦提出只要答应他的要求时他就可以把国王和王子放回去,他的要求是100匹好马、100套昂贵的骑土服装以及丹麦王后的除王冠外的所有首饰,同时瓦尔德马国王还必须放弃除吕根岛外波罗的海以南的所有领土。最令国王不能接受的是这位“黑伯爵’’要国王起誓永不进行报复,为了活命并能返回丹麦,瓦尔德马胜利王忍辱接受所有条件。国王一回到丹麦立即给教皇写信,要求允许他违背不报复的誓言,教皇同意他的要求。于是瓦尔德马胜利王集结一支强大的军队对“黑伯爵’’进行讨伐,亨立克伯爵同德国的其他诸侯联合起来对付胜利王,双军在博恩赫沃德展开激战,史称博恩赫沃德战役。在战役中胜利王率领丹麦军队英勇奋战,战况极其惨烈。

(十三)他在战斗中失去一只眼睛,牺牲数匹战马,但仍继续带伤作战。眼看战况有利于丹麦之时友军突然倒戈,丹麦军一败涂地,他的侄儿与重要盟友韦尔夫家族的奥托一世(狮子亨利之孙,奥托四世之侄)被俘,他本人也多亏一位德国骑士的侠义行为才得以逃生。此战以后丹麦与神圣罗马帝国的边界再次从易北河向北移动到石勒苏益格公国南部边界的艾德河,这个边界一直持续到1806年。博恩赫沃德战役是汉堡、吕贝克联合北德意志王公打败丹麦人的战役,13世纪初丹麦王国企图夺取汉堡和吕贝克,以打通波罗的海至北海的商道。在北德王公支持下汉堡和吕贝克于1227年在博恩赫沃德(今属德国)打败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二世(胜利者)的军队,从而使吕贝克得以顺利组成汉萨同盟,丹麦失去除爱沙尼亚以外的波罗的海沿岸领地(包括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尽管种种不幸落在国王头上,但瓦尔德马仍旧—心为民,要做个好国王。在他晚年时成了—位“立法者”,他把所有日德兰的古老法律条例都收集起来,汇编成一部杰出的法律大全——《日德兰法典》,想使丹麦成为一个法治国家,在这部法律大全的一开头有这么一句话:“必须以法治国”。1241年瓦尔德马国王将这部经由人民通过的法律大全公诸于世,几周之后在耶稣洗足沐曜日那天瓦尔德马胜利王逝世。在瓦尔德马时代国王和大贵族、大主教以及大寺院主持等人一起共同治理这个国家,丹麦人把这—结合称之为“丹麦人的宫廷”。当有事需要商量时他们几个就聚在一起开会,当时最重要的会址就是尼堡。《日德兰法典》是丹麦王国的法律文件,1241年由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二世(胜利者)制定,同年3月丹麦议会通过。

(十四)三天后(1241年3月28日)瓦尔德马二世(胜利者)去世,法典在日德兰和菲英岛使用到1683年,而在石勒苏益格直至1900年才被废除。埃里克四世是丹麦国王(1241—1250),瓦尔德马二世(胜利者)长子,父在位时加冕为王。统治期间为应付与其弟石勒苏益格公爵阿贝尔(1218—1252)的内战及远征爱沙尼亚之需而征收一种犁地税,引起农民起义,故被称为“犁地金王”。阿贝尔使本公国成为世袭领地,并在吕贝克支持下于1248年洗劫哥本哈根。埃里克率军进入石勒苏益格,迫使阿贝尔投降。1250年被阿贝尔诱俘,旋即被杀,阿贝尔即丹麦王位(1250—1252)。克里斯托弗一世是丹麦国王(1252—1259),瓦尔德马二世(胜利者)第三子,原为拉兰岛和法尔斯特岛总督。1252年兄阿贝尔远征弗里西亚阵亡后即位,在位期间为加强权力而对抗教会向教士征税,逮捕隆德大主教埃兰森(阿布萨隆家族亲戚)。1259年在里伯教堂接受圣餐后突然去世,年仅十一岁的儿子埃里克(斜眼)继位,由王后玛格丽特(绰号“黑色的玛格丽特”)代理国政。埃里克五世(1249-1286)是丹麦国王(1259-1286),克里斯托弗一世之子,在其统治期间大贵族和主教权利扩大。1259年继承父位,1261年王军战败,埃里克和其母后被石勒苏益格人俘获。1264年因教皇乌尔班四世和日耳曼邦君干涉而获释,1271年埃里克征服弗伦斯堡、阿尔森和Fehmarn。1274年他剥夺他的老对手大主教雅各布的权利,1276年立其子埃里克六世为继承人。他的整个统治时期充满无政府状态,由于大贵族不断扩大权利,他于1282年被迫签订一个王室宪章,规定国王不能任意囚禁贵族,而且要每年召开一次贵族和主教会议。

(十五)丹麦第一部成文宪法表明农民和地方议会失去一些权利,因而贵族们能在内政、外交上进行彻底改革,1282年王室宪章明确丹麦在石勒苏益格的权利得以恢复。1286年他在日德兰半岛被人暗杀,凶手不明,他的外号削剪王来自于他在钱币上削减重量造假。埃里克六世(1274--1319)是丹麦国王(1286-1319),在其统治期间教会与王室的冲突达到顶峰而未能确实解决,他试图恢复丹麦在波罗的海南岸的占领地,因而大大削弱国家财力。他是埃里克五世之子,1286年继承父位。他即位不久就遭到几个流亡在外的贵族的挑战,这些贵族得到挪威国王的支持,在瓦尔德马公爵和格兰德大主教的参加下袭击丹麦沿岸。埃里克打败瓦尔德马,把格兰德囚禁起来。1297年罗马教皇宣布剥夺他的教籍,1303年他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和解。埃里克在位末期灾难不断而来,丹麦和挪威、瑞典重启战端,农民、教会、贵族一起反对国王。由于作战需要大量经费,丹麦经济频于破产。他的外号“曼维德”意为“带来不幸的人”,他有15个孩子,其中11个生下来就死掉、3个幼年夭折,最后一个儿子又因其母亲在马车里将其举起向群众展示时不慎落地而摔死。王后后来也进入修道院,葬在林斯戴特。克里斯托弗二世(1276年9月29日-1332年8月2日)是丹麦国王(1320年-1332年在位),埃里克五世与勃兰登堡藩侯约翰一世的女儿勃兰登堡的艾格妮丝的次子。埃里克五世于1286年被杀后兄长埃里克六世继承父位,由母亲勃兰登堡的艾格妮丝摄政,而克里斯托弗被封为爱沙尼亚公爵。克里斯托弗起初在政治上支持兄长埃里克六世的统治,更于1294年逮捕国王的政敌隆德大主教格兰德。

(十六)但是其后他加入反对国王的势力,更在1319年埃里克六世逝世时仍在外放。因为贵族们希望有一位弱势的国王,所以在埃里克六世死后无嗣下于1320年1月推举克里斯托弗二世为丹麦国王,克里斯托弗二世更被迫签下与父亲埃里克五世于1282年被迫签订类同的王室宪章。克里斯托弗二世从兄长埃里克六世手上继承已经破产的丹麦王国,很多土地已经抵押给德意志和丹麦贵族,国王在徵税、惩罚及任免主教和贵族、徵集军队的权力都被大大剥削,此情况延续至1660年。因为克里斯托弗二世不能向丹麦人民及贵族徵税,他便向德意志地区的人民徵收很高的税收以弥补。其后克里斯托弗二世更专注攻击德意志北部的诸侯,结果带来新的抵押及税收,与教会及贵族决裂。1326年丹麦贵族联合荷尔斯泰因-伦茨堡伯爵格哈德三世推翻克里斯托弗二世,克里斯托弗二世被迫出逃,叛乱的贵族推举前任国王艾贝尔的后代、年仅12岁的石勒苏益格公爵瓦尔德马五世为丹麦国王,是为瓦尔德马三世,由身为舅父的格哈德三世摄政。瓦尔德马三世签署宪章将石勒苏益格公国分裂出丹麦王国,将石勒苏益格公国交给格哈德三世,从此丹麦国王不再统治石勒苏益格公国。1329年因为格哈德三世与他的盟友荷尔斯泰因-基尔伯爵约翰一世争夺利益,克里斯托弗二世被约翰一世拥立为傀儡国王,以取代瓦尔德马三世。格哈德三世恢复瓦尔德马三世为石勒苏益格公爵,他将日德兰半岛成为个人财产,而约翰一世亦将菲因岛及西兰岛据为己有。1331年克里斯托弗二世追随约翰一世与格哈德三世开战,但是被击败,并因双方的协诣中成为筹码,算然仍保留啄国王的名号。

(十七)但是克里斯托弗二世并无实权,而且囚禁在洛兰岛的一个城堡中,直至在翌年去世。克里斯托弗二世去世后的8年间丹麦并没有国王统治,由格哈德三世及约翰一世为首的德意志贵族分别统治丹麦各地,直至1340年国家英雄尼尔斯·埃勃森杀了格哈德三世后克里斯托弗二世的幼子瓦尔德玛·阿道戴才回到丹麦即位为国王。瓦尔德马四世(1340~1375)是丹麦国王(1340~1375),克里斯托弗二世之子。1340年为丹麦国王,其统治力量扩展至丹麦以外的土地。他用出卖爱沙尼亚(1346)所得,建立对日德兰地区的统治(1349)。1350年面对反叛贵族的挑战,1360年瓦尔德马从瑞典收回斯科讷省,至此全部统一其父当年的王国。其侵略性的对外政策导致与瑞典、北德意志诸邦及汉萨同盟的冲突,1368年惨败于汉萨与北德意志联合舰队,被迫接受条约,准许汉撒同盟各城镇有经商特权。其女玛格丽特一世与挪威国王哈康六世联姻,这使丹麦与挪威得以结成联邦。曾有“恶人”的绰号,对于其正式外号“阿道戴”(翻译为又一天)曾有褒贬两种解释:一种说法认为形容他浑噩度日,另外一种说法认为这是有为君王对时光飞逝的感叹。瓦尔德马四世有许多儿女,但是只有儿子克里斯蒂安和女儿英厄堡公主、玛格丽特公主活到成年,瓦尔德马四世死后丹麦王室男裔绝嗣。奥拉夫三世是丹麦国王(1375—1387)、挪威国王(1380—1387),挪威国王哈康六世和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四世·阿特达戈女儿玛格丽特之子。1375年外祖父瓦尔德马四世·阿特达戈死后被选为丹麦国王(称奥拉夫三世),1380年父哈康六世去世后又兼挪威国王(称奥拉夫四世)。因未成年由母后玛格丽特摄政,从此丹麦、挪威联合为一个国家,长达434年(1380—1814)。

玛格丽特一世

(一)玛格丽特一世(1353年—1412年10月28日 )丹麦、瑞典和挪威摄政女王(1375年—1412年10月28日在位),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四世的女儿,挪威国王哈康六世的妻子。玛格丽特于1353年出生在丹麦王国的沃丁堡,出生后由罗斯基勒教堂的大主教为她洗礼并起名为玛格丽特。她是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四世(1340年—1376在位)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曾有过5个哥哥和姐姐,但最后只有她和她的哥哥克里斯托夫以及她的姐姐英厄堡三人活了下来。她的哥哥克里斯托夫被立为王储,姐姐英厄堡嫁给德意志北部的梅克伦堡公爵,玛格丽特10岁就嫁给比她大15岁的挪威的哈康王子(后来的挪威国王哈康六世)。哈康王子的父亲、瑞典第30位国王马格努斯·艾立克松的外祖父是挪威国王,外祖父死后他继承挪威王位,后来他将挪威王位给了自己二儿子哈康,所以他既是挪威国王马格努斯七世,又是瑞典国王马格努斯二世,因而玛格丽特成为挪威和瑞典的王妃。玛格丽特17岁时生有一个儿子奥拉夫,中世纪的挪威是个贫困的小国,玛格丽特给他父亲的信中诉说她冬天没有足够的柴火,有一次居然断炊几天,差点饿死。玛格丽特是个年轻美貌、绝顶聪明的女子,而且一向胸怀大志、雄心勃勃。1375年瓦尔德马四世逝世,由于瓦尔德马四世在1368年与汉萨同盟的梅克伦堡公爵阿尔布莱克特的战争中失败而被迫签订和约,承诺将王位传给阿尔布莱克特公爵和国王的长女英厄堡所生的儿子,他人无权成为丹麦国王。但是22岁的玛格丽特立即怀抱幼儿乌洛夫抢先回到哥本哈根,凭着她的机敏才智,运用各种手腕,承诺她自己不当君主,并用土地来换取权力。

(二)买通丹麦的贵族阶层,将本应登上王位的她姐姐的儿子排斥在外,把自己的儿子奥拉夫推上丹麦国王的宝座,即丹麦比耶博王朝的奥拉夫三世。奥拉夫继位时年仅6岁,故由玛格丽特摄政,操纵丹麦实权。1380年哈康六世去世,奥拉夫又继承挪威国王,称挪威的奥拉夫四世,这样玛格丽特成了丹麦、挪威两国实际上的统治者。她受父亲熏陶,从小就对政治产生浓厚兴趣。作为统治者的她很擅于刚柔相济、思威并重,在此后几十年中不仅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也使贵族们佩服得五体投地。雄心勃勃的玛格丽特决不以此为满足,还一心想占领瑞典,企图把丹麦、挪威、瑞典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为了维护已经到手的统治权,玛格丽特再未嫁人。她把全部心思放在培养儿子身上,希望她的儿子成为一个统治整个斯堪的纳维亚的国王。然而到了1387年她年仅17岁的儿子奥拉夫国王突然夭折,这对玛格丽特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这不仅使她统一斯堪的纳维亚三国的计划受挫,并有可能成为泡影,而且连她自己能否在丹、挪两国继续统治下去都成了问题。因为她只是代儿摄政的“无冕女王”,正当她一筹莫展时出于丹麦人的反德意识,丹麦有权势的宗教界和政界领袖们为了不使丹麦的王权落入有德国血统的阿尔布莱克特(即击败瓦尔德玛四世的梅克伦堡公爵之子)的手中,他们在奥拉夫去世后不久就推举玛格丽特为丹麦的“全权统治者和监护人”。从那时起玛格丽特虽无女王的正式头衔,但已成为实际上的丹麦女王。虽然挪威的王位是世袭的,但是1388年2月挪威王国议会也选举玛格丽特为为“名正言顺的统治者”,并决定她具有终身统治权。

(三)玛格丽特得到丹麦、挪威的统治权后重新把目光转向瑞典,而瑞典的情况也给他可乘之机。原来他的公公瑞典国王马格纽斯·埃里克国王立长子埃里克·马格纽斯为瑞典王位继承人,但王子到17岁时便迫不及待,逼父亲逊位,登上国王宝座。但他只做了两年国王便被他的弟弟哈康(即玛格丽特的丈夫)和瓦尔德马四世的联军打败,哈康成为瑞典-挪威国王。但在两年后哈康的表兄阿尔布莱克特率领汉萨同盟的军队将他推翻,哈康只得仍回挪威。阿尔布莱克特是瑞典历史上少见的昏君,他在“德罗茨”(相当于宰相,是国王下面的最高官员)去世之后企图进行“改革”,贵族惶恐不安,于1388年向玛格丽特求援。1389年2月玛格丽特率大军大败阿尔布莱克特,2月24日被瑞典贵族迎奉为瑞典合法的国君。但阿尔布莱克特坚持不放弃统治权,玛格丽特只得再次与他兵戎相见,至1395年终于攻克斯德哥尔摩,生擒阿尔布莱克特父子。后来她又以释放阿尔布莱克特父子作为条件换得对瑞典的统治权,被拥戴为瑞典国王,至此丹、挪、瑞三国联盟事实上已经形成,玛格丽特成为三国的女王 。作为外来统治者的玛格丽特通过一系列举动使瑞典人对她产生好感:她利用瑞典人崇敬伯伊塔的心理追封她为圣徒,并赞助丹麦的伯伊塔教派的修女院。她还经常参退瓦德斯腾那,在修女院住上几天,1403年她居然在那里度过圣诞节,连最敌视她的僧侣也感动得五体投地。女王在寺院里像平常人一样,要求大家把她看作普通修女,临行时同修女院中的人一一吻手告别。有个俗家修士不敢放肆,与女王告别时不敢将手伸出,而是将手用袍子裹着伸给女王,惟恐自己的俗气沾污女王的纤纤玉手。女王见状后善意地批评他,说他不该如此自谦自卑,女王这小小举动胜过于军万马,征服许多人的心。

(四)为使三国联盟永远保持下去,玛格丽特开始考虑她的继承人间题。玛格丽特看到在她的家族中能够继承王位的人是她姐姐英厄堡的外孙(即英厄堡的女儿所生的儿子),他出生在波美拉尼亚山,父亲是波美拉尼亚公爵。玛格丽特便将他收养过来,并把他原有的斯拉夫名字改掉,称他为埃里克(即后来的埃里克七世)。玛格丽特潜心培养埃里克,并努力说服丹、挪、瑞三国的国务委员会推选埃里克为她的继承人,她带着埃里克一道巡游斯堪的纳维亚三国,并宣布他为王。1397年丹麦、挪威、瑞典三国代表在瑞典东南部的沿海城市卡尔马聚会,正式建立“卡尔马联盟”,三国代表宣布效忠于玛格丽特,拥立年仅16岁的埃里克为三国联盟的君主并为他加冕。玛格丽特则仍退居摄政地位,原挪威属地格陵兰岛和法罗群岛转归丹麦管辖。在此期间丹麦为打破汉萨同盟对波罗的海贸易支配,继续对外扩张,经过长期战争后吞并日德兰南部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1412年10月玛格丽特为了加强对石勒苏益格公国的控制与埃里克乘船南下,试图再次施展外交手腕,保障当地商人对他们的支持。但当她乘坐船只到达弗兰斯堡海湾时不幸感染鼠疫(即“黑死病”),10月28日玛格丽特在弗兰斯堡港的船上病逝,享年59岁。玛格丽特的遗体由埃里克移葬在罗斯基勒大教堂中,与其他国王的灵柩放在一起,但是玛格丽特用的是特制的石棺。石棺上雕刻着躺着的玛格丽特女王全身石像,至今供人赡仰。玛格丽特一手创立的“卡尔马联盟”从1397年起一直持续到1523年,历时126年。而她所建立的丹挪联盟从1380年她的丈夫哈康国王去世时起一直维持到1814年瑞典国王贝尔纳多特夺走为止,历时434年。

(五)挪威的远洋领地格陵兰、冰岛和法罗群岛也于此时成为丹麦的领地,其中格陵兰和法罗群岛至今属于丹麦,由此可见玛格丽特女王是丹麦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15世纪贵族的权力和地位日渐式微,在司法机构中王室所派的“执达主任”(指王室派往地方常驻的执行法院判决与行政管理职务的官员)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在玛格丽特在位时期执达主任可以通过特殊程序直接受理民众的诉讼。埃里克七世(1382年-1459年5月3日)通称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因其外祖母和丹麦玛格丽特一世女王是姐妹,因此被玛格丽特一世女王选为继承人。他接管一个庞大的北欧帝国(含今日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和格陵兰),但他没有女王的才干,生前就被三个王国废黜。埃里克生于1382年,父亲家族来自波美拉尼亚公爵家族,外祖母是丹麦国王瓦尔德玛四世的女儿英格堡和当时的北欧三国的女王玛格丽特一世是亲姐妹。当玛格丽特一世的儿子死去后女王检查自己所有的亲属,在排除政治对手之后选择他作为自己的继承人。1397年9月8日埃里克在卡尔马加冕为丹麦、挪威和瑞典国王,卡尔马同盟因而成立,玛格丽特终于实现统一斯堪的纳维亚的愿望。她虽然将王位让出,但依然是帝国的执政,组成卡尔马同盟的三个国家不同的法律以及其独立的帝国议会被保存。1402年英格兰为了得到卡尔马同盟的支持建议埃里克迎娶亨利四世的女儿菲利帕,当时的威尔士亲王亨利娶了埃里克的妹妹凯瑟琳。玛格丽特为了不让卡尔马同盟卷入英法百年战争,所以拒绝这建议,但仍然让埃里克在1406年10月26日迎娶当时只得13岁的菲利帕,与英格兰结为防守性的同盟。

(六)1412年10月玛格丽特与埃里克一起赴弗伦斯堡来保障当地商人对他们的支持时突然感染鼠疫,10月28日玛格丽特在港口的一条船上逝世。当时30岁的埃里克成为北欧帝国的国王,除北欧三国外他的领土还包括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格陵兰、冰岛、法罗群岛和设得兰群岛。此后埃里克常与荷尔斯泰因伯爵们发生战争,虽然在1424年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承认为南设得兰的统治者,但不被荷尔斯泰因承认。战争连年导致大大削弱国家经济,1429年埃里克创立海峡税,对进出波罗的海的船只统统收费,此举使紧张的国家财政得到缓解,但却招来众多的敌人,不久丹麦与汉萨同盟的领袖城市吕贝克进入公开的战争状态。埃里克另一建树是在1417年将哥本哈根成为王室用地,哥本哈根因而发展成丹麦首都。1430年代埃里克的统治江河日下,首先在1434年瑞典农民及矿工发动骚乱,其后不断有零星骚乱,使各地的贵族利用此时机来削弱王权。贵族又反对埃里克挑选的继承者波美拉尼亚公爵,埃里克一怒之下离开丹麦,到哥得兰岛上的城堡居住。终于在1439年被瑞典、丹麦及挪威相继废黜,在1440年由其表弟巴伐利亚的克里斯托弗三世继承挪威及丹麦王位。埃里克退位后仍住在哥得兰岛上的城堡,1448年克里斯托弗三世逝世后没有留下子嗣,由埃里克以前的死敌奥尔登堡伯爵之子克里斯蒂安一世被丹麦贵族选举为王位继承人。埃里克为回到波美拉尼亚后继位为波美拉尼亚·斯武普斯克公爵,便把其领地哥得兰岛交给丹麦。埃里克一直由1449年担任波美拉尼亚·斯武普斯克公爵,直至1459年逝世为止。

克里斯蒂安一世

(一)克里斯蒂安一世(1426年2月-1481年5月21日)是丹麦国王(1448年-1481年在位)、挪威国王(1450年-1481年在位)和瑞典国王(1457年-1464年在位),他是丹麦奥尔登堡王朝的创建者。1426年克里斯蒂安一世生于奥尔登堡,父亲为奥尔登堡伯爵,母亲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主。他是丹麦国王埃里克五世的直系后代,1448年丹麦国王巴伐利亚的克里斯托弗三世去世后没有留下子嗣,克里斯蒂安被丹麦贵族选举为王位继承人,1450年克里斯蒂安又作为挪威国王哈康五世的后代被承认为挪威王位继承人。1397年组建的卡尔马联合使丹麦、挪威和瑞典这三个北欧国家联合起来,并使丹麦在这个联合体中占据特殊地位(因为丹麦王室是三国的共主)。但是在克里斯蒂安一世即位时这个联合事实上已经解体,虽然他通过继承挪威王位使丹、挪两国仍保持联合,但瑞典则长期以来是由本国贵族实际控制。在赶走竞争对手卡尔·克努特松之后,克里斯蒂安一世才在1457年按照卡尔马联合的构想当选为瑞典国王,从瑞典摄政扬·本特松手中收取权力,但是他只能断断续续地对这个国家实行统治。1464年另一派贵族在瑞典掌了权,其摄政基特尔·卡尔松(出身瓦萨家族)召回卡尔八世·克努特松为国王,并废黜克里斯蒂安一世。克里斯蒂安继续声称自己是瑞典的合法国王,但在1471年最后一次被从瑞典驱逐出之后他就不再对这个国家有什么影响。1460年克里斯蒂安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石勒苏益格公爵和荷尔斯泰因伯爵,因为他的母亲是最后一代公爵阿道夫八世的妹妹。在他统治时期荷尔斯泰因也升格为公国,从此丹麦国王兼任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领主就是定例了。1479年克里斯蒂安一世在哥本哈根创立哥本哈根大学,1481年逝世。奥尔登堡王朝是德国北部的一个贵族家族,它起源于奥斯纳布吕克北部的地区。

(二)1100年在文献上首次提到埃基尔玛一世,他是第一名已知的该家族的人物,一般被看作该家族的创始人,他建立阿尔登堡-本蒂克家族,奥尔登堡王朝的丹麦国王分支中则分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王朝。奥尔登堡王朝名称来源于一个1108年首次在文献中提到的位于洪特河畔的城堡(奥尔登堡),从12世纪中开始奥尔登堡王朝的伯爵使用这座城堡作为其驻地。1448年奥尔登堡伯爵迪特里希·冯·奥尔登堡的长子克里斯蒂安一世当选为丹麦国王,使得该家族的地位大增。克里斯蒂安一世的弟弟格哈特四世则继承奥尔登堡伯爵的头衔,但是这个旁支于1667年因安东·君特伯爵无子灭绝。但是安东·君特有一私生子,他建立阿尔登堡-本蒂克家族。宗德堡一支又分为许多分支,其中奥古斯滕堡分支于1931年灭绝,而比较新的格吕克斯堡分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格吕克斯堡王朝则于1863年通过克里斯蒂安九世登上丹麦王位。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儿子乔治一世成为希腊国王,其子孙一直统治到1967年。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孙子哈康七世于1905年成为挪威国王,今天的挪威王室依然是奥尔登堡王朝。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则于此前就已经通过彼得三世登上俄罗斯王位,彼得三世的后代一直到1918年以罗曼诺夫-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为其王朝的名称。1751年戈托普王朝的一个儿子阿道夫·腓特烈登上瑞典王位,成为至1809年占有瑞典王位的王朝,这个王朝于1878年灭绝。1773年阿道夫·腓特烈的一个兄弟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获得奥尔登堡伯爵领地,并于1776年被提升为公爵,他的后代于1815年成为奥尔登堡的大公,并在当地统治至1918年。奥尔登堡家族起源于德意志西北部的奥尔登堡伯国,由克里斯蒂恩一世于1143年创建。 

(三)1448年奥尔登堡家族取得丹麦王位(兼领挪威和瑞典),1459年又取得荷尔斯泰因,兼领石勒苏益格,至此奥尔登堡家族(又称荷尔斯泰因家族)遂成为德意志西北部和北欧西半部广大地区的统治家族。但此后奥尔登堡家族分裂,其统治区域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1523年瑞典脱离丹麦独立,1544年随著荷尔斯泰因正式分裂为荷尔斯泰因-塞格堡和荷尔斯泰因-戈托普两国,形成奥尔登堡家族两大支系:丹麦奥尔登堡支系和荷尔斯泰因-戈托普支系 。丹麦奥尔登堡支系起初统治丹麦、挪威、奥尔登堡和荷尔斯泰因-塞格堡等地,在1773年此支系以奥尔登堡与荷尔斯泰因-戈托普支系交换后者的领地,并将荷尔斯泰因-塞格堡和荷尔斯泰因-戈托普两地合并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势力颇盛。但在19世纪此支系先后丧失挪威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仅保有丹麦一地。1863年此支系中格吕克斯堡支系继承丹麦王位,该王朝延续至今,此后格吕克斯堡支系通过继承和联姻在欧洲重新扩大影响力。该支系在1863和1905年分别继承希腊和挪威的王位,在20世纪希腊的格吕克斯堡王室通过联姻又与不列颠的温莎王室建立联系。不过以上这些国家均为各自独立的领地,他们虽源于丹麦的格吕克斯堡王室,但并非丹麦的领地。荷尔斯泰因-戈托普支系起初仅统治荷尔斯泰因-戈托普,1773年此支系将其领地让予丹麦奥尔登堡支系,换取后者的奥尔登堡领地,建立荷尔斯泰因-奥尔登堡伯国(1829年改称奥尔登堡大公国),成为北德意志重要邦国之一,直至1871年被并入德意志帝国。除了统治奥尔登堡的主支外此支系的成员在18世纪又先后取得瑞典和俄罗斯君位,其中俄罗斯的罗曼诺夫-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成为俄罗斯的末代王朝,一直延续至1917年在俄罗斯二月革命中被推翻为止。

(四)汉斯(1455年2月2日-1513年2月20日)本名约翰内斯,在瑞典又名约翰二世,是卡尔马联合的丹麦国王(1481年-1513年)、挪威国王(1483年-1513年)和瑞典国王(1497年10月-1501年)以及石勒苏益格和霍尔斯泰因公爵。汉斯是卡尔马联合国王克里斯蒂安一世之子,汉斯在位时的三大方针为重新巩固卡尔马联合、对抗汉萨同盟和增强丹麦君权。统治丹麦和挪威的克里斯蒂安一世死后丹麦和挪威议会先后于1481年和1483年承认汉斯继任为王,汉斯于1483年5月18日在哥本哈根加冕为丹麦国王,7月20日加冕为挪威国王。他运用外交手段削弱瑞典执政老斯滕·斯图雷的势力,并成为丹麦史上首个与俄罗斯结盟的君主。根据1493年协定时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囚禁在诺夫哥罗德的所有汉萨同盟商旅,并与丹麦联手攻打瑞典。汉萨同盟城市受丹麦的私掠船困扰,地位也日渐下降。在国内汉斯广泛委任平民为官员,甚至为议员,使一些贵族不满。1497年汉斯拉拢瑞典贵族,使斯滕·斯图雷失去势力,再发兵攻打瑞典,很快便把瑞典征服。1500年他攻打德意志北部的迪特马尔申,遭受惨败,丹麦国王长期视迪特马尔申为领土,但事实上当地处于独立。1501年瑞典褫夺他的王位,汉斯与老斯滕·斯图雷和斯万特·尼尔松的战争陷入困境,也使丹麦和吕贝克等汉萨城市关系破裂。1509年经荷兰调停后瑞典同意原则上承认汉斯为国王,但终生禁止他进入斯德哥尔摩,也不许他重新加冕。同时挪威也出现反对势力,但被挪威总督克里斯蒂安(汉斯之子,后为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镇压。1510年至1512年间汉斯与瑞典和吕贝克最后一次交战,丹麦起初形势不利,但靠着海军扭转战局。战争结果是瑞典维持原来状态,吕贝克的政治和经济却因停战而遭受挫折。

克里斯蒂安二世

(一)克里斯蒂安二世(1481年7月2日―1559年1月25日)是丹麦和挪威国王(1513―1523)、瑞典国王(1520―1521),他曾联合农民和市民反对贵族的专权,但最终被贵族推翻而被囚禁起来。他曾连年对外进行战争,也曾被囚禁27年。克里斯蒂安二世是丹麦国王汉斯的儿子,母亲是萨克森选侯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孙女克里斯蒂娜,1481年7月2日生于尼堡。克里斯蒂安在1506年至1512年间被其父委任为挪威总督,他在那里表现出突出的管理能力。克里斯蒂安与平民很亲近,这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在贵族势力强大的丹麦。1507年他爱上一个出身低微的、有荷兰血统的挪威女孩迪弗克·西布里特施达特,这个女孩成为他的情妇,这件事在以后产生严重后果。1513年汉斯国王去世后克里斯蒂安在哥本哈根的贵族会议上与来自三个北欧国家的显贵们进行正面交锋,根据卡尔马联盟时克里斯蒂安有权成为丹麦、瑞典、挪威三国的国王,但是三个国家的贵族和高级教士们都对克里斯蒂安在挪威任总督时表现出来的专制和集权倾向忧心忡忡,他们竭力保住自己的权力。丹麦和挪威的高级代表们强调这两个王国的王位都是选举产生,而非世袭,明确表示要求保留他们选择克里斯蒂安继承人的权利,而瑞典人则表明他们根本不接受克里斯蒂安为王。瑞典长期以来是由本国产生的摄政官而非卡尔马联合的国王进行直接统治,在事实上游离于卡尔马联合之外,他们希望彻底摆脱束缚,于是关于瑞典王位的决定被推迟了,在最大限度达成妥协之后克里斯蒂安二世继承丹麦与挪威两国的王位。

(二)克里斯蒂安二世执政的显著特点是依靠小贵族与市民的力量去摧毁大贵族寡头集团在丹麦的统治,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与迪弗克·西布里施达特的遭遇有关,甚至以牺牲她的生命为代价。1515年8月12日克里斯蒂安二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的儿子腓力一世的女儿奥地利的伊莎贝拉结婚,然而他在婚后继续保持着与迪弗克的关系,这不仅引起奥地利和西班牙王室的愤怒,更给这个可怜的女孩带来不幸,她在1517年死于毒杀。克里斯蒂安二世在情人遭杀害之后找到向贵族集团开刀的借口,他处决一名地位显赫的贵族托本·奥克塞,后者有可能出于对与哈布斯堡王朝关系恶化的担忧而杀死迪弗克,虽然并无确凿的证据。而克里斯蒂安坚定进行专制化改革的决心,于1517年通过扶植小资产者集团的方式削弱贵族的国事会议丹麦枢密院的大部分权力。克里斯蒂安二世进行集权改革的主要顾问之一是迪弗克的母亲西格布里特,这个女人相当有才能,她的商业头脑对国王制订经济政策有所帮助。克里斯蒂安二世首先指定她负责对通过松德海峡的船只征收海峡使用费,后来又把整个王国的财政都托付给她。西格布里特本人是一个小资产者,她所推行的政策的核心精神就是提高丹麦中产阶级的地位,使他们获得更多扩大资本的机会。她很快成为一个中产阶级活动集团的领袖,这个集团直接与封建贵族把持的枢密院进行对抗。贵族们把他们受到的遏制和所有不良境遇都归咎于克里斯蒂安二世,但是枢密院领袖莫恩斯·约耶仍然坚持支持国王。

(三)在国内形势较为稳定之后克里斯蒂安二世将注意力转向瑞典,他指望以强制手段重新实现丹麦与瑞典的合并。在瑞典中支持民族独立的集团已经选出摄政官小斯滕·斯图雷作为国家元首,同时以天主教大主教古斯塔夫·特罗勒为首的亲丹麦派也在积极活动,企图使克里斯蒂安二世复辟。瑞典人把通敌的特罗勒大主教围困在他的城堡里,克里斯蒂安二世营救特罗勒的第一次尝试在斯图雷和他的农民军的反击下失败了,1518年发动的第二次入侵也被击退。但是瑞典被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外交活动所孤立,得不到什么重要的援助,在大批来自法国、德意志和苏格兰的雇佣军的帮助下克里斯蒂安二世在1520年再次侵入瑞典。斯图雷在反抗侵略者的战斗中伤重身亡,这使得瑞典人失去了他们坚强的领袖,很多贵族开始动摇。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军队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推进到乌普萨拉省,在那里瑞典枢密院的成员已经聚集在一起,企图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投降。瑞典贵族们提出如果克里斯蒂安二世对以前的反抗行为概不追究,并发誓按照瑞典的法律和习惯统治瑞典,他们就准备承认他的王权,克里斯蒂安二世接受这个建议。1520年3月31日克里斯蒂安二世和丹麦枢密院批准结束战争的条约,克里斯蒂安二世已经成为瑞典国王,但是斯图雷的遗孀克里斯蒂娜·于伦谢纳仍然在斯德哥尔摩进行着有力的抵抗,在那里来自瑞典中部的农民在爱国主义情绪的感染下拿起武器反抗丹麦人,只是在1520年4月6日耶稣受难日那天的乌普萨拉战役中他们才被丹麦军的绝对优势击败。丹麦海军在5月赶到瑞典,这样斯德哥尔摩就在陆上和海上都被包围了。

(四)于伦谢纳又抵抗几个月,终于被迫屈服,她在设法从克里斯蒂安二世那里得到完全赦免的保证后投降。11月1日来自瑞典各地的代表们向克里斯蒂安二世宣誓效忠,承认他为瑞典的世袭君主,尽管这是有违瑞典宪章中关于王位选举的原则的。从血统上来看克里斯蒂安二世确实具有继承瑞典王位的资格,因为他是许多古代瑞典王室的后代。1520年11月4日克里斯蒂安二世在斯德哥尔摩大教堂接受古斯塔夫·特罗勒的涂油礼,正式成为瑞典国王,接下来的3天里人们举行宴会和游乐活动进行庆祝。然而在11月7日晚上克里斯蒂安二世命令丹麦士兵逮捕在王宫大厅里举行宴会中一些瑞典重要人物,看来被逮捕的人是经过选择的,到晚上10点时剩下的宾客也都遭到监禁。克里斯蒂安二世逮捕这些瑞典人主要是由于古斯塔夫·特罗勒的唆使,大主教希望借此机会报复个人仇恨,他把以前激烈反对他的人都列入打击名单。成立一个审判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特罗勒本人主持,结果被逮捕者很快以异端罪名被判处死刑。第一批处决的人包括坚持主张瑞典摆脱丹麦控制的斯卡拉主教和斯特兰奈斯主教,还有3名市长、14个城镇议会议员和20位斯德哥尔摩市的体面市民。接下来又有很多瑞典的头面人物遇害,最后据称总共有82个人在这次事件中被杀。小斯滕·斯图雷的尸体被挖出来焚毁,他的遗孀和其他一些瑞典贵族妇女被押往丹麦,受到很不合适的对待。克里斯蒂安二世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极其不冷静和狭隘的报复心理,这一事件在瑞典历史上被称为“斯德哥尔摩惨案”。

(五)克里斯蒂安二世以宗教的借口杀害他的政治敌人,然而这些人在这上面正是无辜的,这使他在向瑞典人民和教皇(教皇对两名主教被杀感到十分不快)解释这桩暴行时自相矛盾。然后他对瑞典的拙劣征服导致以古斯塔夫·瓦萨为首的抵抗运动,实际上使卡尔马联合彻底破裂。克里斯蒂安二世带着改造国家的宏伟计划回到丹麦,尽管在斯德哥尔摩惨案中表现得残忍和不近人情,但克里斯蒂安和他同时代的那些所谓“开明君主”一样具有人文主义情怀。这批开明君主的统治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很有影响。由于希望削弱贵族的权势,克里斯蒂安二世到富裕市民主政的尼德兰寻找治国之道。1521年6月克里斯蒂安二世突然访问尼德兰,在那里停留数月。他在低地国家发达的商业城市考察,雇佣一些弗拉芒工匠,并且与大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建立个人友谊(丢勒是克里斯蒂安的肖像作者)。克里斯蒂安二世与尼德兰大思想家伊拉斯谟会面时讨论宗教改革问题,并且发表很能代表其个性的看法:“温和的手段是没有用的。能使整个身体产生震动的才是良方。”克里斯蒂安二世于1521年9月5日从尼德兰返回丹麦,立刻着手实施他心目中的伟大改革。首先发布根据他的意见编订的法典,这部法典有明显模仿尼德兰法律的痕迹,但是把国王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克里斯蒂安二世公布让社会底层人民的子女也能受教育的条款,尽可能限制贵族和高级教士的特权。禁止买卖农奴、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商业行会得以保留,但是加入行会的条件被放松了。大资产者建立排挤小业主的贸易联盟的行为受到明令禁止。

(六)从某种意义上说克里斯蒂安二世的这些改革加强中央集权,保护中下阶层的利益,因而具有进步性质。但不幸的是尽管上述改革措施本身都是好的,但它们却难以在丹麦实现。这样的改革更适合于一个像路易十四那样的“君权神授”的专制君主来推行,而不适合于一个地位软弱的选举制君主,它们中的一些直接与丹麦古老的宪章相抵触。而国王对荷兰人的偏爱(尼德兰是大部分改革灵感的来源)也触痛丹麦人的自尊,在一个贵族势力强大的丹麦中克里斯蒂安二世的改革活动难免要遭到失败。在推行改革之后不久克里斯蒂安二世就陷入内外交困的局势。瑞典在短暂的屈服之后再度发起争取独立的运动。克里斯蒂安二世被迫征调丹麦和挪威军队去镇压瑞典起义者。外交形势也恶化了,因为急于使丹麦摆脱汉萨同盟的束缚。并将哥本哈根建成北欧的商业中心。克里斯蒂安二世大大提高海峡通过费,结果与频繁使用海峡的尼德兰关系紧张。不久丹麦与汉萨同盟的领袖城市吕贝克进入公开的战争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丹麦贵族们认为他们已经无法再忍受克里斯蒂安二世的统治,开始积极策划推翻他的阴谋。1523年在丹麦本土日德兰半岛爆发反对国王的叛乱,贵族们宣布他们将支持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叔叔荷尔斯泰因公爵弗雷德里克当丹麦国王。在这个关键时刻克里斯蒂安二世却懦弱起来,在没有进行认真的抵抗的情况下匆匆携家人逃离丹麦,于5月1日抵达低地国家泽兰省的费勒寻求避难。流亡中的克里斯蒂安二世在利尔过着拮据的生活,同时期望着他的姻兄查理五世皇帝出兵帮助他复辟。此时在丹麦中农奴和平民们开始把克里斯蒂安二世当作贤明的君主,社会中下层阶级中弥漫着希望克里斯蒂安复辟的思想。

(七)在等待8年之后克里斯蒂安二世认为他已经到该做些什么的时机,于1531年10月24日率领一支军队渡海企图夺回王位。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在挪威海岸附近摧毁他的大部分舰队,结果使他陷入被政府军攻击的危险局面。在进行无效果的抵抗之后克里斯蒂安二世在1532年7月1日签署奥斯陆条约,向他的对手弗雷德里克一世投降。弗雷德里克一世不久违背赦免克里斯蒂安的承诺,于是克里斯蒂安二世的余生就都在监禁中度过。尽管有许多克里斯蒂安二世在监禁中受到残酷对待的传说,但没有证据证明这些说法。克里斯蒂安二世受到体面的对待,在他老年时这种监禁更接近于软禁。实际上他的寿命长过他的堂弟、弗雷德里克一世的继承者克里斯蒂安三世。当克里斯蒂安三世在1559年去世时丹麦的权贵们仍然警惕地注视着监禁着克里斯蒂安的凯隆堡,尽管这时他已经快80岁了。但是克里斯蒂安二世在该年晚些时候也去世了。新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下令按照皇家葬礼将克里斯蒂安葬于欧登塞。弗雷德里克一世(1471年10月7日-1533年4月10日)是奥尔登堡王朝的丹麦和挪威国王(1523-1533年在位),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一世最小的儿子,母亲是勃兰登堡公主多罗西娅。他在年轻时被父亲封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并在其哥哥汉斯和侄子克里斯蒂安二世统治时期一直保持这个爵位。1523年由于丹麦贵族发动反对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叛乱,弗雷德里克被贵族集团拥立为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流亡海外,并在弗雷德里克一世在位前期一直对其政权构成威胁。1531年弗雷德里克一世在战争中俘获克里斯蒂安,迫使其签署奥斯陆条约放弃对丹麦王位的要求,在弗雷德里克一世余下的统治时期里克里斯蒂安二世受到严密监禁。

克里斯蒂安三世

(一)克里斯蒂安三世(1503年8月12日——1559年1月1日)是丹麦和挪威国王,是克里斯蒂安三世是丹麦和挪威国王弗雷德里克一世之子,母为勃兰登堡选侯约翰·西塞罗之女安娜。他年轻时的启蒙教师沃尔夫冈·冯·乌滕霍夫和约翰·兰曹都是宗教改革运动的激进支持者,他们对克里斯蒂安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1521年克里斯蒂安去德国旅行,他出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沃尔姆斯宗教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表现深深打动克里斯蒂安,使他转而成为路德宗的信徒。1523年发生的叛乱推翻克里斯蒂安二世在丹麦的统治,其叔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弗雷德里克(即克里斯蒂安三世之父)被贵族拥立为国王。从德国返回丹麦的克里斯蒂安正遇上这个重大事件,他继承父亲在石勒苏益格的爵位,随即受命率领一支军队去讨伐仍然忠于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哥本哈根。克里斯蒂安并不隐瞒他的新教信仰,而他的直言不讳给他带来麻烦。不仅天主教的国会对他怀有敌意,他那谨慎、圆滑的父亲也对他冷眼相待。在他位于石勒苏益格的宫廷里克里斯蒂安不遗余力地宣传新教,尽管石勒苏益格的主教们强烈反对此事。1529年在担任挪威总督时克里斯蒂安表现出杰出的管理能力,然而他的信仰问题也刺激那里的天主教势力。有一段时期甚至有传言说他将被从王位继承顺序中排除出去,而由他那接受天主教教育的异母弟汉斯来继承王位。

(二)终于在1533年弗雷德里克一世去世之后丹麦爆发内战,1534年克里斯蒂安三世在维堡的一个地方议会上被部分丹麦贵族和高级教士选立为国王。德国贵族奥尔登堡伯爵克里斯托弗(他是丹麦王室的一位远亲)得到一些德意志商业城市的支持后发动兵变,企图让1523年被废黜的克里斯蒂安二世(此时被幽禁)复位。克里斯蒂安二世信仰天主教,而且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其在位时执行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有相当一部分丹麦人对他抱有好感。这场战争被称为“伯爵战争”(以克里斯托弗伯爵命名),在进行两年战争之后克里斯蒂安三世击败所有对手并巩固王位。他借着这场战争镇压人民使束缚农民的封建制度得以稳固。在镇压反对派之后克里斯蒂安三世立即着手在丹麦推行宗教改革。但是天主教力量在国会和丹麦枢密院中力量强大,更不用提坚持旧教信仰的贵族了。1536年8月12日克里斯蒂安三世借助一群德国雇佣兵发动政变,清除坚持反对改革的贵族。这次行动是血腥的。它引起路德本人的谴责。随之而来的是对教会财产的大规模没收。王室固然从中获利,但得到最多好处的还是支持改革的丹麦贵族。克里斯蒂安三世即位之初的情况令人怀疑这个政权掌握在外国人的手里。荷兰人在他征服全国的战争中出了大力。扫除政敌则借助北德和荷尔斯泰因贵族的力量。克里斯蒂安三世在制订政策时经常咨询于他的那群德国幕僚,并且让德国人领导军队。在国王和被他以武力征服的人民之间也有隔阂,丹麦贵族把持的国会与国王的德国顾问进行长期的权力斗争。

(三)虽然前者成功地在宪章中加入只有丹麦人才能充任最高官衔的条款,但德国人毕竟仍对国王有强大影响,直到1539年克里斯蒂安三世面临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他是被监禁的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姻兄)干涉的危险时他认识到必须消灭他和臣民之间的一切矛盾。国王完全倒向丹麦的显贵们,后者终于在1542年的哥本哈根议会上给予他最大的支持,决定拿出自己的财产来帮助克里斯蒂安三世偿还欠德国人的巨额外债。查理五世介入丹麦事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他的外甥女(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女儿)争取丹麦王位,以控制这个北欧国家。面对这种情况时克里斯蒂安三世大胆地与德意志的新教诸侯(他们已与皇帝处于显然的敌对状态之中)结盟,作为对皇帝的持续敌意的回敬。1542年与查理五世的战争实际上已经开始,尽管德国诸侯被证明是不可信任的盟友,但克里斯蒂安三世对松德海峡的封锁却取得显著的成果:荷兰人的商业活动因为海峡被封锁而受到打击,他们对查理五世的压力导致皇帝在1544年5月23日的施佩耶尔帝国会议上与丹麦缔结和约。在这场冲突之后克里斯蒂安三世的外交政策变得格外谨慎,他小心翼翼地避免卷入一切国际纠纷,拒绝参加1546年德国诸侯反对查理五世的施马尔卡尔登战争,并且在突然反叛查理五世的萨克森选侯莫里茨死于锡沃斯豪森战役之后在萨克森与皇帝之间进行斡旋(1553年)。克里斯蒂安三世于1559年元旦去世,遗体安葬在罗斯基勒大教堂。

(四)弗雷德里克二世(1534年7月1日~1588年4月4日)是奥尔登堡王朝的丹麦和挪威国王(1559年~1588年在位),为丹麦和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三世之子,母亲是萨克森·劳恩堡公爵马格努斯一世的女儿多罗西亚·冯·萨克森·劳恩堡。弗雷德里克二世与谨慎的父亲不同,他倾向于军事冒险,他在年轻时就与德意志那些争战不休的王公们过从甚密。即位后弗雷德里克二世试图推行加强王权的改革,遭到强大的丹麦贵族(以国会为代表)的强烈抵制。弗雷德里克二世在位第一年就发动对外战争,进攻位于迪特马申的一个独立的农民共和国,结果他成功地将此地征服,取得第一个军事胜利。不久他又卷入立窝尼亚战争,鉴于立窝尼亚骑士团已完全无力抵抗俄国沙皇伊凡四世的猛烈攻势,弗雷德里克二世于1560年出兵兼并骑士团领地萨列马岛,企图建立缓冲并参与瓜分即将灭亡的骑士团的领土立窝尼亚地区。弗雷德里克二世统治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1563年至1570年与瑞典的战争(北方七年战争),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企图通过战争取得在北欧的霸权,并因此与西班牙结盟,弗雷德里克二世则想要夺回丹麦在波罗的海地区的传统优势。战争初期丹麦占据上风,从海上封锁瑞典,并于1563年攻克瑞典的艾尔夫斯堡要塞。

(五)但是瑞典海军在1565年打破丹麦的封锁,侵入霍兰和斯堪尼亚。战争演变成开支巨大的消耗战,弗雷德里克二世与贵族的关系急剧恶化,幸运的是瑞典内部的矛盾阻止他继续打击丹麦。1568年埃里克十四世在内战中被其异母弟约翰三世推翻,强有力的丹麦政治家佩德尔·奥克斯稳定丹麦国内的局势,取代弗雷德里克二世掌握国家政权。经过两年的艰苦谈判后战争以一个实际维持战前状态的和约结束,根据1570年12月13日签订的什切青条约时瑞典赎回艾尔夫斯堡,它的扩张暂时受到遏制。通过这场战争后弗雷德里克二世认识到丹麦军事有限的能力,他转而开始关注海上力量。弗雷德里克二世同情宗教改革运动,但也只是在口头上给以支持而已。弗雷德里克二世曾向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求婚,但在实际处理国际事务时他明智地保持中立,有经验的国务活动家们(如佩德尔·奥克斯,尼尔斯·卡斯和克里斯托弗·瓦尔肯多夫)实际上管理着国内事务。在性格上弗雷德里克二世是一个鲁莽、自负、好大喜功的人,他热衷于打猎,喜欢喝酒,许多人相信他最终是死于酗酒。弗雷德里克二世在国内建设上取得一些成果:在1574年~1585年间重建赫尔辛格的克龙堡城堡;挪威城市腓特烈斯塔也是他在1576年所建立,并以其名字命名;弗雷德里克二世也是伟大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资助人。弗雷德里克二世于1588年去世,遗体安葬在罗斯基勒大教堂。

克里斯蒂安四世

(一)克里斯蒂安四世(1577年4月12日―1648年2月28日)是丹麦-挪威国王(1588年-1648年在位),他被认为是丹麦历史上最为人喜爱的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前期丹麦的知识和文化得到极大发展,而国势更臻于极盛,后期因三次战争使国家破产。克里斯蒂安四世为丹麦和挪威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之子,1577年4月12日生于弗雷德里克堡宫(位于希勒勒),他的母亲是索菲·冯·梅克伦堡(梅克伦堡-什未林公爵乌尔利希三世之女)。弗雷德里克二世国王去世时他的长子克里斯蒂安只有11岁,但他将要成为丹麦、挪威两国国王。丹麦经过一段时间的衰落复兴、起伏沉浮后到了弗雷德里克二世时期呈现一派多年未有的繁荣景象,丹麦国库充实、人民富足、国运昌盛,前途一片光明,克里斯蒂安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继承丹麦王位。由于他年岁尚幼,所以由国务委员会成员组成摄政团代他执政至1596年。克里斯蒂安从小就显示出他的非凡才能,他能说会唱、会弹会拉、精通体育、又会绘画,可以说是一位琴棋书画、无所不会的全才。加上王室的精心培育,他的智慧和才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弗雷德里克二世在弥留之际曾委托国务委员会的领导人尼尔斯·考斯将来一定要为克里斯蒂安加冕,但考斯年事已高,在克里斯蒂安17岁时他已病得奄奄一息,他自己感到将不久人世。于是把年轻的国王叫到病榻前,把王宫贮藏室的钥匙交给克里斯蒂安,告诉他加冕用的王冠、国剑、权杖、宝球等全都藏在那里。他严肃地交待国王,希望他戴王冠时要记住荣誉,使用国剑时要注意公正。说完这些话以后考斯就去世了,接着他母亲继续摄政,直到他成年。

(二)1597年12月27日克里斯蒂安四世娶了勃兰登堡选侯约阿希姆·弗里德里希的女儿安娜·卡塔琳娜,她在生了6个孩子之后于1611年去世。作为一个年轻鳏夫时他的私生活有些轻率,结果生了许多私生子。在40岁时克里斯蒂安国王第二次结婚,新娘才17岁,这一婚姻只维持10年,而且是吵吵闹闹的10年。之后克里斯蒂安四世于1615年和一名贵族妇女基尔斯滕·蒙克秘密结婚,后者生了12个孩子,据信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子女包括婚生与私生至少有26个。克里斯蒂安国王有个姐姐嫁给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克里斯蒂安曾两次乘船去伦敦访问,当时他受到盛大而有礼貌的接待,他感到很高兴。英国人对他的豪爽性格十分欣赏,宴会上克里斯蒂安国王的酒量使英国主人感到惊讶,为之折服。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伯爵知道这位国王喜欢打猎,特意为他安排厂盛大的跑马、打猎活动,这位国王居然骑死12匹英国马,然后以明显的厌恶的神情离开跑马场,把英国主人弄得很尴尬。当英国国王去参观豪华的丹麦王船时克里斯蒂安准备大放焰火,由于英国潮汐涨落不定导致参观只能在白天进行,所以无法放焰火,这使丹麦国王大为扫兴,克里斯蒂安还被授予嘉德勋章。当国王年满19周岁时克里斯蒂安正式加冕登基,称为克里斯蒂安四世。他继承两个正在发展中的王国,也继承他父亲的野心勃勃的梦想,即要把两个斯堪的纳维亚王国建成一个在所有海洋上都有自己船只航行的“北欧荷兰”。他不能让―个北欧国家落后于富裕的中欧国家,他要使自己的国家得到光辉灿烂的发展,他还继承征服瑞典的梦想。

(三)他雄心勃勃地推行一系列重大计划,他要用漂亮的建筑来装饰他的国家,所以他建造弗雷德里克堡宫。他拆掉弗雷德克里二世国王建造的旧王宫,重新建了―座崭新的、更加雄伟的、更加富丽的但也更加昂贵的王宫。王宫建在被澄碧如镜的湖水围绕的三个岛屿上,巍峨的城堡与碧波粼粼的湖面相映生辉、富丽晶莹,有人也称弗雷德里克堡宫为“水晶宫”。哥本哈根是克里斯蒂安四世最喜欢的城市,他在这里建造好几座宏大的建筑,其中有有趣的圆塔。圆塔高36米,塔身成圆形,直径15米。圆塔内没有台阶、阶梯,只有一条盘旋而卜的斜坡通道,坡道全长为209米。1716年俄国沙皇彼得大帝访问丹麦时他骑着马,他的皇后乘着四驾马车上下圆塔。圆塔的塔顶上有一所专供天文学家观察、研究星星和天体的天文实验室,在圆塔对面克里斯蒂安四世还建造―所可供100名大学生住宿的学生宿舍。最漂亮的建筑要数交易所,它的四层楼大厦的正面用沙石和红砖砌成,楼层之间饰有石块,石块上刻有花卉浮雕。窗户和窗户之间用竖石条隔开,石条上刻有人像浮雕。屋顶和顶楼尖塔的塔身用青铜片建成,尖塔顶上饰有四条石制鳄鱼,鳄鱼的尾巴缠绕在一起形成塔尖。大厦于1625年完成,现仍旧作为丹麦证券、股票的交易所。克里斯蒂安国王还为自己建造罗森堡宫,暴风来袭时三个人白天黑夜坚守着,丹麦人认为这是真正的英雄事迹。当尼尔斯·考斯躺在病榻上时他曾建议克里斯蒂安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国王完全听从这一建议。他希望在波罗的海建立丹麦的海上优势,在尼德兰工程师指导下丹麦建筑新的要塞。

(四)在1596年时仅有22艘舰船的丹麦海军,到1610年时已扩充至60艘,其中有一些是克里斯蒂安四世本人设计的。但是克里斯蒂安四世仍然必须主要依靠雇佣军,辅以从本国农民中征召的军队(这些农民兵员主要来自王室领地)。克里斯蒂安四世国王精力充沛、勤奋工作,不论是建造王宫、教堂还是建造学校、船只,他都要亲自参与。他会在清晨4点钟跑到建筑工地或造船厂去,同1人和建筑师们聊天。必要时他还画出图来,说明建造的东西应该是什么样子。他孜孜不倦、尽心尽力,什么事情他都管,就像一个小心谨慎的乡绅统治着丹麦、挪威两个王国,又像内行的承包商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他的建筑。在建造船只时他亲自核对木材的尺寸,亲自采购建造城堡所需的石头和木料,亲自画出草图和自己的意图,亲自试验并鉴定建筑工地所用的灰泥。这时期的建筑和设施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为许多工人和商人提供就业和赚钱的机会,丹麦的中层阶级得到迅速的发展。当为数不少的国家官员去世后他不派人补缺,而由自己兼管,以此使自己的权力更大。他事必躬亲,万事由他亲自决定,他甚至连王宫里的菜园子种什么菜,孩子们的衣服应如何剪裁、缝纫都要管。作为一国之君时他不应该去管这些琐碎小事,否则就会忽略大事,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点。克里斯蒂安四世国王不仅为丹麦的利益操劳,而且也为挪威的利益辛勤地工作。挪威这个国家被过去几位丹麦国王所忽略了,而他对挪威的关心不下于丹麦。

(五)为了了解挪威北部的情况,他亲自到挪威北部的顶端,水手们称呼他为“克里斯蒂安·菲德烈森船长”,他想悄悄地调查挪威北部地区的情况是因为他听说瑞典国王正在觊觎挪威。克里斯蒂安四世是第一个采取重商主义政策的丹麦君主,他积极扩展国家的对外贸易,在他的支持下建立丹麦西印度公司和丹麦东印度公司。1620年丹麦人在印度南海岸的德伦格巴尔地区夺取一小块殖民地,建设几个新港口,并大大提高对通过松德海峡的船只的征税,但是克里斯蒂安建立商业帝国的企图也使丹麦陷入财政危机。在克里斯蒂安四世时期丹麦经历三场战争,正是这些战争使得克里斯蒂安国王统治下的丹麦又走上衰落和贫穷的道路,他本人也成为失意潦倒、众叛亲离、孤苦伶仃的独眼老人而悄然死去。第一次战争是卡尔马战争(1611~1613年)是克里斯蒂安四世国王想为自己树立声誉而发动的一次战争,战斗主要发生在卡尔马要塞周围,战争中那支由克里斯蒂安四世努力重建的军队接受第一次检验,取得部分成功,攻克瑞典东部的重镇卡尔马。丹麦虽然赢得胜利,但对国家并无多大意义,对国王来说也并非是光辉的奇迹。当时的瑞典国王已经上了年纪,为了避免牺牲许多无辜老百姓的生命,瑞典国王卡尔九世建议克里斯蒂安国王进行一场个人之间的决斗来决定战争的胜负。然而丹麦国王认为瑞典国王已经年老体衰,不管谁胜都不会给他带来光彩,所以他粗鲁地拒绝瑞典国王的建议。战争中当时的瑞典王太子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带兵南下进入当时属于丹麦的斯堪尼亚地区大肆蹂躏,给丹麦造成很大损失。

(六)战争期间瑞典老国王去世,王太子古斯塔夫·阿道尔夫继位,1613年丹瑞双方签订对丹麦有利的克奈雷德条约(1613年1月20日),战争宣告结束。丹麦除了继续保持其北欧领导大国的地位外并未完全达到战争目标,战争造成瑞典人对丹麦人的深恶痛绝,导致后来瑞典入侵丹麦,使丹麦在将近半个世纪内处于崩溃边缘。第二次他参加欧洲长达30年之久的宗教战争(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这原是德意志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的内战,由于新教联盟得到丹麦、瑞典和法国的支持,旧教联盟则以教皇和西班牙为其后盾,后来演变为欧洲的国际战争。起初德国北部的基督教新教在战争中失利,他们呼吁丹麦的克里斯蒂安四世国王和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尔夫到德国来支援他们的教友,也许是由于个人的好大喜功,也许是为了使丹麦从中获利,克里斯蒂安四世萌生介入德意志的思想。有一段时间他完全打消这种想法,但是由黎塞留领导的主要西欧大国法国却努力诱使他这样做。丹麦国王历来身兼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公爵,这两个德意志北部邦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与梅克伦堡、勃兰登堡等新教诸侯接壤。因此对于丹麦人来说不论是出于保护新教的意识形态需要,还是为了打造一条将天主教势力隔离开来的“防疫带”,举兵南下、发动预防性战争已经迫在眉睫。面对德意志地区的地图时克里斯蒂安四世国王难免心潮澎湃,因为丹麦当前的外交局势可谓十分有利:首先邻国瑞典虽然是北方一霸,但是陷入与波兰-立陶宛王国的战争之中无暇他顾,向南扩张少一个竞争对手;

(七)其次白山战役使得新教徒人心惶惶,克里斯蒂安四世抓住机会,进一步通过外交手段笼络新教徒诸侯国,将德意志北方的新教诸侯集结在自己的旗帜之下。不仅强化丹麦对德意志北部地区的影响力,而且为即将到来的反天主教同盟战斗增加支援力量。因此寻求一个合适的代理人显得十分迫切,丹麦就成了英王投资大陆战争的最理想选择;最后法王路易十三在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建议下决定通过支持丹麦来维系中欧地区的平衡。如此有利的外交局面让克里斯蒂安四世无法再继续观望下去。为了能成为新教徒的救星,也为了抢在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之前在德国建立影响,克里斯蒂安四世最后决定投入这场战争,去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及德国的天主教诸侯为敌。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一次极为严重的冒险,国务委员会成员绝望地紧抱着自己的脑袋,恳求他不要卷入战争,但他全然不顾并执意参战。黎塞留倡议英国、联省共和国(即不受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此时正与西班牙斗争激烈)和丹麦订立反哈布斯堡王朝的联盟,由丹麦出兵,英、荷两国提供资金帮助,但克里斯蒂安四世在联盟还没有订立时就已经采取行动。1625年克里斯蒂安以丹麦国王和荷尔斯泰因公爵的双重身份率领军队来到德国,从此开始“30年战争”的第二阶段,即“丹麦时期”。踌躇满志的丹麦国王制定一系列作战部署,丹麦人此次南下要实现多个战略目标,他们计划牢牢控制住易北河和威悉河下游的航道控制权,这样有利于把控水上贸易通道而且可以保护波罗的海安全。此外吞并不莱梅和凡尔登两个主教区,将其转变成皇室的封地并消化掉。

(八)富裕的自治市汉堡也在计划之内,这座城市是易北河上最繁荣的都市,控制住汉堡就相当于扼住易北河的出海口,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克里斯蒂安将手中2万名雇佣兵与前来支援的1.5万名英格兰-苏格兰援军以及其他德意志北部新教诸侯援军整合起来,形成一支丹麦迄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远征军,加上英法荷对丹麦的金钱支持和物资援助后丹军已是兵精粮足。1625年5月9日丹麦正式向神圣罗马帝国宣战,丹麦军最初获得几场小的胜利。克里斯蒂安四世计划兵分两路,他的手下有两位经验丰富的将军——曼斯菲尔德与布鲁斯维克。前者来自萨伏伊,他是一名私生子,得不到封地只能通过自己的军旅生涯来实现人生逆袭。他虽然出身于天主教家庭,却为新教徒而战,而且即便加入新教阵营后他依旧保持着天主教信仰。他的背景与华伦斯坦神似,同样通过长期的雇佣兵统领生涯积累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战术才能,是当时雇佣兵圈子里鼎鼎有名的人物。当得知克里斯蒂安举起反皇帝的大旗后他立刻飞马前来投奔,并被丹王招入麾下。布鲁斯维克是丹王的外甥,其新教背景自然是十分深厚,他曾在尼德兰参加抵抗西班牙的战斗,不到25岁就有3次战役的履历。他热爱战争且生性残暴,对待敌人毫不留情,天主教阵营给他冠以"疯狂的"外号,因此疯狂的布鲁斯维克就成了丹王南下的不二人选。按照计划时曼斯菲尔德率军前往德绍地区寻找华伦斯坦,而布鲁斯维克插入下萨克森与蒂力对决,然而克里斯蒂安国王率领的是雇佣军几乎完全是由德国人组成。

(九)战争进行到第二年8月布鲁斯维克的军队在巴伦山麓卢特(鲁特尔)被德国统帅蒂利伯爵打得一败涂地,布鲁斯维克战死沙场,曼斯菲尔德也在德绍桥被华伦斯坦打得惨败。克里斯蒂安遭到彻底的失败,他向北边撤退,德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又派瓦伦斯坦统率大军一直追杀到日德兰。这时克里斯蒂安的雇佣军就变成不是来保卫丹麦,而是来抢劫丹麦。德军统帅华伦斯坦更是个魔王,他对丹麦大肆进行奸y烧杀、抢劫掠夺,那些沿公路边居住的可怜的丹麦人在德军经过的地方真正感觉到战争的恐怖。不论男女老幼,只要他们不把值钱的东西拿出来,他们就立即遭到杀戮,或者遭到最残酷、最野蛮的虐待。许多庄园被焚毁,废墟堆里躺着烧死的人和牲口,有些人见到军队后就立即逃入森林。而在寒冬季节中大部分人不是饿死就是冻死,许多贵族也都身首异处,丹麦人经历―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迫于形势的克里斯蒂安四世与他的宿敌古斯塔夫二世结盟,借助瑞典的力量挫败瓦伦斯坦对施特拉尔松德的围攻。由于丹麦仍保有一支可畏的海军,克里斯蒂安四世度过难关。1629年5月在吕贝克和皇帝斐迪南二世签署吕贝克条约,保证不再干涉德国的内务,尽管和平条约相当宽大,丹麦遭到的损失仍然极大。仅仅几年时间丹麦从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的国家败落成为穷困潦倒的国家,自那时起丹麦、挪威落后了,瑞典发展了。克里斯蒂安锐气尽失,深感失望和痛苦,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都郁郁寡欢,偏偏这时他的家庭里又发生丑闻。德国北部的新教徒转向瑞典国王占斯塔夫·阿道尔夫,请求他的帮助,瑞典国王虽愿意出兵帮助,但他向克里斯蒂安国王提出:“如果瑞、丹两国结成联盟,他们就可能一起参加30年战争。”

(十)但是克里斯蒂安拒绝了,这是他在其统治时期犯下的最愚蠢的错误,表明他并不是位高明的政治家。他担心同强大的瑞典结盟将来会受到瑞典的控制,他不仅拒绝建立联盟的建议,而且声称只要瑞典在德国进行战争时他就拒绝答应同瑞典保持和平。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是瑞典最伟大的国王之一,他是个天才军事家,他参战后获得―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德国几平要亡在瑞典手中。但是两年后在古斯塔夫二世阵亡于吕岑战役,法国公开介入和三十年战争进入法国-瑞典阶段后克里斯蒂安四世觉得已经必须遏制瑞典,他进行一系列外交行动:同意与俄国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结盟,企图吸引俄国参与反对瑞典;并竭力干预结束三十年战争的谈判,避免波罗的海的主要地带落入瑞典之手。克里斯蒂安四世国王出于担忧和妒忌心理,他总是悄悄地在背后同瑞典作对和捣乱。他担忧的是丹麦将处在德国和瑞典南北两个强国的夹击之下,这对丹麦是危险的,他妒忌的是瑞典会因战争胜利而超过丹麦。克里斯蒂安四世的鲁莽做法使瑞典的头面人物们相信与丹麦进行一场战争不可避免,1643年5月瑞典枢密院决定对丹麦开战(所谓托尔斯滕森战争以瑞典统帅伦纳特·托尔斯藤森的名字命名),此时局势对丹麦极为不利:瑞典由于三十年战争的成就而在德国获得进攻丹麦的据点;联省共和国(荷兰人)同意在海上以舰队支持瑞典人。托尔斯滕森指挥的在波希米亚的瑞典军队(当时正准备进攻维也纳)迅速回师,直插丹麦南部,这是克里斯蒂安四世的第三次战争。

(十一)瑞典军队进入丹麦后又大肆进行劫掠和破坏,使日德兰和斯堪尼亚受到重大损失,尤其是日德兰半岛仅在几年之内就遭受两次浩劫。没有人想到会有战争,所以丹麦的国防不堪一击。托尔斯滕森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到1644年1月已经占领了日德兰半岛,丹麦处于崩溃的边缘。丹麦老百姓只能恐慌地逃跑,惟一没有逃跑的就是克里斯蒂安四世。这时他已是一个老人,但他还是起早贪黑地工作着,为的是集结军队和军舰,以便投入战斗。他必须阻止瑞典军队到岛上来,这次幸运女神站在丹麦一边,由于瑞典政府推迟对斯堪尼亚的进军使丹麦人获得喘息之机,要塞得以加固。瑞典的海军力量决不算小,而且还有荷兰海军的帮助,因为荷兰人憎恨克里斯蒂安因需要钱而提高松德海峡的关税。但是丹麦海军也不弱,荷兰人的舰队在石勒苏益格西部海域被丹麦海军击退了。1644年7月1日最著名、最残酷的一次海战发生在荷尔斯泰因和费马恩岛之间,当时克里斯蒂安国王正在船上。战斗中一颗瑞典炮弹打来,击中王船,弹片在船上四处飞溅,国王和好几个人被击中倒下。顿时王船上出现极大的恐慌和悲痛,人们以为国王被打死了。可是过不多久国王又站了起来,弹片击中他的耳朵,把他的―只眼睛被打瞎了。他不顾自己的伤痛,告诉大家要为丹麦的荣誉而尽自己的责任。就是在这场战斗中丹麦人唱起“克里斯蒂安国王站在高高的桅杆旁”,这首歌后来成为丹麦王室专用的国歌,丹麦海军最终击败瑞典舰队。

(十二)但是1644年9月的另一场战斗最后耗尽丹麦的军事能力,克里斯蒂安四世被迫接受法国与荷兰的斡旋,于1645年2月8日和瑞典签订屈辱的和约。根据条约时丹麦首次丧失旧时的领土,把哈兰地区(现为瑞典的西南部沿海地区)割让给瑞典30年,但谁都知道该地区是再也收不回来。同时把在16世纪从瑞典人手中夺过来的哥得兰岛也割给瑞典,挪威也失去两个郡的地盘(耶姆特兰省和海尔耶达伦省)。此外还规定凡是瑞典的船只经过松德海峡时一律不交海峡税,丹麦至此完全丧失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霸权。丹麦失败了,克里斯蒂安四世国王失败了,他不仅在创造国王的业绩方面受到重大挫折,使他深感失望和悲伤,在家庭生活方面他也不是一个幸运的人。他和他的第二位王后基尔斯滕·蒙克相处得很不好,最后不得不离婚。他们生了许多孩子,家庭里充满不和与冲突,没有一个儿子对他好。国王最喜爱的女儿丽昂诺拉·克里斯蒂娜同丹麦最有钱也是最有才能的贵族考菲兹·乌尔菲尔特结婚,国王把丹麦最高官职―丹麦首相的职务封给他的女婿,但是在克里斯蒂安国王晚年时乌尔菲尔特对待国王却最为冷酷无情。克里斯蒂安国王的晚年是和他的女仆维贝克·克鲁斯一起度过的,克鲁斯深情悉心地照料这位垂垂老矣的国王,甚至还给他生了两个孩子。他成了一个孤独、伤心的老头儿,最后他穷得连王宫里生火炉用的煤钱都无法支付,宫殿里所有的银器和包银、镀银器皿上的银子都被剥下来变卖殆尽。1648年2月中阴冷的一天国王最后一次乘雪橇从菲德烈斯堡宫来到他心爱的罗森堡宫,一星期后他平静地死在那里,享年7l岁,葬于罗斯基勒大教堂。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一)弗雷德里克三世(1609年3月18日-1670年2月9日)是丹麦-挪威国王,生于1609年,是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与勃兰登堡的安娜·卡塔琳娜的第二个儿子,被封为公爵。因为弗雷德里克的大哥克里斯蒂安被安排为太子,1634年他被父亲授予不莱梅主教的职位,等于是年轻开始就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他为人机警,颇有政治手腕,1643年他和布伦威克家系(18世纪初合并成英国的汉诺威王室)不伦瑞克-吕讷堡的索菲·阿玛莉结婚,有一群德意志顾问为智囊。1647年6月弗雷德里克的大哥比重病的父亲要早死几个月(1648年2月克里斯蒂安四世病死),经过贵族参政会冗长的争论以后终于在1648年7月被确定为丹麦国王。同年11月他正式登基,但被迫向贵族妥协,削弱王室的权力。即位之后为扩大王权,弗雷德里克在1651年举发参政会中的贵族重臣妹夫乌尔菲(克里斯蒂安四世之女婿)的贪渎行为,因此排除参政会中的反对势力。之后他迫令各地贵族诸侯复尊王室,依法纳税。面对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的残破时他颇能整顿农业、促进贸易,使经济得以复苏。并得以逐步兴建军港,加强海军。1654年首都哥本哈根发生瘟疫,虽经名医乌姆发明新药并领导救治而减轻许多灾情,但仍病死八千多人导致人口骤减。同年登基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世却又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虽被各方联军击退,但于撤退途中转攻丹麦,利用1657年冬季酷寒冰封松德海峡的百年时机于1658年1月以1.2万骑兵在冰上抢渡而奇袭哥本哈根。当时城内只有六千士兵和三万市民,被围后缺粮缺水,危急万分。弗雷德里克的谋士都建议他逃离哥本哈根,但他斥责逃跑的意见并说出流传后世的名言:“我只会死在我的家园。”

(二)之后他一力带起全城的防御工作,替他赢得巨大的民意支持度。很幸运地的是荷兰舰队及时赶来救援丹麦,2月11日守城军发动反击,经过彻夜激烈的血战后击退攻城的瑞典军。刚好各地勤王的丹麦军也通过首都门户的阿迈厄岛来到哥本哈根,与丹麦同盟的荷兰、波兰与勃兰登堡的联军则占领日德兰半岛和芬岛,挪威的军队更奋勇夺回瑞典军所侵占的领土,包括当地首府特隆赫姆。于是卡尔十世只好在1659年撤兵回瑞典,并于隔年(1660年)病逝。强敌虽退,议和之时盟军的荷兰、英国为确保松德海峡的自由通航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仍把海峡东岸的土地画给瑞典,使丹麦丧失全部领土的三分之一。而勉力保留下来的土地又因战乱而荒芜,各地贵族和领主们又主张抗税免捐。困难之中弗雷德里克在多数民意的支持下利用1660年参政会在首都邀请全国领主及贵族举行国是会议的机会关闭城门、宣布戒严,这些形同被软禁的王公贵族在重兵包围之下只好宣示效忠,让国王获得君主专制的权力,废除以前的选举君主制,确立丹麦为世袭君主制。从此丹麦得以仿效法国,采取中央集权的政制,赶上欧洲民族国家的潮流。弗雷德里克于1660年实行新政,力图富国强兵,不但命令各地税收上交中央,还授权中央派至地方的流动“郡守”能够直接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官员资格也不再受限于本国贵族,国王可自由地选贤与能,让有才干的中产市民阶级担任高官重臣,于是平民、教士甚至外国人都可选用,1665年通过的新宪法也确立国王君权神授的权力。

(三)1665年他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帮助荷兰,保护逃至卑尔根避难的荷兰珍宝船(船上的货物比丹麦一年税收要多),并协助击退英国海军。1670年弗雷德里克驾崩,王位由24岁的长子克里斯蒂安五世继承,不再需要贵族参政会的同意。克里斯蒂安五世(C1646年4月15日-1699年8月25日)是丹麦及挪威国王,弗雷德里克三世与不伦瑞克-吕讷堡的索菲·阿玛莉之子,丹麦专制政体下的第一个世袭国王。在位时将市民阶层中的显要人物提升为官吏,曾将国家交给大臣格里芬菲尔德(1635-1699)治理(后该大臣被控以叛国罪,于1676-1698年被监禁),他于1683和1687年分别颁发丹麦法和挪威法。他是个极其平庸之人,他的体力远比他的智力发达。他试图收复在《罗斯基勒条约》中割让予瑞典的土地,1675年和瑞典再次开战(斯堪尼亚战争),1676年12月4日陆军在隆德战役中大败,克里斯蒂安五世亲自统领的1.5万大军被瑞典国王卡尔十一世的9000人击溃,丹麦军阵亡六千多人,被俘近两千,瑞典军阵亡约二千余人。但海军在1677年的克厄湾海战中消灭瑞典海军主力,收回部分斯堪尼亚领土。但是由于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干涉没能收回斯堪尼亚,因为大国不希望松德海峡被一个国家控制。这次使丹麦经济严重受损,传说签定和约后克里斯蒂安五世下令将克隆堡宫朝松德海峡的窗户全都堵起来,因为他不忍看对岸的瑞属斯堪尼亚海岸。战后他把妹妹乌尔丽克·埃莱奥诺雷嫁给瑞典国王卡尔十一世,1699年骑马时发生意外摔死,葬在罗斯基勒大教堂。

(四)弗雷德里克四世(1671年10月11日-1730年10月12日)是丹麦及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五世的儿子。他在位大部分时间都在和他的表兄弟门斗争,瑞典的查理十二和荷尔斯坦因公爵(也叫弗雷德里克四世)与他都是丹麦弗雷德里克三世的孙辈。1700年的北方大战刚开始他就被查理十二击败,被迫签署合约,承认荷尔斯坦因完全独立。但1709年他得知瑞典在波尔塔瓦战役失败后便和俄罗斯帝国、波兰立陶宛联邦结盟,重现开战,并于1720年取得胜利。但无法夺回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只是获得石勒苏益格公爵领地。他曾在国内进行过一些改革,1700年引进公历,1701年设立民兵,1702年废除西兰岛的农奴制度。他建立丹麦第一个剧院,格陵兰岛也有一个传教士发现并殖民化。在他统治期间哥本哈根遭遇两次灾难,即1711年的瘟疫和1728年10月大火摧毁中世纪的大部分建筑。弗雷德里克四世重建的两个堡垒(即腓特烈斯贝宫和弗雷登斯堡宫)有浓厚的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这是他1708年访问意大利时带来的。那个冬天特别冷,当他访问威尼斯时威尼斯的泻湖都被冻结,威尼斯人能够从城市步行到大陆,有人开玩笑说是丹麦国王带来寒冷的天气。他在1695年娶了梅克伦堡的伊丽莎白为妻,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他于1712年娶了一个没有贵族称号的19岁的小姑娘安妮索菲,还给她以石勒苏益格公爵夫人的称号,从而犯了重婚罪,他的王后伊丽莎白1721年死去后他立即封安妮索菲为王后。他还有两个情妇——夏洛特和海伦,她们共给他生了9个孩子,但只有两个活到成年。他在1730年去世,被埋葬在弗雷德里克四罗斯基勒大教堂,他的儿子克里斯蒂安六世继承他的王位。


丹麦历史沿革(第五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