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诺贝尔医学奖标准,古中医已获得N次诺奖。一直以来,西方各国一直饱受一种斑疹伤寒
按诺贝尔医学奖标准,古中医已获得N次诺奖。一直以来,西方各国一直饱受一种斑疹伤寒病的困扰,这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毒性极强,传染性也很强,感染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身亡。
西方医学界一直未曾找到它的传染源,也无法找到根本预防的方法。1928年,法国著名医学家尼柯尔历经数载,终于发现了斑疹伤寒病的传染源——立克次氏体,解决了困扰西方医学界多年的难题,因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然而我国1700多年前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对这种病症的传染源的描述,详细记载了1928年的诺贝尔奖的内容。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写道:“山水间多有沙虱,其虫甚细不可见。人入水浴及汲水澡浴,此虫在水中著人。及阴雨日行草中,即著人,便钻入皮里。……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过三日之后,令人百节强,疼痛寒热,赤上发疮,此虫渐入至骨,则杀人。”两人说的病症都是由立克次体感染导致的急性病症。而这种由沙虱带来的皮肤病很像是现代医学中的恙虫病(斑疹伤寒),经过中西医的联合推断,《肘后备急方》中的沙虱和恙虫其实就是一种生物,而法国科学家正是因为研究出了斑疹伤寒的传染源才获得了192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葛洪的研究足足领先了诺奖科学家1600年左右。
除了恙虫病之外,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女士所发现的青蒿素的灵感来源也有部分来自于《肘后备急方》。在《肘后备急方》中葛洪就写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而屠呦呦女士女士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就从此得到了灵感,没有使用沸水还是使用低沸点溶剂来提取青蒿素。而屠呦呦女士得出的结论也和葛洪相类似:青蒿有助于治疗疟疾。除此之外《肘后备急方》也是全世界最早记载治疗天花的医书,狂犬疫苗的发明也是从《肘后备急方》中吸取的灵感:将咬人的疯狗打死,取其脑晒干之后涂抹在伤口处。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发现生物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奖。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明这一成就,就是用来解释诸如图中列举的人类生理活动为什么随着昼夜更替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这就是由昼夜蛋白水平涨落主导的昼夜周期分子机制。至于昼夜周期如何影响多种生理功能的昼夜周期改变,还需要其他分子机制,比如睡眠昼夜周期中诱发睡眠的褪黑素和唤醒作用的皮质醇的分泌。
而且,所有生物的所有生理功能和行为都具有周期性。24小时昼夜节律仅仅是这些周期节律性的一种。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工作仅仅是给出昼夜节律主要的分子机制。
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我国古人在这方面早有建树,子午流注针灸法就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在生物钟“时辰治疗学”方面的独创。
我国古人早就发现了人体生物钟现象,子午流注就是我国古代有医学家发明的在针灸学上按时辰规律进行不同穴位的针灸方法,他们认为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会随着时辰的不断变化而的盛衰上面有涨落起伏,并且古代医学家也发现了人体和自然界在时间规律上的协调性,于是有人把人的脏腑器官和经络在每天12个时辰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从而发明了子午流注针灸法,所以在生物钟的研究和使用上,中国古代医学家早已经走在了前面,因为他们早就已经应用了,而科学的理论证据研究被发现才是近几年的事。
《黄帝内经》被认为始作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所以最晚也有2000多年了,其中子午流注针灸法的主要理论观点是: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大致就是去其盛而济其弱,使之趋于阴阳平衡,用这样的方法,针灸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