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却被秦王连砍八剑反杀,是他太菜还是秦王武艺高超
如果荆轲刺杀成功,那么历史将会被改写。
但荆轲却失败了,在他距离秦王只有咫尺的地方,大殿上并无任何佩刀大臣,并且嬴政因为大惊失色忘记呼喊士兵进殿的时候,却被秦王连刺八剑反杀。
那么荆轲刺秦的失败到底是他太过无能还是秦王的武艺过高?

(荆轲刺秦失败)
一、荆轲何人——刺杀的开始
《史记》中有一段关于荆轲身世的记载:“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轲本身的先祖是齐国人,迁居到卫地,于是他便一直以卫国人自居。卫国人称呼荆轲为庆卿,而燕国人则用荆卿这个名字来称呼他。

(影视中的荆轲)
荆轲年轻时候,喜欢读书、击剑,也尝试过想要凭借自己的剑术来游说卫元君,但却并未得到重用。
游历各国的荆轲途经榆次,与当地著名的剑客盖聂论剑。盖聂则认为荆轲的志向虽然远大,但对剑术却并不是非常精通,俩人有些地方意见不合,于是荆轲便驱车离开此地。

(影视剧《秦时明月》中的盖聂)
四处游历的荆轲最终去到燕国,并且在燕地结识了自己的挚友高渐离与田光。高渐离善于击筑,每次击筑时,荆轲便跟着他的音乐唱歌,两人不久便成了相知相许的至交好友。田光非常赏识荆轲,认为他是“神勇之人”,能堪大任。
当时,秦国正以连横的方式灭六国,大将王翦已经攻破了赵国国都。赵与燕曾共谋抗秦,所以赵国破败后,秦国的下一个攻打对象便是燕国,为了避免亡国,太子丹便密谋刺秦之事,想要逼迫秦王立下盟誓。那么什么人能够胜任这项使命,变成了首要问题。
太傅鞠武向太子丹推荐了田光,田光受到太子丹的礼遇。但田光以自己年迈无能,不能完成使命为由为太子引荐了荆轲,并且最后为了保证整个计划不被泄露,以自刎来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
田光用自己的死促使荆轲,不得不接受燕太子丹刺杀秦王的任务。

(影视剧中的田光)
二、献头求剑——刺杀的准备
既然已经找到了合适的人选,那么如何来执行这项任务变成了首要事件。
此时的嬴政正在重金求购叛军将领樊於期的人头,而樊於期恰好受太子丹的庇佑,在燕国避祸。荆轲向太子表明,要以樊於期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来谋求他的信任,实行刺杀计划。但是太子丹拒绝了杀樊於期的提议。

(影视剧中的樊於期)
于是荆轲便自己去见樊於期,向他说明自己刺秦的计划,并且答应樊於期要帮助他报嬴政杀他父母宗族的血海深仇,樊於期便自刎献头。
获取秦王信任的物品有了,那么就还需要一个完美的工具来协助完成最后的刺杀。
当时,赵国有一位著名的铸剑者叫徐夫人,他精心打造了一把锋利的短剑,于是被太子丹花费百两黄金买了下来。
让工人用毒药来淬炼这把武器。用人来实验这把工具的锋利度,发现只要用它割破人的一点点皮肤,此人就会死亡。

(日剧《勇者义彦和魔王之城》)
燕国有一个十三岁就犯下杀人案的少年,叫秦舞阳,他被选为荆轲的助手协助完成刺秦计划。但是除了秦舞阳,其实还有过两个备用的人选,就是夏扶和宋意,他们二人也都是燕国有名的勇士。
田光之所以属意秦舞阳,是因为秦舞阳激动的时候脸色发白,夏扶脸色发红,而宋意则是脸色发青,白色相较于红、青二色不容易被发现,并且秦舞阳是燕国著名的将领秦开的孙子,名将之后,必有虎胆。
他们却也没有料到秦舞阳在极度恐惧的境况下竟会瑟瑟发抖。

(影视剧中的秦舞阳)
那么,让我们来尝试还原一下,太子丹与荆轲他们原定计划中的刺杀场景:由荆轲先献上樊於期的人头,得到秦王的信任,趁其放松警惕时,由秦舞阳献上地图,两人合力展开地图,等嬴政看地图的时候,图穷匕见,由秦舞阳用那把沾满毒液的短剑来挟持刺杀秦王。
这似乎真的是一场天衣无缝的刺杀。
三、一去无还——刺杀的失败
出发的那天,所有知道荆轲刺秦一事的人在太子丹的带领下,都身着白衣,去易水边送别荆轲。高渐离击筑时,荆轲和其乐而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来表明自己不完成使命绝不回还决心。
荆轲动身出发后,太子丹找人来观测天象,看事情是否能够成功。而当时的天上恰好有一道白虹,但是这道白虹却并没有射穿太阳。
古人认为,虹是臣子的象征,而太阳就是君主,白虹贯日就是臣下刺杀君上成功的预示。于是太子丹便心急如焚,并且认为自己的计划不会成功了。

(易水送别)
荆轲与秦舞阳俩人到了秦国,最先去拜见的就是当时在嬴政大受宠信的蒙嘉,由蒙嘉在秦王面前为俩人进言,“燕国为了表示对秦国的忠心和拜服,特意献上燕国最肥沃的城池和樊於期的项上人头”,而督亢地图的进献,意味着燕国的投降,所以嬴政十分的高兴,于是便在咸阳宫设宴接见他们两位燕国使臣。
于是这俩人,由我们之前设想的那样,荆轲捧着樊於期的头,秦舞阳带着燕国的地图,走上咸阳宫的宫殿台阶。

(荆轲)
秦王以九宾之礼接待两人,因此朝堂之上满是文武大臣。秦舞阳是第一次见到秦国朝堂这种大场面,想到自己接下来的任务,不免大惊失色,竟然浑身发抖了起来。荆轲只好以“北蛮夷之人,未尝见天子”为由搪塞过去。
于是便由荆轲自己来进献地图,随着地图的徐徐展开,图穷匕见。但是荆轲却并没有立刻拿起它刺向秦王,而是“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拿起武器想要刺向他,这其实更像是劫持的手法。可见,荆轲最初的想法是劫持秦王,使他承诺归还侵吞的诸侯封地,而非是直接刺杀。
嬴政虽然大惊失色,但是他的临场反应非常的迅速,立马跳了起来,拼命挣扎的过程中将自己被抓住的袖子撕扯开来,嬴政立刻抓住机会开始逃跑。于是便出现了“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的场面。

(秦王绕柱)
按照当时秦国的律法,大臣们在朝堂上是不能佩戴武器的,虽然宫殿外有士兵把守,但是他们没有君王的传令也是不能进殿的,所以嬴政只能自救,但是他身上的佩剑在慌乱的情况下却怎么也拔不出来。
恰好,一直为嬴政看病的夏无且也在殿上,并且身上带着自己看病用的药囊,于是他便将药囊扔向荆轲,荆轲停顿躲闪时候,给了嬴政喘息的时间。在大臣们齐声的“王负剑”呼喊中,嬴政终于拔出了自己的佩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败局已定,荆轲拼尽全力地刺向秦王,但是却被秦王轻而易举的躲开了,只刺中了秦王背后的柱子,秦王惊魂未定,并且怒气冲天,于是对荆轲连砍八剑,将他反杀。
荆轲知道刺杀失败了,浑身是血的他背靠柱子,叉开双腿,以这种方式凭最后一丝气力辱骂秦王,“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殿外的士兵们此时才反映过来大殿内发生的事情,拾级而上,未等荆轲骂完,便砍死了他。

(荆轲石像)
荆轲自己言明:刺杀失败的原因,在于想要生擒嬴政。
这便是太子丹和荆轲太过天真的地方, 他们想要生擒嬴政,逼迫他签订契约,归还侵占掠夺来的土地,然后再与诸侯国联合在一起反抗秦国。我们暂且抛开是否能够生擒嬴政,他签订的契约真的就能够相信吗?
“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不可,因而刺杀之”,生擒不成再刺杀,那其实需要两次完美的时机,但是整个刺杀计划只创造了一次看似完美的时机,而荆轲也没有抓住。

(荆轲刺秦失败)
我们从荆轲年少时以剑术游说卫元君不成,和与盖聂论剑败落,就能看出荆轲的剑术其实并不十分精湛。本来担任刺杀工作的秦舞阳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差错,他惊恐不安的神态,虽然被荆轲搪塞过去,但是一定已经在秦王的心中留下了一道警钟。
所以,荆轲刺秦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原因,荆轲本身剑术水平不高,他的队友秦舞阳的无能早早的就给秦王打了预防针,所以才能迅速作出反应,并非是秦王武艺过高。
以及最重要的是,这个计划本身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一开始就将刺杀秦王作为第一选择,而是天真的想要生擒他。
如果一开始就是奔着刺杀秦王去的,那么历史可能真的会被荆轲改写,但昔人已去,历史也已经无法更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