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齐齐哈尔胃肠医院地址,齐齐哈尔肠胃医院

2023-09-01 08:33 作者:齐鹤胃肠科医院  | 我要投稿

“胃是喇叭”,警惕这些胃病癌变信号

胃息肉,其实是指胃黏膜凸出于胃腔而形成的局限性隆起病变。通俗点说,就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的小肉疙瘩。

胃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严重的胃息肉可以达到十几枚、几十枚、甚至上百枚。胃息肉的直径一般只有几毫米,有时可见直径大于1厘米的,直径几厘米的“大块头”比较少见。

有的患者来医院做胃镜,查出了胃息肉,非常担心——怕变成胃癌。实际上,不是所有的胃息肉都会癌变。胃息肉是否癌变,和其大小以及病理类型有很大关系。

01

上腹部不适

胃息肉直径≥1cm,癌变风险可能会增加,通常建议内镜下切除。

02

病理

胃息肉的病理类型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错构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很高,并且易复发,所以一旦查出应当及时治疗,定期复查。

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有些可能与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有关,其癌变率不到1%。直径<1cm的息肉在停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失;直径≥1cm的,建议内镜下切除。

增生性息肉

通常与幽门螺杆菌、萎缩性胃炎等长期慢性炎症有关,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但癌变率也是比较低的,有研究报道其发展为上皮内瘤变的几率为5%-19%。

其中40%的增生性息肉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会完全消退,直径≥1cm者癌变风险有所增加,多数国家的指南推荐直径>0.5cm的要切除。

腺瘤性息肉

这类息肉为高危息肉,特别是直径>2cm、病理为绒毛状腺瘤者,根据文献报道,癌变率可达28%-40%。腺瘤性息肉可能跟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有一定相关性,并建议术后一年内镜复查,监测时间3-5年。

虽然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但是它在胃息肉中占比较低,大多数胃息肉是癌变风险比较低的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大家不必过于惊慌。

胃息肉的发作有很多因素,比如遗传、慢性炎症刺激、药物刺激、不良生活习惯等。不过除了遗传,我们都可以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预防措施:

①40岁以上人群息肉的发生率大大增加,一定要注意定期检查胃镜。

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要积极治疗。

③感染幽门螺杆菌要及时根除。

④有息肉家族史或者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要重视定期检查。

⑤慎重服用抑酸药,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因为长期使用这类药物会导致胃黏膜功能及结构改变,更容易形成息肉。

⑥日常有不良饮食或生活习惯的人群,如抽烟、喝酒、进食较快、喜食烫食、常吃刺激性食物等人群尽量调整。

⑦情绪对息肉的产生影响也较大,如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刺激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导致胃酸分泌异常,从而为息肉的产生创造条件。

齐鹤胃肠病医院温馨提示您:如果您有以上高危因素,记得做一次胃镜检查,排查是否有息肉,做到早发现早切除。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愉悦的心情,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保护胃黏膜,降低胃息肉的发生几率。


齐齐哈尔胃肠医院地址,齐齐哈尔肠胃医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