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思维_怎么样呈现自己的理念
建筑师思维:怎么样呈现自己的理念
我们继续“开创”模块的思维模型课程。这节课,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怎样呈现自己的理念。
刚听到这个问题,你会不会觉得这个问题跟如何提升表达能力很像?其实,呈现理念的,除了语言、文字之外,还有很多种形式。李安的电影,乔布斯的产品,谷歌坚持不作恶的商业精神,都在传达他们的理念。
这节课我们请来的案例导师,是日本籍的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他在北京的胡同里居住了十几年,在中国创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是一个对生活特别有思考的建筑师。
他把自己的理念,呈现到了自己的建筑作品里。这个表达方式可能相对隐晦,但青山周平用它来影响的,不仅是我们的思想,更是我们切实可感的生活。
如果你了解过青山周平的作品你就会发现,别的建筑设计师的心愿都是获得大型建筑项目的设计机会,越宏大越能施展身手。但青山周平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些年他在中国改造了一系列狭小的民居和建筑,他尤其关心的命题是,在空间越来越贵、越来越小的今天,建筑能怎样服务于普通人的生活。
一个外籍设计师,带着陌生视角看中国城市的时候,有什么理念在生成,他又是怎么用建筑作品来呈现理念的?待会听青山周平给你详细讲。
这节课的课程导师当然就是青山周平,研究员是蔡钰,由转述师徐惟杰以青山周平的口吻为你转述。
下面我们开始。
你好,我是青山周平。
我是一位建筑设计师。我出生在日本,但过去的十几年,我一直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在中国设计建筑。
这几年,我越来越多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下一代建筑能给人提供的价值是什么?
为什么会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因为建筑的功能性正在被信息和服务业一点点替代掉。
你不需要电影院了,因为有视频网站;你不需要商场了,因为有淘宝;你不需要厨房了,因为可以点外卖;你也不需要书房和书柜了,因为有电子书。20世纪开始,现代建筑的概念就是“功能决定形态”。功能,在过去100多年里一直是现代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最核心逻辑。但这个时代,建筑越来越不需要功能了,这个时候建筑存在的意义,还能是什么?这是这个时代的建筑和建筑师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承载记忆:建立人与城市的情感连接
这几年的思考和实践下来,我的第一个答案是,建筑很重要的意义,是成为人们记忆的载体,它让人们感受到“时间”的存在,从而保持跟城市的情感连接。
互联网、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特点是,我们很难跟周围任何物品产生情感上的连接,所有产品都是工业化的、可复制、可替换的,甚至包括城市。
城市发展太快了,有的时候,你的生活空间比你还新。你找不到自己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它可能已经被重新规划成了别的用途。
一个城市里的记忆载体,有点像日本的饭团。日本人总说妈妈手工做的饭团最好吃。为什么好吃?是因为那个味道,能唤起我对童年、对家乡的记忆,能唤起我的情感。记忆载体越少,我们跟城市的连接就越少,我们对这个社区的情感也就越少。
怎么恢复人跟城市的连接?这是建筑可以做的事情。
我在北京的白塔寺附近的胡同里做过一个改造项目。这个院子之前是个普通的大杂院,生活着七个家庭。后来他们迁出了,我们接到需求,把这个院子进行改造,改造成一个咖啡馆加民宿。
具体的空间设计我不说了,我想说的是中间的一个设计细节。你可以看看下方的图片,改造完成以后,这个院子中间有一座小砖塔,仔细看图你会发现,这座塔用的砖都特别破旧。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我在拆除老房子的过程当中,特意要求施工队保留了很多残破的旧砖块。这座塔就是专门用旧砖块搭建起来的。
小砖塔一
小砖塔二
这个过程其实很麻烦,增加了施工时间。因为施工队不能大刀阔斧地拆房子,只能小心地保护旧砖块的完整性。
但在修建的过程当中,迁出的几个家庭、附近的居民经常跑来看,他们对新的院子也很有感情。因为这座塔的存在让他们感觉原来的旧房子没有消失,而是被传承和延续到了新院子里。
这座民宿盖起来之后就开始营业了。很多客人来过以后说:“我第一次来,但我觉得这个地方很怀旧,有熟悉和亲切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也是因为,这个空间触碰到了他们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记忆,就像我们走在路上,闻到认识的人的香水味那样。
这是我在尝试的事情,也是我认为今天社会需要的好建筑。好的建筑,让看到它的人都能碰到自己的某一个记忆,让他感受到他活在现在。
现在城市生活的特点是,我去到哪里都是新的,同时去到哪里也都身处在同一个虚拟空间里,我们真的去旅游了吗?可能没有,我一直在微信里,一直在微博里。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个纪录片,讲的是一个丹麦餐厅老板,他的餐厅只在当地提供当季的食材给到访的客人。他做的菜重点不是好不好吃,而是希望人们意识到“我现在正呆在这个地方、活在这个瞬间”。
我希望我的建筑也能让人唤起同样的感受,我活在某段时间里。实体建筑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代表着“稳定”。所以,建筑需要体现的价值就越来越清楚了,它需要成为记忆的载体,帮助人建立和维系跟城市的连接。
这是帮人去连接城市。反过来,帮城市连接人,这样的事情建筑也可以做。
越是发展得好的城市,越关心宏大命题,进化得也越快速。那么,能不能改造这些微小空间来给普通人使用,让普通人感觉到“城市跟我有关系”,这也是我们在做的一个探索。
我在北京一个老城区里改造了一个4平米的小居住空间,以前是一个杂物间,但是主人因为孩子上学,想要在这里居住。只有4平方米,要睡觉、学习、吃饭,很多功能都想在里面完成。
我想了很久,找到了一个灵感,来自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小隔间。你也可以再看看下方的图片。
科举考试小隔间
古代考生在小隔间里考试,一待要待三四天,除了上厕所,他这三四天所有行为都要在这个小小的隔间里完成。睡觉、考试、吃饭。
怎么办?它最经典的一个设计是,设计了两个不同高度的隔板,一高一低可以写字,两个都低可以睡觉,能解决好几种生活需求。所以我改造北京这个4平方米小空间的时候,也借鉴了这个思路,利用不同高度、不同层次,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改造后的小居住空间
这个空间太小了,是比较极端的案例。但是在大城市里,其实在各种宏大建筑和整体规划的间隙,有很多几平方米、十几平方米的空间是没有被使用起来的。这个小空间探索的思路已经变成我们的一系列项目了,这些微小空间的利用,是在帮助大城市向普通人展示友善,帮城市去连接人。
承载关系:建立人与人的新家庭关系
除了帮人和城市建立连接,建筑还有其他的价值值得挖掘吗?
有。比如说,宏大建筑能提供的仪式感也是很有意思的情感体验。但我对建筑的思考,更多的仍然是围绕着普通人的居住与生活来展开的。
我对下一代建筑的价值的第二种探索,仍然是在做连接。不同的是,前面那个连接是旧的连接,去连接记忆,这个连接是新连接,想要帮助人去连接人,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承载关系”。
还是先来讲一个项目。我在北京的通州改造了一个住宅。这是一套12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很标准的结构,爸爸妈妈的主卧、孩子的次卧、客厅、饭厅,这是我们开发想象中那种典型的中国家庭。在接到这个项目时,我们想要做个突破。
为什么要做突破?因为中国的家庭关系正在发生新一轮的变化。
过去爷爷奶奶主导的家庭是大家族,我们叫它家庭1.0;到我们这一辈变成了爸爸妈妈和一个孩子或者两个孩子,我们叫它家庭2.0;再到今天,家庭3.0变成了一个人。
现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有一半家庭是一个人的家庭,三口之家已经变得很少很少了。所以我们在想,中国的一线城市可能也会开始有这样一个变化。
那么,现在在大城市里思考新住宅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再按家庭2.0的版本来盖两室一厅、三室一厅,而是要去想家庭3.0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空间。
所以,通州这个住宅,我们把它改造成了一种可能适合家庭3.0的生活空间。这个项目的名字叫“和院”,它在中间留出一个像天井的院子,四周是各种房间环绕成一圈,有独立的书房、卧室和卫浴房间。你可以看看下方的图片。
这个房子适合几个人居住,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婚姻关系。他们可以在院子里交流,也可以回到各自的半独立空间里去。
和院一
和院二
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我认为,一个人的家庭也需要跟人产生情感连接。年轻人们合租,不只是为了省房租,也有情感和互相照顾的需求。和院这样的设计,就是我在探索,在家庭3.0的模式里,怎么样能平衡人的独立性和情感连接两种需求。这种合居方式,从年轻人到老年人,可能都是适用的。
在“承载关系”这个思路上,我还探索了另外一种更自由的连接方式,这就是年轻人的共享社区。
说新项目之前,我要说说我在中国的一个观察和思考。之前我在胡同里生活了十几年,胡同里的生活方式给了我很多设计灵感。
比如说,胡同里的居民会把废弃的桌子、椅子、沙发拿出来摆在胡同里,但他们也不是不要这些旧家具了,他们会拿个锁把它们锁在地上。他们也会借助胡同里的电线杆、大树来拉绳子晾衣服。最有意思的是,大爷们夏天在胡同里散步是不穿上衣的。
中国人自己看到这个场景,觉得大爷不文明,但我不是这么看的。我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觉得非常有意思。
我猜想,胡同里的居民可能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但在他们心里,整条胡同都是他们的家。所以在自己家里,是可以放旧家具、可以不穿衣服的,他们通过往公共空间放置私人物品,把公共空间变成了心理上的私人生活空间。
我的这个猜想不一定对,但给了我设计灵感。现在在大城市里,年轻人的居住空间也很有限,可能只买得起二三十平方米的房子,那么,能不能设计一种建筑,让年轻人的房子虽然很小,但是生活空间不小?
我正在福建泉州做一个项目,叫做盒子社区。你可以看看下方的图片。
我请家具厂来做房子,做很多个只有五六平方米的空间,这是年轻人独自生活的最小空间,里面可以放床,放基本用品。但是我把很多家具摆到房间外面,围着墙壁绕一圈。外面可以放自己的书、衣服、行李箱等等。
盒子社区一
盒子社区二
这个盒子是有轮子可以移动的。很多很多个盒子,摆在一个开放的大空间里,比如一个旧厂房。一楼是对外开放的商业,二、三楼是这样的居住空间。你可以自由移动自己的盒子,选择跟谁离得更近。如果有大的聚会,大家还可以挪一挪,腾出一大片空地来。
这就有点像我在胡同里看到的情景了:房子很小,但是门外的胡同里有厕所、有小馆子、有休闲空间、有朋友的家。你跟你的邻居建立了连接,但你又保持了私密和自由。这是把胡同里的关系,在水平方向上还原出来。
那么,我们能不能再把胡同竖起来?
我们在武汉正在做这样一个实验。我们要把一栋200米高的楼做成年轻人的住宅。常规设计思路是,一个人一个房间,其他房间都是邻居,跟我没有关系。最多楼下一、二层是底商,有商场超市和餐厅咖啡馆。
但是我想做的尝试是,我虽然住在20楼,但平时去10楼做饭,去30楼读书,去40楼看电影,去45楼跟朋友玩游戏,在心理上,整栋楼都会变成我的家。
以前我们的思路是,买房子公摊面积越大越浪费钱,但在这座楼的设计里,公摊面积会很大,因为我会把你的生活搭建在整栋楼里,帮你跟整栋楼的人建立连接。
这样的共享社区跟共享经济不是一回事。共享经济还是想要解决资源的分配,提高效率,做到便宜。共享社区不一定便宜,你住起来也不一定方便。因为你获得了新的关系,你需要讨论很多问题,几点以后不要太闹?灯光大概几点要关?周几谁打扫厕所?类似的问题都需要共享社区的年轻人们一起讨论规则。
这种建筑带来的关系是很麻烦的,但这种麻烦也给他们提供了一种连接,这种连接可能是比方便和便宜更重要的。城市里的年轻人多,他们工作变动比较快,城市里没有血缘关系,如果有一个平台能提供连接可能性,那可能是一种价值。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下一代建筑应该提供什么价值”,进行的一些思考。
你一定听出来了,我是在用建筑设计表达理念,但这个理念其实不是我作为设计师要表达的自我设计理念,而是我回归到了人群当中,倾听他们在这个时代和这样的城市里需要什么,把这些需求捕捉和还原出来。
如果说我捕捉理念的方式对你有用,我认为可能是这么两点:
第一,经常接触陌生环境,训练自己的外部视角。
我是一个日本设计师,所以在中国、印度这样的地方看到不同于我的本土文化的东西,对我非常有启发,就像我说过的胡同,你已经知道它给了我什么启发了。
第二,构建和训练自己的时间感。
建筑项目一做好几年,做完了要用几十年几百年,我们尤其需要把时间尺度拉长、能够想象未来。这也是我现在能去思考家庭3.0的生活什么样的原因。
怎么训练时间感呢?我的电脑里有张时间表。竖的是时间,从140亿年以前开始,横的是事件,包括历史大事件和建筑领域大事件。我经常看这张表,思考时间背后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关于建筑设计,或者关于表达理念,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分享给我吗?欢迎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