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啦

2018-01-18 20:48 作者:何如天性凉薄  | 我要投稿

兴安岭北部的东麓,曾有一支仍然处于原始游牧状态的民族——鲜卑族,其中拓跋氏一支渐有起色。当匈奴在汉武帝的征战下西迁和南移之后,鲜卑拓跋氏来到匈奴故地,以强势与匈奴余部联盟,战胜其他部落。称雄北方,建立王朝,于公元四世纪后期定都于今天的山西大同,当时叫平城。根据一位汉族士人的提议。正式改国号为“魏”,表明已经承接三国魏氏政权而进入中华正统,史称北魏。此后,又经过半个世纪的征战。北魏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麒麟魏”的“魏”就这么来的。

      麒麟,是为了纪念北魏最伟大的帝王拓跋麒麟,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开始实行一系列强有力的汉化措施。

      胜利。以及胜利后统治范围的扩大,使北魏的鲜卑族首领们不得不投入文化思考。

      最明显的问题是:汉族被战胜了,可以任意驱使,但汉族所代表的农耕文明。却不能按游牧文明的规则来任意驱使。要有效地领导农耕文明,必然要抑制豪强兼并,实行均田制、户籍制、赋税制、州郡制,而这些制度又牵动着一系列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的重大改革。

      要么不改革,让中原沃土废耕为牧,一起走回原始时代;要么改革,让被战胜者的文化来战胜自己,共同走向文明。

      鲜卑族的智者们勇敢地选择了后者。这在他们自己内部,当然阻力重重。自大而又脆弱的民族防范心理,一次次变成野蛮的凶杀。有些在他们那里做官的汉人也死得很惨,如崔浩。但是,天佑鲜卑,天佑北魏,天佑中华,这条血迹斑斑的改革之路终于通向了一个结论:汉化!

      和他的祖先一样,领袖在革新中华之时,也趟过血路,由一次又一次的来自于内、于外的阻挠、艰难、阴谋,甚至绝杀中趟出了如今最适合中华的政治生态格局!……“麒麟魏”,歌颂的就是鲜卑又一个“麒麟降世”!

 京里管麦芽糖叫关东糖,宫里也叫灶糖。天儿冷,熬糖大铁锅热气腾腾,师傅手执铁铲,翻来覆去地挑动糖稀。直到熬尽糖中水份,才大呼小叫地喊一声“撤火”,迅速将粘稠的糖稀挑出锅来放凉一些,然后趁势揉糖。据说这活费力气又要技术,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揉糖不能等,凉了就揉不动了,师傅此时不言不语。一头大汗冒着热气,差不多时就高喊一声,一人变两人,来回拔糖。直至糖膏越来越白,越白越细,断面呈现蜂窝状时,这糖才算成了……


读书笔记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