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不发表,就出局》

【例行在笔记前面加一段碎碎念,只需要看摘录的话可以直接跳过hhhh】
本书为李连江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系列讲座上的发言汇编,共六讲,作者针对学者在学术成果发表之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从学术期刊的审稿标准、研究选题、研究原创性、论文表达、选刊投稿、学者生涯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本书传达的观点中,有一个尤为刺痛我。大意是年轻学者不该为了追求发表而轻易降低投稿刊物的层次,哪怕自己的论文依然有着提升空间,却在努力未达100%甚至101%时就草率发表。李老师认为这是对自己和对学术界都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盲目追求发表的速度与质量,就会产生“成功唾手可得”的错觉,进而消磨了甘坐十年冷板凳的定力与决心。
这实际上也是困扰我至今的问题。虽说近年来唯论文论在学术界屡遭批判,我却还停留在毫无成果只能望发表兴叹的境地。在学术研究的门前摸索着,一边苦于平衡自我钻研与学业安排,一边渴望自己的水平得到认可,身处如此尴尬的境地,时不时便会萌生降低投稿层次、降低自我期待、活着毕业就行等“躺平”的念头。当读到李老师在书中提及自己的一篇论文修改了160余次时,我看了看自己仅用一个月赶出的初稿,默默把投稿的意向压在心底。道阻且长。
我曾略读过李教授的《戏说统计:文科生的量化方法》,故对李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述风格有所了解。在该书中,李教授用平实的语言讲深奥复杂的统计学知识,指出许多统计学术语的中文翻译存在歧义或表意不明(如“相关”“显著”等),以致学生学习时困难重重,对基本概念产生误解。这与本书并无关联,但两本书读下来确实使我对学术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有了别样的认识。
以下为本书的阅读笔记。其中前五讲侧重于方法讲解,故可以借鉴的地方较多;第六讲有作者很多的主观看法,本想略过,但内容实在精彩,难以摘录,更适合全文品读。(中括号内为个人看法,不完全与作者观点一致)
【阅读笔记】
Chap 1 学术期刊的审稿标准
1. 什么样的课题是重要的?最低要求是国家领导人关心的,最高要求是普通民众关心的。
2. 要有恰当的引用、资料来源是可信的、拥有第一手数据。
3. 与最有代表性的学者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对话
4. 问题重要、研究原创、写作清晰
Chap 2 选重要课题
1. 如果想通过个案“以小见大”,反映重要或者普遍的大问题,需要证明该个案为什么有代表性,为什么能够反映更大的问题
2. 保留所有文章的每个重要版本
3. 政治顾客与学术同行是课题是否重要的裁判【更适用于社科研究】
4. 同一家期刊的编辑审稿方针会发生改变
5. 只有重要的题目能够带给你学者身份
6. 去哪里找重要的课题?跟踪刊物论文、参加会议、跟踪时事
7. 问题意识(批判的视角)与市场意识(评估自己的资源与比较优势)
Chap 3 研究是原创
1. 一个中心:新(要确定没有别人做过)
2. 两个基本点:经验事实/实证材料+概念分析/理论建设
3. 经验事实:了解一个新的情况,确认没有别人说过
4. 概念分析:社会现象——用现有的概念、理论进行分析【从学科外到学科内,类似于从生活事实到法律事实?】
Chap 4 表达要清晰
1. 从突破个人的极限到突破学术共同体的极限
2. 尽量用肯定的词来评价其他学者的研究【批判但是要保持谦逊】
3. 怎么学习研究方法?定量或定性方法归根结底是培养思维能力和思维敏感性,让你知道有这个角度,也有那个角度来看待问题
4. 方法是工具【有需要时掌握即可】【虽然感觉定量方法还是很难学】
Chap 5 期刊投稿
1. 同行评审中的“培养审稿人”现象:在导言、文献综述里暗示主编可以找哪些审稿人(比如引用较多或者主要批判的学者)
2. 期刊编辑在乎刊物名声多过文章的学术价值(苏卡尔事件),而学术价值的评判主要交给审稿人
3. 投稿信的写法:(1)第一段:自己给xx刊物投稿,希望贵刊发表;(2)第二段:文章的摘要(说明问题重要、研究原创、写作清晰);(3)第三段:声明文章的原创性,未在期刊发表、未向其他期刊投稿、未进入任何期刊的审稿环节;(4)结尾:表达对编辑的感谢
4. 匿名版本的投稿不能在任何地方让审稿人看出自己的身份(如果引用了自己的论文不能指出,只写注释不写内容?)【作者在文中写“如笔者曾经提到……”这些是不是过审后改的?】
5. 被拒稿后不要直接以原稿再投,很可能会得到相同的审稿意见。修改后再投其他刊物
6. 得到修改意见后1~3个月再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