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时间的艺术:教育民族志的实践与反思
【主题】时间的艺术:教育民族志的实践与反思
【主讲人】董轩dongx@126.com
一、诸神的黄昏:人类学的起源
1.①1501, “人类学”(Anthropology)被作为研究人的生理及解剖的学科名称被提出(王铭铭2005)→法医人类学;②Anthropology,源自古希腊支Anthropos (人或与人有关的)和logys (学问或研究),意思是“与人有关的研究”或“研究人的学问”;③Ethnology,民族学,1903年译为中文,最初译成“民种学”,1926年,蔡元培译作“民族学”,当时主要介绍的是欧洲传统。(庄孔韶,2015:3)
2.人类学诞生于“人的时代”。“人的时代”有两层含义:
l 第一层含义是面向“他者”的时代,…从更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也许面向 “他者”的时代要从15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始算起。随着造船、制图等技术的 发展,远洋船队驶向世界各地,美洲的发现、世界贸易的繁荣、新兴殖民主义者的探险,都加速了茶余饭后猎奇式的讨论与对“遥远异邦”的种种想象。
l 第二层含义是面向“自我”的时代。19世纪中叶,随着人体解剖学、生物学、 考古学的发展,“人”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我”是谁?从哪里来? 不仅成为哲学讨论的新时尚,还成为新兴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面向 “自我”的时代,有关人的科学研究试图回答:为什么世界上其他地方的 “人”与身处欧洲大陆的“我们”如此不同?如何解释这种从体貌特征到文 化习俗的整体性差异?
(出处:董轩,2021,重构常识:教育民族志的方法与文本,第2页)
(一)人类学“神殿”:理论主张的阵营
(二)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0wski,1884-1942)
代表作:《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1922 );《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 1926)→开创法医人类学;《原始人的性生活》(The Sexual Life of Savages, 1929)→开创性人类学;《珊瑚园艺与巫术》(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 1935)
(三)民族志(ethnography)是什么?
*一个关键词,两类适用问题
1. 关键词:(日常)文化
2. 两类问题:
①适用于人们了解较少的现象,如吸血鬼与僵尸;
②适用于人们自以为很了解的事情,“局内/局外人”观点和态度迥异的问题,如大学教师的“铁饭碗”。
二、民族志田野调查该怎么做?
民族志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通过有选择的观察、询问特定问题、解释研究对象的回答、写作田野笔记、誉录访谈录音等等,建构对田野调查所获得资料的理论解释。(HammersIey & Atkinson,2007:16)
(一)判断民族志田野调查做得如何的标准是什么?
三、时、空、人、物:田野经历的“标本”
【博士论文】打拼未来:武术学校里的文化实践与价值重构
(一)时
1.田野前
2012年之前只去过登封两次,每次3-4天。
Ø 与少林寺历史相关的中英文文章、著作。
Ø 与少林有关的中英文新闻报道。
Ø 与少林有关的小说、非虚构类畅销书、电影、纪录片等。
Ø 与嵩山相关的历史文献、档案材料。
Ø 登封的地方志、县志等。
Ø 登封政府网站上的工作报告、领导讲话、新闻报道等。
Ø 登封地方论坛上与少林相关的八卦、吐槽、传闻等。
Ø 各大网站上与少林武校在关的贴吧里的文章。
Ø 与少林武校有关的宣传片、纪录片、视频资料。
Ø 登封地方著名人物传记、自传、家族史等。
Ø 与武馆、健身房、军队、竞技体育等相关的学术研究文献-网上可获得的有关太极、咏春、八卦学和精武体直会的资料。
Ø 己有关于武术训练、身体训练研究的文献资料。
Ø 部分有关少林与禅宗、日本少林与日本禅宗的资料。
2.田野中
l 12个月田野调查的逻辑即是“时”的轮回,具有周期性的事情就需要格外注意,如春种秋收、入学毕业、起床睡觉等等。
l 可遇不可求、不会再重复出现的时间节点/事件,如葬礼、婚礼、某些节庆活动。
3.田野后
l 写作:经历回放与阅读、写作
l 回访:物是人非、变化
(二)空
1.“上山”
再富也要“穷"孩子,要使他知艰难,知敬畏;给孩子家财万贯,不如教会他生存手段;父母不当拐杖,要当向导;要打破孩子的依赖性,让他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养孩子如同养花,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以全面教育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教孩子学会感恩施爱。——登封某武校招生办公室内的宣传
2.“下山”-制度安排
l 有些武校每周给学生一天或半天假期,允许学生以班或小组为单位,由班长或教练带队,“下山”采购生活用品等,集体去、一起回。
l 有些武校则是每两周或每个月才允许学生“下山"一次。
l 有的武校则干脆不组织集体“下山”,只允许学生在获得层层审批的假条后,一人或几人一起“下山"。
l 从这些制度规定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种,其背后的逻辑都是尽量减少学生“下山”进城的机会,以免“生出事端”。
2.“下山”同辈交往
l 打黑车
l 打游戏
l 打架(与规避打架)
l 喝酒、唱K
(三)人
1.拳头、兄弟、江湖
l “好”与“坏”的价值规则变化
你要说打到职业比赛,省赛、国家的、世界大赛这些,是需要技术的。就是常说的高手过招,一招一式都是有讲究的,往往就输在一招上。但你说在这学校里,都是刚开始练的新手,还都谈不上技术上的问题,都差不多嘛,都没有技术。都没技术的情况下,为什么有人学得快、学得好?有的人也很勤奋、很能吃苦,为什么就不行?我看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够不够狠。你看那些原来在家的时候就经常打架的,来这里不管会不会、学了什么,上台就有一股狠初儿,他不躲。但你看那些老实的,有的都练了好几年了,学的也还不错,上台就怂,你说你老往后躲能打到别人吗?——一位散打教练
l “开棍”与隐性体罚
由于“军师”被抓,保卫科第一时间通知了他的主管教练,不巧的是,教练那天临时回家,并不在学校。于是,深夜12点多.教练从山下的家中临时赶回学校.被上司痛批一通。记了过、扣了分、罚了当月奖金。于是,“军师”先是在保卫科被教练惩罚了一次,用“军师"的话说,那是做给领导们看的。然后,“军师”义被带回宿舍,在宿舍走廊里再次被教练体罚了一遍,“军师”说:“这次是做给学生们看的。”深谙其中门道的“军师”非常积极地配合教练演好被惩罚的戏,恰到好处地喊病、悔过。不仅如此,由于“军师”一口咬定当天只有他自己翻墙出校,没有供出其他四人,“军师”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其他人的尊重,其在同辈群体中的“口碑”,甚至地位都有所提升。
2.我失败的前半生
我在做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期间,住在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其中一位室友,当年只有14岁,便在与我相熟之后,在一天晚饭后的散步中,语重心长地提醒我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选择:当时的我已经32岁,已婚,无工作,无房产,无车,属于“三无人员”,却还在读书,还是“学生",而我的人生抱负居然是读完博士要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在这位14岁的习武少年眼里,我不仅人生过得很失败,而且观念和想法也很有问题。……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八年,至今我仍能忆起那天傍晩,他是如何带我走上一条蜿蜒的山间小路,我们如何在小路尽头的坟地边上坐下,望肴渐渐褪去的晚霞,谈论我失败的前半生的。
(四)物
1.“呈现”的目的与意义
l 第三章 家与无家可归:拍这张照片时,并没有写“家”的想法
l 第七章关于武校学生毕业去向后的讨论
2.物中见人生见世事
l 用在第二章 重构少林与登封城市化,当地人的观念、信仰与地方性
l 武术学校老师的办公室很多老师也供奉佛像
l 一个资深武者的“书箱”,他还有一个个人武术表演相册集,用在第二章重构少林部分。
四、田野的多向度延续:从博士生到学术民工
l 研究方法:从民族志到质性研究
l 研究领域:从非主流教育到主流教育;从青年亚文化到学校制度生活
l 理论兴趣:从解构主义(福柯、布迪厄)到观念的结构(法人类学)
l 最新研究进展举例:青春期的社会建构:常识重审与教育可能.教育研究2022年第9
五、小结
(1)时间的艺术
l 我这个职业的专业名称叫“民族志学者”,这是用来形容我这样一个花大把时间去观察别人的日常生活,或者精确地说,与别人“厮混”的社会学家的花哨的名字。我不像记者那样通过调查或者问问题来了解真相。我一直坚信时间会改变很多事情:它会让我们看到人们通常会隐藏的东西:它会让我们听到人们通常羞于开口的事情;它会给予人们安全感,让他们去透露自己恐惧的事物;它会帮助人们建立信任关系。我跟芝加哥贩毒黑帮混迹十年,才收集到了我前一本书《黑帮老大的一天》(GangLeaderforaDay)中的主要素材。——文卡特斯(SudhirVenkatesh)(2021:3)
(2)民族志研究与擅长生活
l 原来,这些年来我们就是在用调查的方式,接触和认识别人的人生、别人的活法。这里面有很多是我们以往所不理解的,主流社会所不接受的活法。但是有很多人就在用这种方式活着,而作为研究者,就是要理解这些不同的活法。理解它们实践的合理性。搭起私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的理解桥梁,填埋不同个体经验的解释鸿沟,这其实就是所谓的世事洞察,人情练达。它不是老于世故,而是擅长生活,尤其是善于感悟生活。经历过这些,你的心中肯定会留下一片永远向往的田野。——杜鹃。非典型“性”调查[A]。黄盈盈等著。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