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卜生札记
偶然想读一读易卜生,买来了两套书:
台版,吕健忠译本《易卜生戏剧集》

这套书质量非常好!从物理层面的纸张质量、印刷校对,到内容层面的翻译和注释,都令人满意!
唯一的缺点就是——贵。
英文版口袋书系列,共两册,每册精选易卜生比较有代表性的四部戏剧,共八部剧。

这套书优点是基本上涵盖了易卜生最有代表性的剧作,字体大小适宜,适合随身阅读。
缺点是,采用再生纸,手感上和那套台版书有天壤之别,但成本低带来的好处就是——便宜。
易卜生的剧我在做了大体了解之后,有选择地看了几部,以下对其中四部做一简评。
1、哪个假面之后才是易卜生?——最有文采、最震撼的《布兰德》
我最早是从舍斯托夫的文章中知道《布兰德》这部剧的。后来看了BBC制作的话剧,以及中英文版本的剧本。

我认为,这部剧是易卜生最有文采、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整部剧讲述的是一位乡村牧师的故事,这位牧师的方方面面,以及整部剧的文风都让我想起尼采,想起《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疯狂,犀利,厚重。
《布兰德》究竟在说什么?我看的时候就觉得,这一定众说纷纭——就像圣经,就像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布兰德。同样的经文,有的人看到的是怜悯与慈爱,有的人看到的则是火与剑,是流血与复仇。
同时,人性的复杂决定了事件的复杂。我觉得我们无法用黑白对错来评断这部剧中主人公的理念和做法,all or nothing,看似极端,但谁又能说它错呢?
剧中的主人公,自始至终总能讲出一些振聋发聩、直指人心的话语,

*比如这段话中说到,我们每个人都是怕黑的猫头鹰和恐水的鱼
但话语之外的一些做法又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甚至难以接受。比如他置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不顾,愚蠢地等待奇迹的发生,而最终导致一条无辜的生命逝去。
所以,易卜生塑造这样一位人物,究竟意欲何为?
对此,我想到后人对柏拉图的分析。
众所周知,柏拉图的写作形式是对话。为什么用对话形式?这种形式和后来的康德胡塞尔,以及维特根斯坦有什么不同?
我的理解,现在大家熟悉的哲学著作,都是单向度、扁平化的,作者直陈自己的观点理念,加以论证阐释,就ok了。但柏拉图的对话形式则不然,这种写作方式是立体的、多维度的。作者的观点是看不到的。你能看到的是戴着各种不同面具的作者分身。于是,甚至自己反对自己这样的事在这种架构里也是完全成立、合情合理的。
所以,剧作家天生就有这样一种优势,他可以讲正常情况下不能讲的话——借助剧中角色之口,所以,究竟哪个才是作家真身?或者,作家真身是否是单一化的存在?这个问题是值得读者好好玩味的。(*这个点的灵感也来自阅读舍斯托夫获得的启发)
因此,我认为,我们不能断定易卜生认为布兰德这位人物的言行都是好的,同时,也不能做相反判断。究竟该作何理解,取决于每个读者的观念和内心。
最后再安利一下Brand这部话剧,主演McGoohan的表演相当精彩!Bravo!

2、从柏拉图到易卜生,再到周树人——最讽刺、最深刻的《全民公敌》
《全民公敌》讲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山区小镇以旅游业为生,而旅游产业的核心是当地的一处疗养温泉。主人公斯托曼是小镇的医生,同时也是疗养温泉的医学顾问。在温泉开始营业后不久,医生注意到一些病例的发生,后来通过私下调查,证实了医生一开始就有的怀疑——温泉的水源被上游的皮革厂污染了。有毒的温泉非但不能起到疗养作用,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接下来的问题是,医生要不要将这个事实真相公诸于众?
看到这儿,这部剧还是一般作家创作的普通戏剧这样的普通水平。因为这里的问题并不新鲜,比如以镇长为代表的一方坚决反对公布真相,因为那样做会摧毁小镇的经济支柱,导致大面积失业,进而引发更严重的连锁反应。但医生坚持认为,老百姓有知情权,应当知道事件真相。到底哪一方才是对的?有没有调和的可能?这类问题早就在政治哲学、新闻学以及文学领域被讨论多时。
然而,易卜生毕竟是易卜生,这部剧走到这里并没有止步,甚至说,好戏才刚刚拉开帷幕。后半程的发展才是这部剧真正的重心。
起初,小镇媒体是站在医生一边的,但镇长的一番操作之后,医生变成了孤家寡人。甚至在小镇的集会上被宣告为“全民公敌”。于是,医生在大会上慷慨陈词,他谈的重点不是事件真相的公布与隐瞒,不是镇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客伎俩,不是敷衍趋势甘愿做强权者犬马的新闻媒体,而是——the people!
至此,我不能再多谈了。我只能提示,柏拉图在“洞喻”中早就预言解放者会被洞穴内被困的大多数杀死,周树人也讲过夏瑜被砍头后周围人争相去做xx馒头的故事。。。
易卜生用了更加精致、繁复的故事结构,表达了同样的观察和结论。
有趣的是,这部分开头贴出的《全民公敌》的单行本封面和国内刊行的一本书非常类似。

*两本书封面图片的相似性并不偶然
3、一切都是捕风——最惊悚、最恐怖的《幽灵》
易卜生写了很多家庭伦理题材的戏剧,但这部结构简单的《幽灵》是这个类型中我最喜欢的一部。
故事的女主人公嫁给一位军官,这位军官平时以正人君子示人,但背地里却是无耻yinluan之徒。主人公拼命隐瞒真相,对外努力维持自己丈夫的正面形象,一切苦水只能往自己肚子里咽。后来丈夫去世,留下遗产,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留学他国。这个女人以为,终于可以走出过去的阴霾,过属于自己的崭新人生。但随着儿子回家,她发现,自己的命运也许是注定的,无法改变。因为自己的儿子在很多方面像极了去世的丈夫(*指不好的那方面),自己用遗产和积蓄捐建的学校又因为火灾而变成一片废墟。。。最终,她在自己病重儿子的床前意识到,自己终其一生的努力,换来的都无非是一场空。。。

4、有点可惜——略显平庸的《海上夫人》
这部剧讲的故事很简单:一位丧偶的医生有两个待嫁的女儿,他后来娶了一个年轻女人为妻。这个嫁给医生的女人充满神秘感,对她的过去,医生一无所知。实际情况是,这个女人出身平平(父亲是一位灯塔看守),她曾经与一位水手私定终身(这个私定终身十分诡异,按原文准确地说,两人把结婚戒指抛进大海,“与大海结婚”)。后来水手神秘消失,女人才嫁给医生。但没过太久,水手又神秘现身,要求女人跟他一起私奔,结果被医生拦下。医生考虑再三,让女人自己决定到底做何选择。女人最终决定留在医生家里继续扮演第二任妻子的角色。全剧终。
通常认为,易卜生这部剧的核心关键词是“意志自由”。主角“海上夫人”在做出最后抉择之前的人生中,从来没有自己独立决断过任何事情。尤其是在婚恋和家庭问题上,她始终没有自己独立的选择权。所以,最后医生给她选择自由,通常认为,是对女性地位,或者说,独立人格的承认。
这一解读似乎也有易卜生本人的确认,因此流传甚广。
但我看完全剧(包括中英两个版本)之后,感觉如何理解和评价这部剧的问题有点像以前我谈《窦娥冤》。即,在经历了足够长的时间之后,随着社会环境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不同时间节点上的人,对同一部文本,可能会有迥然相异的解读。
说回到易卜生的这部剧,“海上夫人”这个女人在我看来,完全就是一个毫无主见的人,她谈“意志自由”实在有些讽刺。比如在剧中,当这个女人第一次跟丈夫坦承自己之前和水手有婚约时,他的丈夫不解地问:“可你根本不了解他(指水手)啊!”女人立即回答:“是!就像我不了解你一样!”
回溯这个女人的两次涉及婚姻的经历,第一次是稀里糊涂地就跟一个水手“结了婚”,这个可以理解为年轻叛逆、少不更事。可第二次非常正式的婚姻,她还是在一切几乎为零的状态下选择嫁给丧偶的中年医生。这一点,吕健忠就认为,是为了“饭票”。
(*婚姻的前提是否应当是爱情,在这部剧中算是一个隐含议题。比如医生的大女儿,最后为了脱离家庭,寻求所谓的新知和自由,选择委曲自己嫁给她内心实际有些抵触的年长家庭教师,译者就认为,呼应了海上夫人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而嫁给医生。实际上,这两位女性都有很明确的目的,也都十分“理性”,简言之,她们都是把婚姻作为一种杠杆和工具,这在人类社会中完全不足为奇。无论怎么说,我都觉得和“意志自由”不沾边。)
所以,在我看来,我实在不觉得这位所谓的“海上夫人”有什么闪光点,也不觉得她的故事有什么启发、教育或者讽刺了什么问题。
(*我甚至觉得有点反讽的是,评论界所讴歌的这位追求意志自由的女士,最后选择留在医生家里,可,然后呢?因为故事一开始,易卜生就言明了两位医生前妻生育的女儿始终不接受这位年轻继母,双方虽谈不上势同水火,但隔阂是眼盲可见的,最后这位海上夫人没有任何改变,一切维持原状罢了,这样的家庭氛围幸福吗?医生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我卑鄙地揣测,他毕竟是一个男人,毕竟是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他娶这位年轻女人究竟是为什么呢?所以,我不觉得在经历了“还魂”水手的搅局之后,这个医生家庭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我说“有点可惜”是指,易卜生编的这个故事有着不少诡异的地方,实际上可以在后续做些展开,比如女主怪异的每天都要泡海水的习惯,还有最诡异的,那个夭折的孩子,眼睛会随着海水涨落而发生变化等等。但很可惜的是,最后这些点基本上被无视了,故事的整体走向平庸。
因此,总体来讲,从思想性上来讲,我认为这部《海上夫人》在易卜生的诸多戏剧作品中算不上优秀。
5、一点余论——关于易卜生在中国
易卜生和中国实际上是很有缘分的。但有些遗憾的是,他的知名度却非常低。这个月月初,和五六个同事一起吃饭,在座的除我之外都是正经的博士,当聊起最近读的书时,我说我在看易卜生,结果有两位居然没听说过这位剧作家,我吃惊不小。
另外一个让我最感叹的事情是,大多数中国人知道易卜生或许都是因为鲁迅,同时,在知道易卜生的这少数人中,大多数也许只知道出走的娜拉以及这个梗的出处——玩偶之家。我不否认《玩偶之家》是一部优秀剧作。但我认为,在易卜生创作的所有剧作中,《玩偶之家》一定不是最好的那一部。但很显然,这里我介绍的比如《布兰德》和《全民公敌》,在国内是不可能有什么热度的,各种大家都明白的原因。。
这一点是我觉得最最遗憾的。
*写于20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