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笔记整理
欢迎各位留言交流学习,或者阅读原作。
本文仅为个人认为重要知识点的梳理总结。
如若觉得有用欢迎关注和分享一波,感谢!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效果更为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今天学习,明天就消失了;
背景环境可以激发记忆,想不起东西,不如想想当时在何地何种场景下记忆的;
当文本稍有模糊,字体略微难以辨认,更好地回忆文章;
尽可能干扰学习的流畅度;
想出一个答案比选出一个答案的学习效果好得多
做好题目不要马上对答案,延长反馈比立即反馈产生更好的长期学习效果;
反复阅读课本是无用功,仅靠重复无法增加学习效果;
连续阅读、集中学习一门学科只是空耗时间;
检索回忆的时候,付出的努力阅读,记忆效果越好;
花60%的学习时间在默诵上,记忆效果最好;
穿插练习比集中练习学习效果好的多;
不要以成绩为目标,而以学习知识为目标,前者更容易害怕失败,只是证明自己的擅长,那么就不容易有进步;
智力并非天生注定,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提升发展;

方法论
从新知识中提取出关键概念,并把概念组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个模型同已知的联系起来,能更好的掌握知识;
把考试当成学习工具,正确看待失败,聚焦到每次考试中“我不知道的”,进步就是发生在攻克一个个不知道当中,越害怕失败做错,越容易犯错失败;
做概念性的关键词填空题,可以极大提高记忆效果;
做好三个日常测验:课前、课后、考前;
间隔练习:两次练习,至少间隔一天;
准备三个容器

用输出解释输入:用自己的话解释自己所学概念、主旨、中心,联系已知;
阅读1-2遍后,马上自测、默写学习效果远比反复阅读好,每一次痛苦回忆那都是加深记忆,可以多问问自己,我刚才读了什么?是关于什么内容?它和现实的联系有哪些?
名词解释
元认知: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能准确判断哪些是知道的,哪些是不知道的;
细化:理解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细化,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和已知结合起来,关联阅读,越有利于记忆,可以为新资料将比喻化或者视觉化理解;
精通:既要掌握已知,又要清楚如何运用已知;
反思:复习一下从一段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再拿一些问题考考自己;例如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你想起了其他什么知识或者经验、学得更好需要再做什么、有什么策略等等
生成性学习:在没有教导的前提下尝试解决问题,生成就是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