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答网友评论问题·类型之一:以 全 概 偏

2022-10-03 11:39 作者:诗人王千去  | 我要投稿

       问题(类型)之一:真正的田间风光看起来的效果绝不会“稀”?也绝无可能有“草盛”一说?

       虽然我不懂诗词,但是我小时候在农村种过地。这里的大豆我不清楚是哪个品种,我就以我们那边最常见的青毛豆为例吧,老了就是那个黄豆。这里行距纵距基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个坑里绝不是只有一粒豆,一颗苗。而是一般一个坑里长出3~5根毛豆杆,挤在一起,看起来来的效果绝不会“稀”。再者,谁家菜地或田里不除草?就算他一个坑里只放一粒豆,一根杆,“稀”了,也绝无可能有“草盛”一说。

       答复:不错,只看种豆的坑里的话,那个小坑里豆苗挤着确实不稀。因为只看小坑的话,你就把豆子之间的间距给无视了,没有间距何谈“稀”呢?但是说,“种豆南山下”之后,“草盛豆苗稀”写的是一个寸把大小的小坑里的景象,还是说这一块豆子地的景象——应该不能称之为问题吧?除非说是,就要硬杠,那我这确实没话说。

       而“绝无可能有草盛一说”,这正是我做这个视频要展示的论证的部分内容,具体是什么情况下的什么时候,我给出的结论精确到厘米、精确到天。我倒是希望这位朋友可以不是口嗨,而能够真正的像TA说的那样,“可以沉下心,真正去农村地头多看看,真正的田间风光”。看一看这个结论哪里与现实是不一样的。

       实际上,虽然我只收到了有限几份(自称)见过豆子地的反馈,但其中非常幸运的有具体见过该情形的反馈,结果是完全契合的。而我这个结论跟陶渊明这整首诗的内容乃至背景同样是完全契合的,故此,我得出了像戴老师这样大肆取笑“草盛豆苗稀”是种地水平差的行为,与现实是冲突的。而我,应当有说出“它是错误的”的权利吧?


       顺便,我也想请问这位朋友,以及评论区的另外一百多名朋友,像你们这样,不看视频的内容,把自说自话替换成up观点,自己立起这个靶子来再自己打倒,真的有意思吗?

       同类的问题有的是人争相提出呢:

       一看UP就是没种过地的,大豆虽然行距株距很大,但是一个坑不是一个苗而是几个苗。而且大豆长成以后行距大但是每株和每株之间都因为叶子联成一线,因为大豆长成以后上面占的空间很大。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亲自种过大豆收过大豆,UP可以去网上搜索看看大豆田长成后是啥样?

       一看你就没看视频说了什么。描写的具体是种豆过程中的哪一步,全程是符合的。故此得出了结论。

       再一看,你还没看陶渊明写了什么,“豆苗稀”,而你再三说明“长成以后”,就生怕别人看不到。豆苗,什么是“苗”,作物初生的时候叫“苗”,不用怀疑,

苗者,禾也,生曰苗,秀曰禾——《公羊传注》

       退上一万步来说,不说初期,陶渊明时的“苗”至少也是作物生长的前期,如果是“长成以后”的确实不稀的大豆,大可以说:株、茎、棵、萁……等等

视频的内容从2022-08-03 12:00:00发布的那一刻开始,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而你们的评论的内容,从你们各自发布的那一刻开始,除非网络出故障之类的东西,那它们也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事实胜于雄辩,而事实就在这里摆着。

答网友评论问题·类型之一:以 全 概 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