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安全依恋感的核心:有趣、接纳、好奇和共情||《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阅读笔记4
(一)有趣
有趣常发生在父母和婴儿的主体间性活动中,反映了父母与婴儿互动中自然流露出的愉悦感和对彼此的迷恋,反映出积极的、无条件的、对彼此的浓厚兴趣。有趣传达出一种乐观情绪,治疗师对家庭成员的优点做积极回应,发现每个家庭成员的力量和家庭本身存在的力量。治疗师会通过有趣创造互惠、愉悦的对话并让这种氛围延伸到未来。
(二)接纳
无条件的接纳,指的是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体验和感受都完全被其他成员接受,从而创造出心理安全感和主体间性关系。接纳是一个家庭成员对另一个家庭成员的内心世界所持的无条件的、非评判性的态度。当家庭成员知道自己的内心不会受到其他家人的随意评判,他便更可能信任家庭;当家庭成员知道自己的内心世界会被他人评价时,便更可能保留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与人分享,且花更少的时间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更难了解自己。
1.接纳与父母教养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常常通过教导、命令、让其承担后果或其他直接手段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这些“错误行为”常常让孩子感到困惑和压力,以至于孩子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当父母与孩子的行为对立时,常常是父母没有完全理解导致孩子行为的内在个人原因。如果父母能在限制孩子某些行为的同时,接纳孩子与这些行为相关的想法、情感、愿望等体验,孩子会更愿意接受父母对他们行为的限制及相应的后果。表达接纳的声音特征是放松和随意的,接纳是专注以说话的内容而不随意评判。当孩子能意识到父母理解了自己行为的原因,且父母仍认为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孩子也会更容易接受接下来的管教。
2.家庭治疗的接纳
在家庭治疗中,一个家庭成员不接纳另一个家庭成员的体验时,治疗师会打断对话,指出这个家庭成员在表达一种感受,需要被接纳和理解而不是需要被批评或评判为错的。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体验产生防御反应时,若能够允许后者自由且细致地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前者的防御反应也极有可能大大降低。
3.体验、行为与羞耻、内疚
治疗师还需要帮助当事人区分体验和行为,体验总是能够被接纳,而行为则可能被评判,管教或批评也只限于行为。对自我体验进行消极评价,就容易产生羞耻感,变得难以接纳自己,并想要贬低自己,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对行为进行消极评价,则会感到内疚,而内疚不太会阻碍我们自我接纳。内疚感关注的是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通过内疚人更可能对被伤害的人产生同理心。换而言之,如果一个人的内在自我世界不被家庭成员接纳,他就更可能逃避责任,在被指责时以强烈的愤怒回应对方,拒绝接受行为后果或行为改变。而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会减少羞耻体验,让与共情相关的现实内疚感促使家庭成员修复关系。
(三)好奇
好奇是一种积极的、不带评判的开放,代表着想了解对方体验的深切渴望,对他人叙事的着迷。好奇的目的在于收集信息和理解当事人如何发展和组织体验与经历的事件。如果当事人被事件压垮,将自己和事件隔离开来,不去面对、探索或理解它,那他可能没能够真正体验过这件事。
很多时候,当事人没有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习惯,也不知道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他们可能对这些想法和感受有不太完整的记忆,不太善于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内心世界。此时,治疗师可以提出各种可能性,看看某个猜测是否能够引起当事人的共鸣(但猜测是试探性的)。当孩子或父母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感受或动机时,治疗师不去质疑这种说法。即便这是一种不愿透露的借口,也能够说明还未能够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让当事人表达更多。
在好奇之前,治疗师一般先共情。治疗师和当事人一起行走,一起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并根据当事人向治疗师反馈的体验不断调整提问的方向。例如:
当事人:“你根本不懂!”
治疗师:“在你看来,我很难理解你,这对你而言一定是一件烦人的事情。没有人能够懂你,在你看来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
在好奇时,父母可能认为寻找行为的原因是在找借口。这可能是因为父母是严格的行为管理价值观,且其依恋史中缺乏行为意义的挖掘。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只关注外在行为表现的管理也会让他们难以对孩子产生好奇。
(四)共情
共情是治疗师对当事人体验的感同身受,治疗师需要将自己的叙事和正在探究的事件类型、当事人的体验维持一致。积极呈现并回应当事人的体验,能够使得当事人在自己的体验中感受到治疗师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并不孤独。如果当事人觉得体验有压力,治疗师可以通过共情体验到并对当事人的选择表示好奇(但不判断)。如果父母小时候感到痛苦时没有得到什么安慰,关于依恋关系和依恋感有尚未得到解决的部分,孩子的负面情绪便可能激发父母的这些体验。此时便需要探索父母的依恋史。如果治疗师的叙事和当事人的不一致,则可能表明当前的情感和反思性反应和治疗师叙事中尚未解决的方面有关。
来源:《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