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考研人数预计上涨5%
一、23考研考情分析
1.报录比方面23考研报名人数47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7万人,增幅只有3.7%,与2016年以来年均15.8%的增速相比,下降明显。 同时,新东方发布的《2023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解读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864个招生单位,总计招考761763人,学硕名额增长0.9%;专硕名额增长1.6%。整体虽然没有缩招,但扩招趋势也不明显。 综上我们可以计算出,2023年总体的报录比大致为6.2:1。
ps:这个是包括弃考人数的,实际考完了的并没有这么高
2.报录趋势方面23考研有三大趋势,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 “逆向考研”一般情况下,考研的同学或多或少,会选择往上考,比如“双非”报“211”,“211”报“985”,但23年名校报名人数增长停滞,“双非”高校反而显著增长。 如211高校工学专业名额缩招7.3%,但科研院所和普通院校的招生名额却大幅度提升,如科研院所工学专业名额竟然扩招了51.9%。

以具体学校为例,2023年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17263人,相比2022年下降5%。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9699人,比2022年略有减少。

而云南民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报名人数增幅却分别达到55.5%、39.5%和32.3%。



除此之外,“逆向考研”还表现在地域上。传统的高教大省如陕西、四川等,报名人数增长趋缓,增速只有2.5%和1.6%;


而高教相对薄弱省份如广西、湖南、安徽等省则增长迅猛,增速分别为13.9%、7.9%和7.1%。



趋势二、专硕招生人数大于学硕单看23考研,艺术学、哲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和工学的学硕招生名额均有减少,其中艺术学学硕名额缩水4%;

而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门类的专硕招生人数则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历史学专硕名额增加12%。

具体到学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发布公告,宣布自2023年开始停招法学学硕和新传学硕。在未来,这类院校也许会越来越多。


而与此同时,各校的专硕招生人数却节节攀升。如长安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的专硕招生人数迎来六连涨。


趋势三、文科卷以理工科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报考人数最多的前五大专业里,有三个都是文科专业。且报考人数均在600人以上,其中公共管理更是超过2000人!

二、24考研预测根据往年数据说一下对24年考研的几个小预测。如果有不妥的,也欢迎大家指出,我会持续学习的!
预测1:24考研报名人数493万人左右从之前的考研动机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就业情况是影响考研动机最重要的因素。 就现阶段而言,就业形式与考研人数之间大致呈反比关系,学生的就业预期越低,就越倾向于用考研来提升竞争力。

同时,我发现考研报名人数与高校毕业生人数间存在着比例关系。 如21-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909万、1076万、1158万,考研人数为377万、457万和474万,后者约为前者的41.6%左右。而2024年预计将有1187万高校毕业生,所以我粗略得出的报名人数就是493万了。

数字不一定准,但趋势应该是八九不离十,考研报名人数增长速度会逐步放缓,未来也许更多的人会选择出国,或者考公考编等直接就业的渠道。 另一方面,受限于学校教学资源、导师数量、生源质量等限制,录取名额应该也不会大量增长,尤其还面临24年新增专业比较多,招生结构需要重新分配这个大背景,估计也就扩招一万人左右。
预测2:专硕名额扩张,学硕减少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显示,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必须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
所以大家可以去查找一下自己目标院校往年的招生目录,看看它们是否符合上述目标。如果不符合,那在24年发生变动的可能性就很大。 同时,“双一流”院校越来越多地把硕士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以多招专硕更符合实际需要。而节约出来的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推免生,他们以后读博的几率也大一点,毕竟博士才是学校里搞学术科研的主力军。预测3,新增专业多,报考名额充裕教育部于2022年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在2024年正式实施。 修订后版本正式将交叉学科写入学科目录,新增包括近20个可授予专硕学位的专业。 新设专业不仅更符合我国未来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就业,而且刚开始招生的阶段报考难度也比较小。尤其是交叉学科下的9个一级学科,将为你们的报考提供更多选择。 但也有个隐患,就是院校的后续培养可能还没有充分准备,这个就需要自己衡量了。
预测4:部分专业停招全日制专硕这样的专业应该大多是实操性较强的专业,比如央财的应用心理,对外经贸的工商管理。
所以想要考这些专业全日制专硕的小伙伴要注意一下啦。 最后想说,这篇文章找了很多客观的数据,希望从中能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发! 24/25考研难度会增加吗?带你看清考研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