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推演: 中法战争 镇南关大捷 清朝对阵法兰西

中法战争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场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法新约》。当时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1.黑旗军
黑旗军原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活动于中国广东、广西边境地区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因以七星黑旗为战旗,故称黑旗军。其领袖刘永福早年参加天地会起义。太平天国失败后,刘永福率众进入越南北部,势力逐渐壮大,发展至两千余人。法国侵略越南时,黑旗军应越南政府之邀,与越南军民一道,多次重创法军。中法战争期间,黑旗军在西线战场配合清军阻击法军,获著名临洮大捷。1895年在反割台斗争中,黑旗军同台湾义军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后随刘永福内渡。黑旗军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有着重要贡献。
2.中法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马尾海战:又称马江海战,是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1884年7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8艘侵入福建马尾港、泊罗星塔附近,伺机攻击清军军舰。8月23日,法舰首先发起进攻,清军主要将领畏战,弃舰而逃,毫无准备的福建水师仓皇应战,有的舰只还没来得及起锚就被法舰密集的炮火击沉,爱国官兵勇敢还击终无力扭转败局。马尾船厂也被法军炮火击毁。马尾海战的失败是清政府妥协退让政策的必然结果。1884年8月26日清政府在舆论压力下正式对法宣战。
基隆、沪尾之战:1884年法国蓄意扩大侵华战争,进犯台湾。8月4日,法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率舰3艘抵台湾北部基隆,限令守军交出军港,立遭拒绝。此日,法军以舰炮轰击基隆炮台,台湾守将刘铭传率众奋起还击,迫使法军狼狈逃回军舰。10月远东舰队再次犯台,司令孤拔亲自率舰10艘进攻基隆;利士比率舰4艘进攻沪尾(今淡水)。守军和当地军民并肩杀敌,沉重打击了法军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其企图一举夺占台北的美梦。
镇南关大捷:1885年3月24日中法战争中,法国攻占谅山和镇南关,广西为之震动。年近70岁的冯子材受命率部赴关迎战。他到前线即被驻军将领推为前敌主帅。3月23日,尼格里率法军2000余人,分三路扑向镇南关,冯子材身先士卒,率两个儿子和大刀队千人,冲入敌阵。诸军无不感奋,皆作殊死决斗。越南义军、边境各族人民也前来助战。法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仓皇南逃。这就是震撼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此后,清军乘胜收复了谅山等地,战争形势对中国极为有利。
3.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原因
中法战争是法国侵略越南,并以此为基地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场战争。中法战争在军事上中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结果在《中法新约》中,中国却基本上接受了法国的侵略要求。而作为战争的失败者,法国却基本上实现了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法国不仅夺取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首次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中法战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完全是清政府在战争中始终奉行妥协投降方针的结果。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惧怕与法国失和,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方针,在军事上处于被动地位。马尾海战前,李鸿章又奉行“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导致中国马尾海战惨败。
1885年冯子材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大败法军,导致法国茹费里内阁的倒台。但清政府不仅不利用前线胜利的大好局面,去争取抗法的最终胜利,反而强令撤兵,加紧谈判,想把中国军队的胜利作为与法国停战妥协的资本,于1885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正式清政府投降政策葬送了中国军民用生命换来的辉煌战果,导致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不败而败的局面。
4.中法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中法战争使得我国的边疆危机更为深重
中法战争的结局进一步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法人战败,仍获取了大量特权,刺激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我国的边疆地区民族危机更为深重了。
(2)中法战争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中法战争的结局促使当时的先进中国人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开始反思洋务运动,逐渐形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