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贾樟柯答疑发布会速记【2018平遥国际电影展】

贾樟柯:明天平遥国际电影展就会落下帷幕,也特别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这些天对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关注报道,谢谢你们的工作。
记者:贾导您好,我有两个问题请教,第一个问题是您创办平遥影展的初心是什么,从这个想法出现到落地平遥这中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二个问题是您对影展的预期是什么,与最初的预期相比现在实现了哪些,还有哪些是比较无力的,谢谢。
贾樟柯:我觉得在过去我一直觉得有一个很大的落差,这个落差就是当我作为导演,有机会去到世界各地的电影节,电影展,包括去到各个城市,包括像巴黎、纽约这些城市的时候我会接触到非常多元化的电影世界,电影的种类类型非常丰富,但是这个落差就在于可能在我自己工作的环境,我们电影显得还是比较单调,大众、公众对于电影的认知,包括能够接触到的电影比较多的还是集中在好莱坞电影,还是以好莱坞电影为类似的影片,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个事情,我希望能够创办一个电影展,让我们中国的观众看到银幕世界其实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世界。
我本人也是一个商业电影的爱好者,我并不反对商业电影,我很喜欢看商业电影,但是在这个之外还有更多元的电影。特别到了网络的时代,其实在中国的网络上电影也挺多元的,但是它缺少推荐,缺少聚焦。资源都在那儿,但是因为没有这样的转化,没有一个这样的聚焦,这些多元化的电影并不能够足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所以我们平遥国际电影展在创办之初跟马可先生我们一起希望这个电影展能够聚焦于亚洲、南美洲、东欧、非洲这样一种中国观众不熟悉的电影区域。大家也看到了今年的影展也会有来自法国的电影,来自比利时的电影,只要本年度优秀的电影我们都希望能够邀请到,但是这并不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说我们专注于非西方的电影,而是我们特别着力介绍这些不被人了解的电影。
另外就是跟中国电影的现状有关,中国电影去年生产了接近800部影片,有三分之二是年轻导演的作品。这么多的影片其实里面有很多作品非常有才华,都是年轻导演的第二部影片,我们希望有一个来自中国本地的策展能够让世界了解这些最新的中国年轻电影人。
今年马主席一共看了1200多部电影,其中有100多部华语电影。我觉得我们希望能够提供给来自世界的观众一个安静的电影气氛,浓厚的电影展。我们一直致力于能够让电影工作者和媒体,电影工作者和影迷有深度交流,近距离接触的一种电影节氛围,去年到今年我觉得我们基本做到了。
我觉得今年还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我们的所有的影片在中国的电影产业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年到访平遥中国产业界的人非常多,很多影片在平遥找到了他们的合作伙伴,找到了他们的发行商。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所有的参展影片获得了中国媒体大量的报道,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媒体的工作非常重要,因为这些电影的信息消息,这些导演的工作,他们的想法确实需要通过媒体来传达给大众,今年我觉得我们是有很大的进步。
今年我们的国际媒体的到达率也很高,有非常资深的国际的影评人,国际的电影记者,他们来到平遥,也谢谢这些国际电影人,他们的努力能够让平遥产生的声音传播出去。如果说要提升的话,我觉得在这几年马可跟我交流,他希望我们的电影展继续保持这个规模,因为我们确实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到明年我们选片量不会太大的增加,因为我们希望能够在目前的水平上继续全面地提升,我们觉得55部影片是我们适合的负载量,明年我和马主席希望在各方面提升我们的质量和水平。
今年大家可能注意到我们增加了一个院校日,我们有7 所来自中国的电影的学校,包括北京电影学院在内的,还有山西传媒大学的7个电影教育机构来到这儿,明年我们希望有国际的电影学院,法国的,美国的或者其它地区的,今年只是中国的电影的学生在交流,希望明年国际的电影学生能够进入到这个交流里面。
学术交流跟电影教育是平遥国际电影展在成立之初我们就希望做好的两件事情。
记者:贾导您好,我也有两个问题问您,首先第一个就是我注意到这次平遥电影展的商业合作伙伴要比第一届多了很多,所以说能不能换一个角度讲一下,这种商业合作品牌的增加是不是对我们电影展是一种一定程度的认可?第二个问题是我记得您在第一届闭幕的时候说希望第二届可以坐下来轻轻松松看个电影,但是与第一届相比第二届的体量又增加了很多,估计您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这10天年咱们平遥电影展团队他们的工作状态和节奏是怎么样的?
贾樟柯:我觉得我明年应该可以坐下来看电影了。大家知道在中国我们电影节的历史比较短,最早的电影节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了20多年,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比较短的时间,所以我们中国非常需要培养策展人,马可一直在培养中国的策展人,今年我们有一位新进入的中国策展人,很年轻的吴觉人,他做得非常好,我想在未来一两年如果说影展的发展,在保持我们国际团队,国际化的基础上我相信马可的团队也会培养更多的中国策展人,那个时候我可以看电影了。
说到商业合作,首先介绍一下平遥国际电影展的运作模式。平遥国际电影展是一个创新的模式,我们是一个依靠市场运营的电影展,我们首先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政府会有三年的扶持,这个三年的扶持是递减的,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办展的资金是来自于商业合作,到今年占到了总体费用的五分之四,是从市场找到的。
我们今年比较去年增加了非常多的合作伙伴,去年我们主要是社交平台陌陌跟广汽传祺,中国的汽车。今年我们的大赞助商增加了汾酒,包括可口可乐在内的很多赞助商也一起加入了进来。我觉得只有用这样的方法才能够让平遥国际电影展在这样一个市场的活水里面良性地运作下去。
记者:贾导您好,近几年,我们也看到您和家乡的互动是比较频繁的,去年起您在平遥创立了国际电影展,今年还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从艺术电影导演到人大代表您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这种变化背后的故事。另外还有一个小问题,多年前您曾经在自己的书《贾想》当中谈到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现在您已经是响誉世界的导演了,您现在对自己的定位还有变化吗?
贾樟柯: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介绍一下我这几年的工作,很多人说贾樟柯你做很多事情,其实我想在这儿讲,我这几年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关键词是电影,因为都是围绕电影来的,另外一个关键词就是山西,都是围绕着我们的家乡来的。
因为做导演这么多年,除了自己的创作之外也会发现中国的一些电影需要发展的地方,一些需要改变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能做些什么就努力做些什么。我在做导演之余首先是10年前开始做电影制片人,我在这10年里面监制了20多年轻导演的作品,都是这些导演的处女作或者第二部电影,因为我是从那个年代阶段过来的,我知道每一个导演在起步的时候没有资源,没有经验,获得不了投资人的信任,非常艰难。我希望能够帮到我能够接触到的这些导演,所以10年前我开始转变成一个制片人,在导演之余开始制片人的工作。
我们年轻导演很多导演是从短片开始表现他们的才华,但是在中国很长时间短片是没有一个出口的,没有播映的平台,中国的新媒体发展之后,我在三年前就创办了一个新媒体的播映平台叫柯首映,这是一个依托微信公众号的平台,我们每周会有一部来自全球的短片,在平台上进行播放,我并不是对创办一个新媒体感兴趣,我是对新媒体可以介绍短片很感兴趣。
而且我们特别骄傲的是我们所有的影片都购买了版权,我觉得这是对年轻导演的尊重。也正如刚才介绍的,后来又开始跟马可一起创办平遥国际电影展,刚才也讲了创办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原因,我觉得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困扰我的一些电影的问题,我觉得只有通过行动才能改变。
今年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个代表我是从山西被选举的,所以我很感谢山西的父老乡亲的信任。人大代表主要的工作是传达两个声音,一个是你所代表这个地区人民的声音,人民有什么样的诉求,有什么样的愿望,通过代表来传达出来。另外一个是代表行业,我自己是电影行业的,电影有什么急需改变的,需要传达的声音也可以传达出来,我觉得我过去所做的事情也非常牵挂山西的发展,我愿意接受这份工作,愿意作为这样一种声音的传达者。
平遥国际电影展是建立在一个有52万人口的县城,我觉得当然把电影展建立在千万级人口的城市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我想讲的是希望通过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成功举办呈现一个事实,也就是在基层同样存在着强烈的对文化的渴望,对艺术的渴望。我经常想起我小的时候爱看电影那个年代,我那时候生活在像平遥这样的小城里面,总有人说贾樟柯你在基层创办一个电影展有观众吗?这时候我就会想起10几岁时候的我,我相信现在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在县城里面,在山西,所以我希望通过平遥国际电影展让人们知道在基层是有观众的,同时文化的资源是需要流动的,中国已经发展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应该在有财力、物力、人力的时代里面让资源更多地流通,让文化资源能够流动起来。平遥电影展每天会迎来非常多的来自山西的观众,我觉得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记者:我们的问题是昨天知道了您在贾家庄冬天写了《江湖儿女》的剧本,想知道你的灵感是从哪里的,这是一个非常细腻的描写了一个女性为主体的故事,您是从哪里得到了这些想法,并且把它拍了出来?
贾樟柯:昨天我们去的那个餐厅已经有三年的时间,我有两个季节在那儿比较多,一个是夏季,一个夏天特别热,一个是冬季,春节期间。因为一到中国的春节应该回到故乡跟家人团聚,所以我每年至少漫长的夏季跟漫长的冬季会有大部分时间在那儿写作,《江湖儿女》那个剧本就是在那个餐厅写完的。
具体到《江湖儿女》这部影片,最初是好奇人如何被时间改变,因为有很多在过去我自己27岁开始拍的第一个电影,那个时候非常年轻,我并不知道时间有什么样的能力能够改变人,但是到现在40多岁,最近这几年特别想写比较长时间跨度的电影。因为我开始有一种经验,知道时间会带给人什么样的改变,最初我就是想写一个剧本,想写一个电影是关于人怎么被时间改变,而这个抽象的时间背后在中国发生了那么多的变革变化,在这样的变革里面,人怎么被时间塑造这个命题非常吸引我。
《江湖儿女》这个电影故事的起源是2001年,也就是世纪之初,重新回顾新世纪这17年,从2001年到2018年,我发现其实最主要的一个改变是人的情感方法的改变。2001年故事开端的时候还是前互联网时代,中国保留了很传统的人和人之间交往的方法,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价值观的变化,所有的东西都在改变,在解体。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原则,有人坚持,有人放弃。过去我拍的电影里面聚焦比较多的是外部的大的社会环境的变更,但这一部我希望能够写那些隐形的,肉眼看不到的变化。如果我们拍火车的变化,从绿皮火车到高铁,我们拍通讯方法的变化,从没有手机到有手机,从手机变成智能手机,可以上网,可以有地图这个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心里面的变化,《江湖儿女》就在讲这种情感世界的变化。
记者: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您时间分配的问题,一开始您为人熟知是导演,我们知道做艺术是需要一些孤独的,特别是我看在采访您说想抽离于这个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您又做监制,又做老板,还是人大代表,在这么多活动里面您工作的重点究竟在哪里,您自己是怎么定位自己的,是单纯的导演贾樟柯还是一个电影产业的推动者或者是山西的代言人。第二个问题是艺术片市场的问题,我上周跟马主席在聊,他就在说中国艺术片未来会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您认同这个趋势吗,您觉得有没有一个时间表,您觉得现在艺术片市场会有哪些问题。第三个是关于电影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咱们电影展背后是有一家公司,这个公司办了两年盈利了吗,有盈利的要求吗,随着政府补助的递减,咱们是不是面临着经济的压力,咱们电影展目前的形势确定了吗,会不会再加一些艺术片交易,包括其它更广泛的可能性,咱们的定位会不会有新的改变?
贾樟柯:我记得在开幕那一天杜琪峰导演的分享会上他有一段分享让我很感同身受,他说如果你选择了这个电影工作,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全部交给了电影,没有什么上班下班,24小时可能都在为这个工作付出。
具体做到这些事我觉得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事情交给团队去处理,你对于团队有多大的信任,团队就会还给你多少时间。比如说我们的柯首映已经上线将近三年的时间,运转非常良性,我自己已经有一年半没去那个办公室了,他们这些年轻人干得非常好。
比如说平遥国际电影展,我觉得有马可在这里掌舵,他是一个电影展的专家,他比我更加擅长管理一个电影展,包括我们的CEO梁嘉艳,还有首席内容官万佳欢,他们是真正在运作这个电影节的人,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我是在开幕前一周到达的,这一年的工作都是他们在做,对我来说我付出的时间其实蛮少的,也就是加起来三周的时间。
从个人时间管理上来说,我应该已经有将近20年没有去过迪斯科了,因为我在拍电影,其实我是一个特别爱迪斯科的人。我也将近有20年没有去过卡拉OK,我也是一个特别爱唱歌的人,其实时间只要你不去玩,只要你用在电影上,蛮多的。
我觉得更关键的是效率,我也特别感谢我做所有事情的合作者,几乎我们没有太多的沟通成本,比如说我们的首席赞助陌陌,他是我们的合作伙伴,给我们最大的支持,我谈定陌陌的合作是打了一分钟的电话。
如果你做的事情,大家很容易辨识这个事情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我觉得有同样的价值观的人在一起合作,就是提升效率,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时间的付出,我很享受朋友们在一起做事情的轻松。我们在前天获得了今年中国建筑的最高奖,在当初跟我们的建筑设计师沟通的时候,因为他是非常专业的设计师,我的工作就是在一张餐巾纸上画了一个我需要的功能,一个电影展的场馆需要什么功能,比如说需要影厅,需要论坛区,需要新闻中心,这个功能在一个餐巾纸上画好之后,他们干得非常好,因为他是我最信得过的设计师,最有才华的设计师,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
我非常有信心,因为考虑中国的问题一定要从人口来考虑。《江湖儿女》我们发行到现在这个电影还在上映,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获得了将近250万观众人次的入场,在中国不是一个特别惊人的数字,但是它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所以我觉得艺术电影在中国首先是有观众基础的,我们要做的怎么样建立好这些电影跟观众相遇的机会,那就是我们怎么样去让我们的影院系统更加合理,排片更加合理,一系列的事情,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也有很多困难,但是始终我觉得观众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慢慢来,已经有改变和起色,希望这种改变再快一点就好了。
在诸多要解决的问题里面,比如说份额的问题,因为我们所说的艺术电影不应该单单只是中国的艺术电影,还包括来自全世界优秀的艺术电影,如果我们能够逐渐地增加,让更多元的电影被允许在中国公映,我觉得这会很大程度上帮助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
刚才讲我们到今年办展的经费,我们从市场上找到五分之四,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具体的数字还没出来,因为影展还没结束,但是我相信到第二届应该是做到了收支平衡,我非常有信心从第四年的时候,商业合作进行影展的经费筹措我觉得是不成问题的。
记者: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您的电影在欧洲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像《江湖儿女》票房还不错,但是跟现在有一些商业大片动辄卖几十亿相比还是有一点的差距,想问一下贾导您将来还是会坚持艺术创作方向还是有一个向商业化的转向。第二个问题就是您刚才提到时间会改变人,贾导您的很多电影我也看过,您有一些是没有被时间所改变的,比方说您的创作视角一直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的风格,关注是很多的底层民众的生活处境,这个是您认为重要的还是自己擅长创作这一块所以才拍这一类的题材比较多?
贾樟柯:变并不可怕,我觉得也不一定要坚持,一个导演应该是应该有多重选择的机会,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挺丰富的,不一定只拍一种类型的电影。但是拍电影20年,对我来说始终是拍我当时最想表达的,最真实的想出来的话,我觉得这就够了,我并不规划自己的工作下一部要拍一个什么样的电影,因为下一部是什么,对我始终是神秘的,我不知道我想创作的那一刻出现的这个电影会是什么,因为我对我的创作是没有规划的,就好像我们写一首诗,在这首诗出现之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会写出什么文字,我一直享受这样一种创作状态,也就是非工业化的创作状态。
记者:您最近的电影《江湖儿女》出现飞碟,能不能解释一下这是一个什么含义,因为我看电影的时候感觉不太理解。
贾樟柯:在《江湖儿女》飞碟出现之前,这个女主角一直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里面,你在中国可能也了解家庭关系,男女关系,社会关系,所谓江湖就是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关系里面。到一个人去了新疆,她的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改变生活的可能性就是火车上遇到了这个男人,她也放弃了,这个时候是她最孤独的时候,她第一次没有面对别人,面对的是大地、土地、宇宙,我写剧本的时候觉得她应该看到一个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所以飞碟就来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这几年我个人也开始有一些科幻的想法,我觉得蛮好的,有时候从宇宙的角度来想人的话,我觉得会对人有一种新的理解,所以《江湖儿女》就有了这个飞碟。
记者:今年发现了平遥影展新设定了WIP这个与产业对接的环节,而且把这个环节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平遥影展这是第二年就设了这个单元,您当时设计这个WIP的初衷是什么?看了一些片子发现质量特别好,选择这些项目的标准或者未来这些片子的发展预期是什么。还有一个就是因为这个艺术影展,也发现了去年也找到了《芳华》这样的片子,包括今年到去年也有比较好的当红的演员来为影展站台,想问一下您对艺术和商业这一块的平衡如何看待的,谢谢。
贾樟柯:WIP这个单元是由马可领导的选片团队在全中国正在制作的大量的影片里面选出来的,我们的选片团队为这个付出了很多努力。马可在选择这些影片的时候,我想它首先应该是一个艺术的标准,其次是一个多元的标准,不管什么类型的影片,有创意,有可能性都有机会入选这个单元。选片的工作我不会太多参与,因为马可跟他的选片团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团队,我们作为影展的支持者,或者服务人员,我们要完全信任跟支持马主席选片的努力。
咱们今年电影节的标语是“电影回归市集”,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强调电影跟大众关系的主题,我觉得不谋而合。比如李沧东导演,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艺术电影的导演,他讲他一直在思考自我表达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平遥国际电影展我们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寻找有创意,有艺术价值,有启发性的影片。而且这些影片对我们来说是不分类型的,去年我们主办梅尔维尔回顾展就是强调这样一种观点,因为梅尔维尔的影片很多警匪片,很多类型电影,但是他是一个伟大的作者,我觉得这种多元性和开放性是平遥影展一直希望能够坚持的,我们不会为电影贴标签,我们只愿意去寻找这些电影里面感受它的创造力。谢谢大家。
来源:2018平遥国际电影展官方速记

这里是影视区官方运营账号一枚!
快戳下面的链接关注走起吧~!

最新热门影视资讯、深度专栏应有尽有,还有时不时的电影票抽奖,不容错过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