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项Intel只赢了1项 AMD 7nm锐龙评测

千呼万唤,全世界DIY玩家翘首以盼的7nm第三代Ryzen处理器终于在昨晚9点正式发售了,笔者连夜赶往一个电商朋友的库房,求得这次首先上市的Ryzen 9
3900X和Ryzen 7 3700X两颗处理器。经过一宿的奋战,现为广大读者献上第一手的性能测试数据。

由于时间紧迫,本文以展示新品和配套芯片组产品的性能为主,关于锐龙3000系列的诸多新特性,以及第二代ZEN架构翻天覆地的创新变革,就留到后续的文章中再为大家仔细分析,现在只需要知道锐龙3000的三个关键词:

1.频率更高:7nm工艺使锐龙3000系列成为首个闯入10nm制程的桌面级处理器,单位晶体管功耗和发热的降低让处理器能够稳定工作在更高的频率上,单核频率上限相比锐龙2000系列提高了200~300MHz,Intel单核性能优势也岌岌可危了。
2.核心更多:AMD的ZEN架构从一开始就为了超多线程并行计算而设计,桌面级核心数量遥遥领先竞争对手Intel,这次ZEN2在此基础上大刀阔斧地调整了芯片结构,加上7nm工艺的助力,令核心数量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桌面旗舰产品达到16核之多。
3.带宽更大:AMD的ZEN2架构凭借将I/O芯片独立出来的创新设计,使锐龙3000成为首个应用PCI-E4.0通道的处理器系列。理论上PCI-E4.0相比3.0的带宽翻番,实际每通道比例率为12.5Gbps左右,那么一条完整的PCI-E16×插槽的理论传输上限即为25GB/s,远超过3.0的15.7(16)GB/s。

CPU出现如此大的变化,芯片组势必也要更新,这次随锐龙3000系列同时发售的还有为之量身定制的X570芯片组,不过接口没有改变,依然是1331针的AM4。AMD官方宣称之前分别对应第一代和第二代锐龙的X300和X400系列主板通过更新BIOS也能支持第三代锐龙。对锐龙诞生伊始就支持的AMD用户来说,升级性能的花销降低到了最低,这无疑是一个回报。
废话不多说,笔者先为大家开箱展示,接着是性能测试。
锐龙3000系列中,除了原有的Ryzen 7之外又多了更高一档的Ryzen 9,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冲着Intel的i9去的:我AMD岂能被你压一头?

Ryzen 9 3900X为12核24线程,基础频率3.8GHz,最大动态扩频4.6GHz。每核心拥有512KB的独立二级缓存,共6MB。每个CCD整合16MB片内共享三级缓存,总量64MB。
事实上3900X并不是锐龙3000的桌面旗舰,它的每个CCX关闭了一颗核心。完整的双CCD处理器应该是16核32线程,从AMD给到的资料中我们看到在3900X之上还有一款未发售的完全体——3950X。

Ryzen 7 3700X为8核16线程,基础频率3.6GHz,最大动态扩频4.4GHz。每核心拥有512KB的独立二级缓存,共4MB。片内共享三级缓存共为32MB,因为它一个CCD。









下面测试使用的主板是微星的MPG X570 GAMING PRO CARBON WIFI,俗称微星“暗黑版”。随着锐龙一代一代增强,主板厂商也对AMD平台重拾信心,现在第三代锐龙芯片组在各品牌的高端型号中几乎无一缺席。包括“暗黑版”在内,微星每一款经典系列都出现了锐龙芯片组的身影,第一时间就发布了五款主要产品。

X570主板最醒目的特点就是添加了芯片组风扇,这个十年前就淡出人们视野的设计为了支撑集成PCI-E4.0通道的南桥而回归。




这里不妨多说两句,锐龙3000处理器一共有24条PCI-E4.0通道,其中16条给显卡,4条供直连PCI-E4.0×4的M.2接口,最后4条连接南桥。


有趣的是第四、第五SATA接口是连接到USB通道的,所以这两个口接上硬盘,系统会显示为USB设备连接。
在开始测试之前,先简单说明本次测试平台主要配置和测试结果对比方式。

一方面因为时间有限,再加上只有原装散热器,所以这次只做基础测试,让Ryzen 9 3900X与Ryzen 7
3700X在主板默认设置下运行测试,加入与前者对位的Intel i9 9900K在Z390主板上的测试数据对比。其中Ryzen 7
3700X的价格对位产品应该是i7
9700K,不过它与9900K都是8核16线程,放在一起可以考察在相同核心线程数量条件下AMD有多大进步。至于9700K和3700X谁更好,留待后续探讨。


本次测试的内存采用两条芝奇皇家戟,单条容量8GB,XMP参数为DDR4-3600,组成16GB双通道。通过几代产品的完善,锐龙内存控制器对频率的支持已经丝毫不逊Intel平台,本次测试内存频率直接上DDR4-3600方可验证这一点,用于对比的Intel平台使用相同的内存和运行频率。





Intel处理器单线程浮点计算是传统强项,9900K的单核睿频又高达5GHz以上,SuperPi依然是AMD难以撼动的阵地。



CPU-Z测试与CINEBENCH算法类似,单线程测试两颗三代锐龙与坐拥5GHz的9900K已经相差无几,多线程测试拥有12C/24T的3900X完全碾压后者,同为8C/16T的3700X则略胜一筹。



3900X凭借更多的核心自然继续碾压,单线程得分相差无几,而3700X的单线程得分竟然超过了9900K,可喜可贺!前两代锐龙产品中这样的逆袭相当罕见,说明第三代锐龙的效能又有所进步。



R20是R15的升级版,得分算法有所调整,成绩对比情况与R15类似。3700X与9900K不相伯仲,3900X则多线程性能碾压。



除了延迟以外,从L1到L3再到内存,9900K的所有存储器吞吐带宽都遭3900X吊打。
3700K的内存测试成绩出现异常,内存写入性能畸低,系统提示发现兼容性问题。尽管AIDA64已升到最新,对刚刚发售的产品支持依然不够完善,也可能是主板BIOS的问题,只能以后再研究了。



GPGPU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Intel的强项,这次同为8核16线程的3700X追的很紧,落后已不多(不排除AIDA64兼容性问题)。3900X则凭借核心数量在除了整数计算的项目上以绝对优势完胜9900K。






用于DX11和DX12的两种3DMARK测试,综合分基本一致,3900X强一点点,差别在于CPU单项得分,它基本代表改CPU在游戏建模计算中发挥的效能。3700X基本够得着9900K的水平,3900X比二者高一档。
关键点来了,第三代锐龙+X570芯片组是第一款支持PCI-E4.0的平台,刚好3DMARK推出了PCI-E带宽测试项目,让我们比一下它与9900K+Z390这个PCI-E3.0平台有多大差别。



这项测试的机制类似于显卡烧机软件Furmark,用海量的像素填充计算搭配一比例的顶点计算使GPU无限接近理论满载,压榨出最大的数据吞吐量。
结果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如今最强的显卡都无法用满PCI-E3.0 16×的16GB/s带宽,更何况高达25GB/s以上的PCI-E4.0?按理说三代锐龙与9900K的测试结果应该一致,没想到前者还是要强一点,这可能是PCI-E4.0或者AMD平台其它方面的优势所致。
显卡的PCI-E 16×通道带宽基数太大,以当前的显卡需求恐怕很难测出差别,那么换成硬盘试试会如何呢。别忘了,NVMe协议的M.2接口是PCI-E 4×通道的,那么X570主板上的M.2接口就是PCI-E4.0的4×,前者的理论速率为32Gbps,后者则至少有50Gbps。我们用一个容量2TB,配备群联PCI-E4.0速率主控的SSD来试试能不能测出差别。



测试结果的差别要比3DMARK PCI-E大得多,毕竟只有M.2接口只有四条PCI-E通道,SSD硬盘有多给力,差距就有多明显。有趣的,虽然两颗锐龙的得分都比9900K高不少,但3900X与3700X的差更大。核心数量几乎是它俩唯一的区别,这么来看测试过程中线程数量似乎还作为其中一个瓶颈在影响性能。
无论如何,今后要获得极速的硬盘数据传输,组RAID或许会变成一个笨方法,直接买一个PCI-E4.0的SSD更省事儿。就如以上测试结果所示,其中最最影响平时操作体验的4K随机读写,9900K相比第三代锐龙分别低了10MB/40MB,这可是不容忽视的损失。
关于第三代锐龙的所有基准测试和模拟游戏测试到此完结了,纵观测试全程,笔者有两点总结。
第一, 以价格对位来比较,Ryzen 9 3900X已经做到明显优于i9 9900K,除了单线程的SuperPi之外,前者几乎在所有项目中领先后者:单线程性能基本追平,多线程性能一骑绝尘。
第二, 以规格对位来比较,Ryzen 7 3700X与i9 9900K同为8C/16T,单线程依然是除了SuperPi以外追平,多线程不相伯仲,个别项目有小胜。
以上只是CPU常规性能的对比态势,AMD还有PCI-E4.0这一加分项。

自第一代锐龙吹响反击的号角,AMD每更新一代都竭尽全力扩大优势,弥补短板。而Intel过惯了悠闲挤牙膏的日子,惊醒后发力仓促而疲软,到如今优势已荡然无存。两者同规格产品性能总体持平说明K7、K8时代的那个AMD真的回来了,并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AMD已经占据了主动,因为无论游戏还是其它应用,高效的多线程计算都是软硬件生态的主流。从2019年7月7日开始,CPU的历史要分成两段来写。

区区一篇评测难以将第三代锐龙论述至尽,我们还将有更多关于Ryzen 3000系列的话题与各位探讨、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