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见皇帝要双膝下跪,西方见国王却单膝跪?

清朝乾隆年间,发生过一起著名的“觐礼之争”: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不肯向乾隆皇帝下跪,而是坚持呈递国书时用西方的单膝跪地,引起很大的风波。这起公案让当时的中国人很愤怒:到底是蛮夷之邦,不懂中华上国之礼仪!


那么,中国真的自古以来见皇帝就跪吗?是,也不是。在中国,跪拜礼源远流长。古人在进行会客、讲学、喝茶、宴会等社交活动时,习惯跪在席子或者榻上,那时叫“坐”,有个成语叫“席地而坐”就是这个意思。
跪坐时,对身份地位贵重的人表达尊敬时,就弯腰低头,手自然扶地,这在当时不算什么低三下四,只是一种传统礼仪——日本今天的跪礼就是沿袭自中国古代。
大臣见皇帝上奏时,古代的变化大体如下:先是君臣互相跪坐,君居中;椅凳(胡床)发明后,皇帝坐凳子上,大臣跪坐地上;到了宋朝,皇帝坐在更高的龙椅上,大臣变成站立上奏;真正跪着上奏的,起始于元朝。


《拟免跪拜诏》中记载:“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也就是说,从元朝开始,大臣见到皇帝才开始下跪上奏,成为常礼。
明清沿袭元朝,清朝更是“发扬光大”:不但跪,满族人还要口称“奴才”,汉人口称“臣”。家奴什么的,也更是口称“奴才”于是,大臣跪皇帝,小民跪官员,下跪,终于成为全民奴化的象征。
不过,西方人也有漫长的封建时代,为何不像中国这样双膝下跪?


西方人也有双膝下跪的时候——只在教堂里。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欧洲人,对基督像、圣物祈福或者忏悔时也双膝下跪。《圣经》中,耶稣教谕说:“不可敬畏别神,不可跪拜事奉他,也不可向他献祭。
但双膝跪是宗教礼仪,而非世俗礼仪。古代的欧洲王国,国王和大臣都属于贵族(国王是贵族的代表),骨子里是平等的,不像中国那种中央集权到极致的“家天下”。大臣面见国王时,一般采用单膝跪加吻手的宫廷礼仪。
而民间老百姓见到国王,低头弯腰表达尊敬的姿态即可,单腿跪都不需要。为何要单膝跪?这和漫长的中世纪西方骑士制度有关。


西方人军事活动频繁,国王御驾亲征更是常事,战事期间,穿甲佩剑的骑士面对国王时,单膝跪更方便——既表达了敬意,也利于迅速起身参加作战。
其实,还有一层隐晦的含义:
保留了反击的能力,一旦国王背信弃义,行礼者不至于没有丝毫的反击能力。说到底,西方之所以没像中国那样形成下跪文化,一是宗教信仰,一是军事需要,再就是西方“上帝之下人人平等”的意识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