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四)
第四篇 伦理问题的探讨
第一章 概观
对苏格拉底来说,极为重要的问题是实践的问题,苏格拉底各学派认为伦理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苏格拉底死后,促进探索伦理问题的社会条件没有消失。那时代一般的道德气氛没有改进,追求享受和财富的活动依然如故,对流行宗教的信仰没有得到加强。
许多有思想的人自然又极为重视伦理问题。那时同现在一样,各种思想家给予问题不同的回答。按伊壁鸠鲁学派来说,至善或最高理想是快乐或幸福(快乐论),是唯一有价值的目的。斯多葛学派则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幸福,而是品格、德性、律己、职责,以个人的利益服从全局的目的。
这两个学派的学说表述得比较通俗,他们相信,不了解事物的本性,就不能对道德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答案;除非认清世界的意义,否则不能指出人在世界上应该怎么活动。人的行为取决于他在其中生活的那一种宇宙。他的人生观由他的世界观来确定,他的伦理学则由他的形而上学来确定。尽管他们极为关注实际,这两个学派从未失去希腊人对思辨的爱好。
伊壁鸠鲁和斯多葛学派把他们的人生哲学建立在逻辑和形而上学之上。
伊壁鸠鲁学派关于善的概念以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唯物主义为基础。当人活着的时候,让他不为对现世和来世的迷信的恐惧所困扰;让他尽情地享受生命中转瞬即逝的时刻,让他设法从这场角逐中取得最大的幸福。
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认为有一个智慧的原则或目的在那里组合和主宰宇宙,使之成为美好而有条理的宇宙。除非服从宇宙的理性或法规,否则就不能得到幸福。
第二章 伊壁鸠鲁主义
第一节 伊壁鸠鲁和他心目中的哲学
在古代同快乐主义伦理学联系最密切的思想家是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死于公元前270年。
(Tip:宣扬快乐主义然后饱受争议有弗洛伊德内味儿了。)
第二节 逻辑学
这里的问题是,命题应如何构成,才能真实。什么是真理的试金石或标准?
一般的观念或影像同它们所依赖的感觉有同样的确实性。
除去感觉和观念以外,我们还构成意见和假说。意见和假说要真实,必须由感官知觉来确定或证实,至少不要同感官知觉有矛盾。
在理论领域里,感觉是真理的标准;我们认识我们所知觉的东西。
直接知觉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对象的复制品,这种复制品脱离对象而影响感官。
在实践的领域里,快乐和痛苦是标准。凡是引起快乐的,就是好的;造成痛苦的,就是坏的。
(Tip:感觉是真理的标准,但是实际上又认为感觉是对象的复制品,强调了思维在逻辑过程中的价值。)
第三节 形而上学
感官所感觉得无非是物质的物体,只有物体是实在的。如果只有物体存在,就不会有包容它们或让它们在其中活动的东西。因此,必然有空虚的空间,“无形的性质”或非存在。
原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而存在,绝对充实,即其中没有空虚的空间;它们绝对坚实而不可穿透,不能破裂或分割,因此被称为原子。
伊壁鸠鲁肯定原子有自发性,这一部分是为了解释现存的世界,一部分是为了使人可能有自由意志。
生物也可以用同样的原理来解释,它们原来起源于大地。
神祇是存在的,但不像人们由于恐惧和无知而想象的那样。一般人相信它们——这种信念是一种自然的观念——,这可以证明它们存在;有必要肯定产生这一观点的原因,这也可以作为它们存在的证明。(Tip:因思而在。)
(Tip:原子和空虚的空间而组成世界)
第四节 心理学
灵魂同一切其他的东西一样,是物质的;否则就会无所作为,也不能感受什么。它是由极其精细,小而圆,因此有轻捷的原子所组成,此外还有火、气、呼吸,以及一种更加精细和活动的物质,这是灵魂的灵魂。
卢克莱修说:“愚人与其寄希望于来世,不如求诸于现实生活。”(Tip:活在当下。)
伊壁鸠鲁同德谟克利特一样,认为感官知觉是由我们四周对象流出的偶像、影像或有如薄膜的形象,影像感觉器官而造成的。
伊壁鸠鲁用下列观点解释意志。例如,行走的影像显现于精神,即理性的部分面前,精神愿意行走时,则触动分布于周身的灵魂的力量,灵魂抽动身体,身体就运动。
(Tip:灵魂的灵魂总觉得是一种套娃的开始,但是可以说明对灵魂和感官知觉反复研究之后的结果。)
第五节 伦理学
人的本性趋向快乐。一切动物降生以后都依赖天生的本能而趋乐避苦。快乐使我们要追求而且应该追求的目的:快乐是至善。
不是所有的快乐都值得选取,也不是所有的痛苦都应该避免。有些快乐后面跟随着痛苦,或快乐的消逝。有许多痛苦后面,快乐继踵而至,因而胜过某些快乐。
伊壁鸠鲁宣称,选择明智生活的快乐,是聪明智慧的职责。我们害怕天灾、神怒、死亡和来世,担忧过去,现在和未来。只要有这种心绪,我们就不能快乐。要解除这种恐惧,应当力求了解事物的自然原因,即研究哲学。
“如果一个人不了解宇宙的性质,或者怀有传说的语言可能真实的思想,他就不可能排除对所谓最关重要的东西的恐惧心理。没有生理的知识【关于自然的知识】,一个人不可能享有纯粹的快乐。”
满足欲望或没有欲望,可以使人快乐。
要免除烦恼和恐惧,必须了解事物的原因,知道应该追求和避免什么快乐,换言之,就是要谨慎。
德性或道德是达到快乐或精神宁静的目的的一种手段。快乐不能靠肉体享受和恣情纵欲来实现,快乐是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学派都推崇的德性,即聪慧、勇敢、节制和正直联系在一起的。
(Tip: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和弗洛伊德的驱力论一样,由于采用了比较让人在意的词汇,所以让人觉得在这些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误解,从而产生了大量争议。
重新观察原本著作或理论后,才能看清这些误解。)
第六节 政治学
社会生活以利己的原则为基础,单个的人为了自卫而结成集团(契约论)。没有绝对的正义:所谓天赋人权是人们因其有用而同意遵守的行为规范。一切法和制度,只要能使个人安宁,即有用处,就是合理的。
我们正直,因为正直对自己有利。不正直本身不是坏事,但是,落入法网,担心惩罚,惶恐终日,才是坏事。(Tip:人虽然有阴影,但是阴影本身也是因为光明而产生,但是总觉得这一类说法比较真相。)
虽然伊壁鸠鲁的快乐论不是纵欲说,但是他的许多追随者却作这样的解释,以便适应他们过奢侈和肉体享乐生活的欲望。
边沁说:“快乐在量相等的情况下,儿童的游戏和诗,无分好坏。”
伊壁鸠鲁推崇诗、科学和德性。伊壁鸠鲁的哲学确实在本质上是有见识的利己的学说。它鼓舞个人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为一切努力奋斗的目标,这种人生观很容易导致置他人于不顾的自私自利的局面。
(Tip:政治理论中首次看到契约论,社会契约是能够在拥有庞大人口的基础上顺利运转的基础。)
第三章 斯多葛主义
第一节 芝诺及其学派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宣扬的哲学,同唯物主义、快乐主义和唯我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对立的。斯多葛学派以通俗的方式论述了他们的人生观的要点。这个学派是芝诺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建立起来,一直延续到基督教时期。
芝诺受了犬儒学派和麦加拉学派以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清除了犬儒学派伦理学的狭隘性,为它提供了逻辑和形而上学的基础。他吸取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不过有所变化,否定形式和物质种类不同;他回到赫拉克利特的活物论。
芝诺生于公元前336年,死于公元前264年。
(Tip:我现在就好奇为什么叫做斯多葛,然后里面没有一个人叫这个名字,学派也是雅典建立的。)
第二节 逻辑学
斯多葛学派的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唯理的基础。
斯多葛学派把哲学比作田地,逻辑学是围墙,物理学是土壤,伦理学是果实。(Tip:这应该可以看做是古希腊哲学、逻辑学、物理学以及伦理学之间的关系。)
斯多葛学派把语法包括在逻辑之中,是传统的语法科学的创始者。
讨论了两个主要的问题:什么是知识的起源或如何能够达到真理?什么是知识的标准?
知识来自知觉。没有柏拉图所说的那样的天赋的观念,初生的灵魂是一块空白的板子,或一张白纸;它接受事物的印象,正如蜡板接受图章的印记一样。
感官知觉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斯多葛学派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一般概念是主观的抽象,唯个别的对象是实在存在的。
知识依靠知觉以及由知觉推衍出来的一般观念和概念。感官影响确实模写对象时,是真的。
一切知识都以知觉为基础。知觉要真实,必须伴有这种意识或即时产生的信念,即认为有同它相应的实在的对象,它同对象相符合。一个人相信他的感官属于正常状态,其知觉清晰明确,他自己和别人的反复观察证实了最初的印象,这就是意识。 伴有这样确信的感觉,芝诺称之为概念的印象,某些人把它译成有领悟作用的表象。
知识的标准是印象和概念的自明性,是确信有与之相应的实在的感觉。
科学或哲学并非单独拥有关于真理的知识。所有的人通过他们一般的观念都享有知识。但是这种普通的概念不像经过推理而取得的真正的知识那样使人确信。
斯多葛学派的逻辑的主要目的,是要说明人的头脑本身不能创造知识,知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为知识提供材料。但是斯多葛学派并不否认思维的活动。
(Tip:逻辑学跟多在于探究知识论相关的内容,的确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知识以及如何来获取知识,才能在其基础上。)
第三节 形而上学
斯多葛学派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万物是由两种基质生成的:一种基质能施予作用,有运动和组合的能力;另一基质是被施予的作用、被推动和被组合的;这就是主动和被动的基质。他们还同意他肯定这两种东西不是彼此分离的实体,在思想上可以分开,在实在中却融合为一体。
二者不可分离,没有不具物质的动力,也没有不具动力的物质,物质到处渗透着动力。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灵魂和上帝在内,都是由形体的。
唯独动力有因果性,原因只能影响物体。一种原因在另一种物体中引起一种状态、运动或变化,这既不是物体,也不是物体的性质,而仅仅是物体的状态。他们的形而上学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经过自己的解释而使之回复到物活论。
天地万物中的动力形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力或火,这一基质是有理性的,是世界的活动的灵魂。它一定是一,因为天地万物是一个统一体,其中各个部分是和谐的。
宇宙理性或灵魂遍布于整个世界,有如人类灵魂在肉体内到处存在一样。
这个上帝毕竟没有被看作是整体,一个自由的人格,一个世界的自由创造者,而如前所述,是根据自然过程中的必然性从中产生一切事物的实体。斯多葛学派断定他有意志和预见,但是又把他和必然的规律等同起来。
(Tip:这里对于上帝的描述非常有趣,但是这里翻译为上帝的话,是此时已经存在基督教还是说,只是神的意思而是采用了上帝这个翻译。)
第四节 宇宙论
斯多葛学派详细地描述了宇宙从原始的神圣的火而来的演化。
全宇宙形成一连绵不断的因果链条,没有任何东西是偶然发生的,一切都必然地来自一个初始因或第一推动者。
既然世界的规律和理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必然性都渊源于上帝的意志,一切都在上帝的意志或神圣的天道的控制之下。宇宙确实是一个美好和完善的整体,其中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合宜的地位和目的。
(Tip:火的起源论又返回了早起学派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第五节 心理学
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灵魂是物质的实体,是神圣的火的火花。它由血液来滋养。其统治部分位于心中,行使各种心理职能,诸如知觉、判断、推论、感情和意志;在时间的进程中,它变成有理性的,获得了用概念思维的能力。
一个人遵循理性,即服从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而行动,这时他是自由的。因此,一个聪明人愿意做的事情和自然命令他做的事情之间,没有冲突。哲学家掌握了全部真理以后,同神一样自由。
(Tip:这个心理学已经不知道如何去理解了。但是这个理想的哲学家不知道是存在一个怎样的预设。)
第六节 伦理学
斯多葛学派的伦理学认为宇宙不是一连串的机械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有理性的体系,一个美好而井井有条的整体,其中每一部分都着眼于整体而行使其职能,一切事物都为整体的利益而共同努力。
认识宇宙体系的一部分,神圣的火的一个火花;他是一个小宇宙,他自己的本性同万有的本性是同一的。
这就是斯多葛学派所谓要求人们遵从自然而生活的意义。遵从自然而生活,就是要使人们的行动复合理性、符合逻各斯,或过好多的生活。
斯多葛学派认为宇宙的逻各斯既表现于人的理性中,也同样表现于低级的本能中。
德性本身是唯一的善,不道德是唯一的恶,同这个理想相比,其余的一切都无足轻重。健康、生命、荣誉、财产、地位、权力、友谊和成功,本身并非是善;死亡、疾病、耻辱、贫穷和出身卑贱,本身也并非是恶。
只有德性能够使人幸福。真正有德性的行为是有意识地导向最高目的或目标的行为,是因清醒地了解道德原则而做出来的。那就是说,道德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对善有完全和确实的知识,而且有意识地要实现至善。
德性不是人生而有之的,而是通过实践和教育获得的。德性意味着有完全的知识,所以只有成熟的人能够有德性。
激情有四种,即欢乐、欲念、恐惧和悲伤。对当前的善作出错误的判断,引起欢乐,或被欢乐所引起;对未来的善作出错误的判断,引起欲念;对当前的恶作出错误的判断,引起痛苦;对将来的恶作出错误的判断,引起恐惧。所有这些激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各种激情是灵魂的病态,我们不仅要使其有节制,而且必须要予以根除,这颇为自然,因为那是荒唐而逾常的感情。
在形而上学方面,斯多葛学派主张决定论,在伦理学方面,则宣扬自由意志。
(Tip:无论是伊壁鸠鲁学派还是斯多葛学派,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德性的作用。如果当人无法改变外部环境来获得幸福的时候,就只有改变自身。这里面存在对环境的敌意以及生活的过度不确定性。)
第七节 政治学
人不仅有自我保全的冲动,而且有引导他趋向不断扩大的团体生活的社会冲动。理性思维激励自然本能使之充分自觉并受到检验;理性指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的大同社会的成员,对他们负有正直和仁爱的责任。这种社会是大同的国家,其中只有一种法律,一种权利,即天赋的法律、天赋的人权,因为只有一种宇宙理性。在这大同的国家里,道德是区别公民的唯一的尺度、唯一的标准;神祇和哲人都是有特权的个人,而人人却都可以同他们结合起来。所有的人都有关系,都是兄弟,都是同一父亲的儿女,有同样的起源和命运,同一的宇宙理性在他们身上都发出呼声;他们服从同一种法律,是同一国家的公民,甚至敌人也应当得到我们的帮助和宽恕。理性要求我们把公共福利、共同的善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我们于必要时要为它而牺牲自己,因为实现共同的善,就是完成了我们真正的任务,保全了真正的自我。这就是斯多葛学派的世界大同主义。
斯多葛学派鼓励人们参与政事。一个人要履行他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同样他有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义务,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谋福利。个别国家的法律必需植根于大同国家大同的法律和正义之中,天赋人权是成文法的基础。他们也非常重视友谊和婚姻,这是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形式,个人可以从中受到锻炼,使自己服从共同理想。
(Tip:斯多葛学派的大同世界不太美好啊。)
第八节 宗教
斯多葛学派肯定宗教和哲学是一回事。他们维护流行宗教,认为它普遍地为人所信仰,足以证明它有真理性。他们还把通俗宗教看作是道德的必要的支柱。
虔诚是认识和崇敬的神祇,是对神祇所形成的合宜的概念,并效仿其完善性。宗教的真实本质在于服从宏大的意志或听天由命。
(Tip:宗教肯定不等于哲学,这里是否与时代有关,随后兴起宗教哲学以及进入基督教时期,是否表明了这些意义。)
第九节 希腊伦理学的要点
几乎所有的希腊道德理论都怀有秩序、和谐与调和的理想,人应该从理性的约束、克己、对待一切事情都守中庸之道。
斯多葛学派以为爱邻本身就是善了同胞不是使人幸福的单纯的手段,而是,就我而论,同胞本身就是目的。
斯多葛学派的伦理哲学在看待人本身的价值方面,甚至超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哲学。他们发挥了人的尊严的观念,即一切有理性的人都是同一父亲的女儿和世界公民,具有同样的权利和同样职责,受制于同样的法律、同样的真理和同样的理性。人的价值不靠财富、地位或阶级,而靠道德价值和良好的意志。
“德性不轻视任何人,无论是希腊人或野蛮人,男人或女人,富人或穷人,自由人或奴隶,聪明人或无知的人,健康的人或患病的人。”
品格是最高的标准,没有人能够授予或夺取。
(Tip:这里用德性来看待人的价值,体现了一个人品质的后天标准。)
第四章 怀疑主义和折中主义
第一节 怀疑主义学派
以上所述的各种哲学思潮,尽管主要是研究伦理问题,却提供了广博的形而上学体系,试图证明人类理性能够得到真理。在这方面,他们承袭了苏格拉底以后伟大思想家的思想,这些思想家维护知识,抵制怀疑主义的袭击,恢复了对思维本身的崇信。
另一否定时期的出现似乎与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同时而作为其独断论的阴影,出现了一种新的怀疑哲学。
皮浪(公元前365-公元前270年)宣扬这种这种哲学,因而怀疑主义常常被成为皮浪主义。
(Tip:无论任何时代,怀疑主义都不会消失,但是我们怀疑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而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
第二节 怀疑学派的学说
这学派共同的思想认为我们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性。感官只能揭示事物表现出来的形象,不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貌。思想和感觉相互冲突,我们没有分辨真假的标准。感觉往往欺骗我们。
我们不能指出感觉是否为实在对象的真实模写,因为我们没有同它相比的对象。
卡尔尼阿德宣称我们什么也不能证明。如果要有所证明,必学假定真理所由推出的前提,这是以假定为论据;否则,就必须根据其他前提来证明这一前提。这样,永远不能达到终点,永远不能得到确实的结论。
如果不能有所认识,就不要作出判断;应该无所肯定。
如果上帝有感觉或情感,他就是会变化的,而一个会变化的上帝不是永恒的。另一方面,如果他不变化,他就是一个呆滞而无生命的东西。再则,如果他有形体,则会发生变化和消逝;如果没有形体就没有感觉或感情。如果他是善的,就会由道德规律所确定,因而不是至高无上的;如果不是善的,则比人稍逊一等。
(Tip:不可知论的学说,但是对于神的反驳非常具有意义。)
第三节 后期怀疑学派
同样的对象,在不同的生物、不同的人看来有所不同;对不同的感官、对同一个人来说有所不同;而且因主体和环境处于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对同一感官来说也有所不同。
怀疑主义思潮在哲学史上削弱了某些学派的极端独断主义,诱导另一些学派修订了他们的观点。它指出各个体系之间以及它们本身以内的差异和矛盾,使思想家们缓和分歧而强调一致,从各体系中选取尝试所能接受的观点。
(Tip:怀疑主义同时也对当世的学说带来了冲击,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补完和修正。)
第四节 折中主义
罗马思想家没有建立独立的思想体系,他们是折中主义者,承袭各个体系中它们认为最可贵的东西。甚至在他们寄生兽一个体系的整体时,也要进行修订,以适合自己的志趣。
德尼说:“他们在哲学中追求和发现的,无非是行为的准则和治国的方法而已。”
折中主义几乎渗透于所有的学派。
(Tip:折中主义本身也非常具有整合与实用主义的价值。)
Ps:只能说,自己并不是哲学专业,理解和想法也越来越浅薄了,真是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