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自言自语:
我很抱歉我时隔如此之久才重新启封我对哲思与脑中故事的记录,好的文章总是逼迫着你进行读书笔记的,正如同《理想国》,我激动地打开手机,迫切的想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因为我害怕第二天一早醒来便把阅读时产生的思想与感悟忘却的一干二净。
深夜总能激发我的想象力和哲思,兴许是我太容易被感染,刚看了一章《理想国》便兴致冲冲地记录想法。 我花了大概30分钟来和“苏格拉底”先生谈话,并把我的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观点灌输了给他。 为什么是‘灌输’呢,因为我对此深信不疑,所以我没办法想象出先生反驳我的话语 便是我私以为,‘正义’和‘非正义’是有强烈的主观性的,并不存在所谓的‘绝对正义’。 要说明此类观点,一定要给‘主观’‘客观’一个定义。 好比此刻我手中有一颗石子,我手腕一翻,它便会掉落地面,而无所谓多少人看到,都只会看到它掉落地面,而不是飞向蓝天,而这种确定性,我认为便是‘客观’。 而好比一个菜好不好吃,要是让无所谓多少人来吃,那肯定有不能接受这道菜的味道的人,那么这种千人千面般的不确定性,一定是‘主观’了吧。 而证明“‘正义’与‘非正义’的定义有着强烈的主观性”是很容易的,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句子。 “一件事情从某人的角度来说是‘正义’的,那势必对于另一个人是‘非正义’的” 然而,这个观点似乎太过于冷血。 因为这样的观点下会出现这样的例子: 发动侵略战争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是‘非正义’的,他们自有理由扭曲自己的‘非正义’为‘正义’。 而“‘正义’的一方必然胜利”,其实更应该是“胜利的一方必然‘正义’” 因为输掉的人会被毁灭,没办法伸张他们的‘正义’ 这种例子是扭曲且恐怖的,在这样的观点下,‘正义’之前利益的一种冠冕堂皇的概念罢了 私以为,哲学应该是一种基于人的人性和共情引发的思考,那么真正,应该派生出以下句子。 “我们应当坚守的,是社会人们普遍认可且共情的‘正义’,即使他会伤害到,或者说是他会对于部分人来说是‘非正义’。” 而被‘非正义’对待的人,便成为了‘非正义’的人,这种非正义的人往往会持有上面我提出的第一个‘正义’的定义,于是‘正义’成为他们冠冕堂皇的‘利益’ 说到这里,我迫不及待的想把答卷交给先生,告诉他这便是‘正义’与‘非正义’,可是我似乎并没有回答出先生的问题,我在思考中把自己反驳,其实我并没有得到答案。 哲学似乎是一个不断增加面数的莫比乌斯环,我们的每一次思考,都会增加一个面,到思考的终点,便会回到原点。 这更像是一种返璞归真,从这方面看,哲学家更像是一种总结家,他们不断思考,不断刨根问底,最后总结出来的却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生活时最平常,最普通不过的思想,他们并没有这样的高谈阔论,也没有所谓这那的定义,他们只是遵从自己的纯真,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哲学家,只是把这些行为刨根问底再总结罢了。 那哲学家的意义何在呢? 他们把这些最最纯真的事情总结,拿去感悟那些不够纯真的人,比如他们自己,比如我。 感谢苏格拉底先生关于‘是非正义’的辩论,我对于《理想国》第一章的感悟便到此为止了。 2023/3/6 00:26 《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