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纲终章 -《易》解肌肉

文头总述
1、啥是肌肉?
狭义: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具有收缩/舒张能力的大分子蛋白质聚合物——肌丝。
2、咋收缩/舒张?
大分子蛋白质的定向流动。
(植物细胞是绕液泡单向环流,叫胞质环流;动物细胞是肌丝来回往复,叫肌丝滑动。本质没有不同,都是电荷定向流动引起的细胞质基质流动)
3、收缩/舒张,能带来啥?
肌细胞内
⑴消耗能量,ATP作为能量单元,水解产生能量,供给肌肉;
⑵带动整个细胞质基质,进行物质交换:运送能源物质(ATP、葡萄糖等),促进能量供给;
⑶带动整个细胞质基质,进行物质交换:运送代谢物(CO2、乳酸等);
⑷带动整个细胞质基质,进行物质交换:运送结构物质(氨基酸、蛋白质等),用于肌丝的破损修复等结构构筑;
肌细胞外
⑸物质交换,细胞内,是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之间。细胞外,是毛细血管和肌细胞之间。换言之,肌肉的收缩/舒张,能调控血液循环体量,进而调节激素、抗体、脏腑、代谢等机能。收缩/舒张的程度不同,调控的程度也不同,大脑思维和肢体运动,是我们主观唯二能控制的调控手段。
4、带来的这些,有啥最终结果?
Ⅰ、疲劳(疲劳在单个细胞层面和人体整体层面的表达,完全一致):
力竭疲劳,⑴⑵一起看,当⑵能提供的能量,不能填补⑴的能量消耗,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力竭疲劳。主观感受为:前胸贴后背、提不起力气、思维倦怠等。力竭疲劳包括有氧疲劳和酸胀疲劳。
有氧疲劳,有氧代谢是利用能源物质最高效的代谢方式,但需要充足的氧气,当某一种能源物质被耗尽,有氧代谢无法进行,无法产出能量,就会产生疲劳。
酸胀疲劳,⑵的能源物质,代谢产生⑶中的废物,尤其是无氧代谢的产物——乳酸,大量堆积,产生酸、胀、硬、疼、肌肉阻滞、不受控制等疲劳。酸胀疲劳是急剧爆发且迅速退却的,往往伴随思维的急速兴奋。
Ⅱ、成长(细胞内):
有氧疲劳诱发耐力成长。
酸胀疲劳诱发力量成长。
成长都是由⑷运送来的物质积累形成的。
Ⅲ、成长(细胞外):
⑸血液循环体量应之于耐力/力量成长,改善、提高基础代谢水平。

肌肉主要结构、收缩/舒张原理


收缩/舒张简化图及疲劳、损伤


肌肉细胞与肌肉器官
1、肌肉细胞
从《运动七关节——膝关节》文中的***肌肉知识前置***说起:
【【肌肉的肌纤维分1类肌纤维(红肌纤维),旧称慢肌纤维;2类肌纤维(白肌纤维),旧称快肌纤维。
(ps:肌纤维是肌肉细胞,肌肉是一块肌肉整体,是器官,把肌肉细胞起别名叫肌纤维的人,真的有病~自己爽了却混淆视听,替秦始皇说一句“坑掉!”)
1类细胞富含肌浆和肌红蛋白,显红色,肌红蛋白携氧气,主进行有氧代谢;
2类肌细胞肌浆和肌红蛋白少,红色浅淡偏白,主进行无氧代谢。
红肌细胞主有氧代谢,爆发能量小,但持久,不易疲劳;白肌细胞主无氧代谢,爆发能量大,来得快,但疲劳也快,疲劳上涌时,力量会迅速衰竭。
根据身体需求,1类肌细胞和2类肌细胞可以相互转化。短跑运动员的大腿肌,肌细胞几乎全部白化;长跑运动员的大腿肌,肌细胞几乎全部红化。
以上是你从社会面,比较容易获得的关于肌肉的知识。
并不健全,缺少很多环节。
把结构、原理、现象,所有知识,一股脑都挤在一起了,说了很多也略了很多,让人看了,总是似懂非懂,记不住,还有印象。】】
从头捋一遍,就豁然开朗了。
参见上图,单元依次缩小:
肌肉器官
肌束
肌细胞
肌原纤维
通俗的“肌肉”,指的是整个肌肉器官。但狭义,其实应该是肌原纤维(肌丝束),就好比“脂肪”,指的是脂肪细胞里的甘油三酯。
谈肌肉的收缩/舒张,必须聚焦肌肉细胞的层面。因为收缩/舒张,是肌细胞的特定代谢方式,避不开,绕不过。
以细胞的角度看待肌肉,肌细胞也有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等细胞器,那么它的代谢也就好理解了。
我们直接着眼于细胞代谢,肌细胞的所有特性,都以此展开。
肌细胞同真菌细胞一样,可以进行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分别被命名:有氧氧化系统、糖酵解系统。
这是一套复杂的生物学知识,我们在此不作研究,拿来主义。我们要根据代谢的特点,解析肌肉运行。
糖酵解系统(无氧代谢)
葡萄糖×1+(ADP+Pi)×6→丙酮酸×2+ATP×6
丙酮酸×2→乳酸×2(运动停止大部分可逆回来,部分进入血液肝肾重吸收,部分随尿液排除体外)
乳酸×2→丙酮酸×2(逆回来的)
丙酮酸×2+O2→CO2+H2O+ATP(重新开启有氧氧化系统,见下)
有氧氧化系统
葡萄糖×1+(ADP+Pi)×6→丙酮酸×2+ATP×6
丙酮酸×2+O2×6+(ADP+Pi)×24→CO2+H2O+ATP×24
注:心肌和肝细胞同肌细胞略有不同,代谢产出ATP是8/32。
Pi是磷酸、ADP是二磷酸腺苷、ATP是三磷酸腺苷。
ATP即是能量单位,每molATP水解释放能量约30.54KJ;ATP又是能量代称,就像《火影忍者》里叫“查克拉”、《斗破苍穹》叫“斗气”,我们现行的科学体系中,叫ATP。代表能量、力气……这些。
再已知:肌肉的三种供能系统功率分别如下(单位瓦特W,同灯泡功率,应该是通过实验等效计算来的,我们也拿来主义):
磷酸原系统60W(细胞少量存储的ATP直接供能)
糖酵解系统30W
有氧氧化系统15W
按照50%顺次递减。
由此,肌肉代谢效率分析如下:
我们假设肌细胞有四种运动状态,同之于体感的疲劳程度。
低强度运动
中强度运动
高强度运动
极量运动
肌细胞内外营养物质交换,在毛细血管的血浆和肌细胞的肌浆之间(肌细胞内肌糖原和血浆输送补充的葡萄糖,一直处在动态平衡中,一直进行,运动开始很短时间内,肌糖原就被大量消耗了,我们要忘掉肌糖原)。
首先,低强度运动
我们的身体,在静息状态以及低强度运动中,肌细胞基本都是有氧代谢。此时,肌细胞只需要从血浆中获得少量的葡萄糖和氧气即可。肌细胞的代谢未饱和,有充分余量。废物是水和二氧化,也能充分排出。
然后,中强度运动
葡萄糖和氧气的比重仍是1:6,葡萄糖是存在于肌细胞和血浆中的,而氧气需即时吸入,则是考验我们的心肺功能了,鹊鹊的说是肺功能为主,心功能为辅。
氧气结合在血红蛋白上,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红细胞外才是涌动的血浆。所以氧气含量的多少,和血浆流动体量,并没有严格的正相关性。
这也解释了,我们在做慢跑、游泳等运动时,随着对运动的逐渐习惯,肺功能逐渐适应后,运动会变得很轻松,甚至起不到显著锻炼效果。
因为这样的运动,血液流动体量没有明显的拔高,也没有拔高肌细胞代谢阈值。你只是在身体已经适应的状态下,进行常规代谢。只是激活了你的肺,吸入了更多的氧气,让原本低强度运动中,充足而没有被大量消耗的葡萄糖,多消耗了一点。
低强度运动和中强度运动并没有明显的临界点,分别在于氧气的摄入量,我们的主观感受,是肺功能的明显激活。而肺和呼吸肌的起伏,十分强烈。
那么从中强度运动到高强度运动的临界指标,是什么呢?
葡萄糖消耗速度。
葡萄糖是直接溶解在血浆中的,氧气一样,由血液进入肌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
从中强度运动到高强度运动跨越,但肺功能已经得到充分发展,无法再提供更多氧气。供氧停滞,那么葡萄糖消耗速度,就是运动强度的唯一指标。
在运动中,我们的身体需要能量,即ATP,有氧氧化系统,一个葡萄糖能产出30个ATP,这很好,葡萄糖利用率很高。
但葡萄糖利用率和ATP产出功率,没什么直接关系。有氧氧化系统ATP的产生功率,不能满足高强度运动的需求量。
何解?
寻求功率更大的ATP产出代谢方式,糖酵解系统。
已知糖酵解系统功率是有氧氧化系统的2倍,前者1个葡萄糖能制造6个ATP,后者30个。
相同的单位时间,那么糖酵解系统,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有氧氧化系统的10倍(数学计算:30×2=60,60÷6=10)。
葡萄糖直接溶解在血浆中。那么单纯的看,糖酵解系统在有氧氧化系统基础上,在肌细胞表面的物质交换速度,提升10倍。
考虑到肌细胞表面的毛细血管并不是一直处于激活的“流血”状态(静息时3000条/mm²-开放100条/mm²),严谨地说:血管的主干部分,血流体量,糖酵解系统对比有氧氧化系统,提升10倍。
糖酵解系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代谢方式,有舍有得,氧气不够就抛弃氧气,换来更快的能量输出,但原料和代谢废物也多了。任何肌细胞,都是先进行有氧代谢的,只有有氧代谢的ATP输出功率无法满足机体需求,才会顺次开启糖酵解系统,这一点,现代科学好像当做常识而鲜有提及了。
那么,是否开启糖酵解系统,即是中强度运动和高强度运动的分界线。
主观感受,即是血液奔流,青筋暴起,精神也随之亢奋。并且有糖酵解代谢物乳酸作用,肌肉酸胀急起急退。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心脑血管疾病和体质虚弱的人群,不能直接进行力量训练。
我们的血流体量,常态下就像涓涓小溪;
在慢跑、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下,只是更有活力的小溪,流速快了一些(2-2.5倍),河道并没有显著拓宽;
那么在需要糖酵解系统代谢的力量训练中,是×10增长。
一如决堤洪水、下山猛虎,肆意奔流。如遇血栓等病患薄弱环节,损伤不可计数。
而极量运动,往往需要动用功率最强的磷酸原系统,言至极量,显然鲜有发生,只有在突发失稳时,才偶尔,能爆发出短促的极量能量,做出一些看似“无法完成的”动作。
磷酸原系统主观诱发很难。
并且游离ATP存量少,又多数消耗在收缩预启动,开启代谢循环。
(就好比汽车跑起来需要火花塞点火、柴油车需要预先给个力压燃一样,肌肉收缩一样需要点燃。少量游离ATP先结合横桥开启肌丝滑动,滑动再带动物质交换反应生成大量ATP,再带来更大的肌丝滑动…哐叽哐叽地,肌肉就开始持续收缩了。)
如此,
四种运动强度,是肌肉运动状态。也是人体运动状态。
三种代谢,是能量来源。
肌肉收缩/舒张,是把两者串起来的,能量的表达方式。
这里做一个理想量化,旨在言明其义,不作实际论述:
假设
中强度运动,葡萄糖和氧气的消耗量是1:6,仅有氧氧化系统,肌丝中强度收缩;
那么
低强度运动,葡萄糖:氧气=0.5:3,仅有氧氧化系统,肌丝低强度收缩;
高强度运动,葡萄糖:氧气=先1:6,迅速氧气耗尽;后10:0。有氧氧化系统&糖酵解系统,肌丝高强度收缩;
极量运动,直接消耗细胞内游离ATP,不消耗葡萄糖和氧气,磷酸原系统,肌丝短促超高强度收缩,然后转化成高强度,中强度收缩,以及运动强度相应的代谢。
其实植物细胞的胞质环流更加迷人,这种能量的表达方式,对于增殖和再生都有着鲜明的优势,所以植物细胞是我们碳基生命不可动摇的基础。如果能让我们动物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植物样代谢,那断肢重生、生命延续,应该是可能的,但那是物种起源方面的东西了,是真正的量子工程。
然后再看最上面这些文字:
【【1类细胞富含肌浆和肌红蛋白,显红色,肌红蛋白携氧气,主进行有氧代谢;
2类肌细胞肌浆和肌红蛋白少,红色浅淡偏白,主进行无氧代谢。
红肌细胞主有氧代谢,爆发能量小,但持久,不易疲劳;白肌细胞主无氧代谢,爆发能量大,来得快,但疲劳也快,疲劳上涌时,力量会迅速衰竭。】】
1类肌细胞和2类肌细胞的划分、定义,是极为结果导向的。
但确实总结了肌细胞的相应的性状:耐力与力量。
1类肌细胞主要在中强度以下的运动中发挥作用,所以进行有氧代谢,即能提供足够的ATP,有氧代谢利用氧气,那么这类肌细胞的肌浆内,肌红蛋白含量高,宏观看,是红色。比如猪五花肉。这类细胞消耗能源物质的速度适中,所以可以细水长流,绵绵无尽,为之耐力。
2类肌细胞主要在高强度运动中发挥作用,以糖酵解系统2倍功率提供ATP,但需要的葡萄糖,量级提升10倍,运送这些葡萄糖到指定细胞器反应,需要强大的扰动,带动整个细胞质基质,那么就需要超级强大的粗细肌丝,进行有力的肌丝滑动。肌红蛋白的红色就不那么明显了,比如猪后鞧和前槽。这类细胞迅速消耗掉能源物质并产生废物,所以难于持久,只能起到爆发作用,为之力量。
耐力与力量,难以兼得,这是从细胞层面就决定了的。
然而这些肌细胞性状,却一直游移不定。
2类肌细胞,也是具备有氧代谢能力的,因为肌浆和肌红蛋白,都是具备的,只是没有1类细胞发达而已。
1类肌细胞,当然也能进行糖酵解代谢。
所以,为了弥补这两种被“特性鲜明”划分的肌细胞,现在肌细胞又分成了1类、2a类、2b类。诚然,按照结果导向,再分出个1a类、1b类……也不无不可。
【【根据身体需求,1类肌细胞和2类肌细胞可以相互转化。短跑运动员的大腿肌,肌细胞几乎全部白化;长跑运动员的大腿肌,肌细胞几乎全部红化。】】
这种知识,不需要收集实验数据,也很容易证实。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认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力气不大,但就是能扛起200斤的麻袋遍地走;健身房里练出来的大块头,干点儿农活搬砖之类的,迅速就累了。这些人生来就是搬砖达人?就是大块头?当然不是。
通过后天打磨,肌肉器官定向发展了而已。
现代的科学,让我们的视野,刚好能聚焦到细胞的层面,所以一切,就都在细胞层面找原因了。
但我们的机体整体,是以肌肉器官为直接下层单元运行的。
我们塑造打磨自己的身体,是以肌肉器官为单元。
或者换个说法,我们的身体对外做功,是以肌肉器官为最小单元。并不是肌肉细胞。
那么就有必要,对肌肉器官进行特性论述,这一环,是现代科学欠缺的。
而论述肌肉器官,才是,要从下位单元,肌细胞的三种代谢能力着手。
如此,补全闭环↓
2、肌肉器官
动物机体,细胞构成器官、器官构成人体。
现行的科学体系,也有有1类肌在深面、2类肌在表层的划分。
但细胞-器官-机体的立体位面,仍然模糊。
对于那些想要更健康的人、变强壮的人、运动员等等,对运动的理解,就会产生混淆障壁,不知其然。更陷于伤病,踌躇难前。
小可不才,几经训练摸索,驱之以《易》八卦之术,整理出一套肌肉器官属性划分方法。以应身体运行规律,补全闭环。
尝试着,把中国武术强身健体那一套法门的底层思维,用健身的语言描绘出来。
旨在
提升身体运行综合素质。
让生活更容易;
让身体更强健;
亦可作为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等强调身体综合素质运动项目的基础训练方法。亦或变式调整,定向为短跑/长跑等特性较大运动项目,提供素材。
无限接入之法。
诸君品鉴。
首选,这一法门的基础,是肌细胞具备三种代谢能力。
三种代谢,主要是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系二者,导致的,肌细胞游移不定的耐力/力量性状,在器官层面,固化开来。
不同的代谢表达,在不同的使用场景,表达程度不同。被定向诱导,进而造成肌细胞的定向分化,性状逐渐分离。在肌肉器官层面,聚类成型,成为了肌肉器官固有属性。
这是我们的身体,乃至整个动物族群的身体,进化的结果。
这种肌肉器官划分方法,实质是探索肌肉器官的[进化选择功能]。
这里需要动用之前文章总结的《规律学三原则》:
规律鳞次原则
负荷端优先原则
优势优先原则
(就是字面意思,所以不用复习前面文章)
〇明确核心
首先明确,我们人,作为一个整体,健康安稳的活着,那我们只需保证下一个位面结构单元——器官,都健康运行即可。
那我们活着,最核心的器官是哪些?
是脏腑,我们可以没有肢体器官,可以没有脑器官,少了拱卫保护的形气而已。但是不能没有脏腑,脏腑是我们活着的内核,是欣欣向荣的气息本源。
比之于汽车的动力系统,食道胃肠是进料口、肺是进气口、心是曲轴活塞、肝是三滤、胆是溢料口……
而细胞,是燃烧室。如果我们极端地看,仅肢体细胞、脑细胞是燃烧室,那么少一两个燃烧室,断条胳膊少条腿、脑死亡也没什么问题。3缸车和12的车,一样上路跑……
那么我们的所有运动,目的只有一个,保持脏腑的稳定运行。所谓体育运动,不过是预先进入失稳环境,再重回稳定的过程。
①接入
人浮于世,悬命于天。我们是独立的人,但我们并不是孤立的人。
我们需要接入,接入家庭,接入村庄,接入城市国家,接入周遭自然环境。接入知识,累加经验,获得成长。身体行在,脑力思维,我之为我。
接入土地田垄,山岚雨露,是形体的使命。
接入,必须是柔和的、持久的。
棱角分明,怪石嶙峋,终将被激浪打磨成卵石细沙。
狂风激浪,摧枯拉朽,终将归于平息。
于知识,你不能厉声厉色向人求教。恶语相向,即便迫于强压传授,主观有保留,便难有尽授。
于身形,你也不能横冲直撞,棱角接入,终将损人损己。
接入,必须是柔和的,必须是耐心细致的。
对于手、足,这些接入肌肉器官,肌细胞更多运行有氧氧化系统,进行有氧代谢,提供耐力接入。
常听闻,NBA体育明星,在休赛期总是受莫名其妙的伤病而迅速陨落。个人猜想,是休赛期,使用药物增肌导致的,使用药物会激增代谢水平,迅速堆积肌肉,为了在最强的篮球联盟生存闪耀,可以。但接入肌群也同时获得了不应有的肌肉堆积,力量化了,不柔和了,易疲劳了,接入能力丧失。
德里克·罗斯,因使用水果刀不当,切伤自己,赛季报销,盖手部接入能力丧失;
约翰·沃尔,在浴室滑倒,膝踝损伤,赛季报销,盖足部接入能力丧失;
……
大帝恩比德、字母哥、超级天赋的心理问题宝宝西蒙斯,在增肌后迅速获得伤病,纷纷躺了一个赛季,许是同样道理。
|||
②化解
接入而来的力道负荷,终将传入核心,那么柔和接入后,即可用强劲力道,为之化解。
这里用到负荷端优先原则和优势优先原则。
如果接入肌群,必须是柔和的,那么紧接着,递进而来,次一级靠近负荷一端的肢体肌群,可尽展力量,充分化解负荷。是为负荷端优先原则。
所有关节,由深层到表浅,有着诸多肌肉器官,那么都用来尽展力量,化解负荷吗?
可
但有弊端,我们的身体,不论运动与否,都是要进行基础代谢,如果都侧重力量,即向能快速对外做功的糖酵解系统发展,那这些肌群所在的肢体、关节,代谢负担何其之大。力量所带来的维度增长,对关节运转的阻滞效果,何其之大。
何解?
深层和表浅的肌肉器官,不同分化。以关节为中心点看待,表浅的肌群, 往往更长,深层的肌群,往往更短。因为肌丝滑动,总是直来直往,不这么附着,穿插交错,就拧麻花了,各种抽筋、撕裂,不用运动,比比皆是。
表浅层的肌群,因为本身更长,覆盖面更大,相较于深层肌群,有着更充足的滑动行程和束群基础。再者,关节运行是一个杠杆,关节是支点,肌丝滑动是动力,撬动远端的负荷,那么,距离关节核心更远,哪怕只有几厘米、几毫米,也更省力。居于外侧的浅层肌群,有着更省力的基础。
如此,优势优先,浅表层肌肉器官更多发展肌细胞的糖酵解系统,少发展有氧氧化系统,倾向于爆发力量,化解大负荷;
深面的肌群,没有上二优势,但距离关节更近,可以向柔和、耐力、并小维度方向发展,与外层力量肌群阶梯式配合,化解小负荷,更好地滋润、保护关节。是为优势优先原则。各自分化,各司所命。
化解肌群,主要在前臂、大臂、小腿、大腿浅层。
||||||
③桥梁
接入而来的负荷,经化解阶段,仍不能全部消解掉呢?
那势必要传递到躯干了。
无可奈何。
但必要有相应的保障机制。
给肢体和躯干,架起一道桥梁。
这个桥梁有双重属性:
其一,符合优势优先原则,在肢体大力量肌肉器官深面,因为有了浅层的力量肌群,那么它们应当不用具备大力量。
其二,能作为躯干和肢体的启动开关,不间断不定时启动肢体。进而为肢体的耐力/力量肌群发挥能力提供合适的角度基础。所以它们必须是不易疲劳的、耐力的、柔和的。
所以桥梁肌肉器官,也必须发展有氧氧化系统,进行有氧代谢,提供耐力。
不论从纵向、横向解析,它的存在,它的属性,都是充分必要条件。
桥梁肌群,主要在躯干与肢体衔接深面。
|||||||||
④稳固核心
躯干必须自身也是稳固的,不然,上面一溜十三招,都白费。
躯干上部是胸廓,下部是骨盆,都是骨骼结构,十分稳固。居中衔接的是腰腹。腰腹要柔韧、持久,以应对身形各种扭转;也要兼具力量,稳固衔接胸廓和骨盆。
那么从腰椎关节向外,一层柔韧耐力肌肉器官,再一层力量肌肉器官,便可从容应对。
内层耐力肌群,倾向发展有氧氧化系统;外层力量肌群,倾向发展糖酵解系统。
腰腹肌群,深层为耐力桥梁,浅层为力量化解。
||||||||||||
至此
可总结出两个结论:
肌肉器官力量/耐力位阶(器官内肌细胞 有氧氧化系统-糖酵解系统 权重划分)

肌肉器官力量/耐力人体分布图(以此指导身体综合素质训练)


[力量肌肉器官]:白肌细胞为主构成,行程长,爆发快,提供力量,疲劳快。多在关节浅层。
[保险肌肉器官]:肌腹属性同力量肌肉器官,但形态短小or/and狭长,肌腱超长,跨多关节。多在关节浅层、表层。
在负荷消解的纵向,接入柔-消解刚-桥梁柔-躯干刚,层层配合拱卫。
在负荷消解的横向,外面刚-深面柔,保护关节机要。
纵有度,横有阶。
到这里,《运动七关节——膝关节》***肌肉知识前置***中,第二部分的文字,即终了了:
【【从肌细胞到肌肉器官整体,有代谢效率分析、肌肉器官使用场景分析,尚需论述,进而得出结论。论述留后,但最后结论在这里得先说:
肌肉器官主要由肌肉细胞组成,主要成分为白肌细胞的,为[力量肌肉器官];主要成分为红肌细胞的,是[耐力肌肉器官]。每一个运动关节,都有力量肌肉(器官)和耐力肌肉,力量外、耐力内,逐层消解外界负荷对关节的冲击,起保护作用。
易失稳重要关节,在适当部位,还有短小狭长力量肌,未知风险,顺时,快速激活关节,调动耐、力肌群,起保护作用,这一类肌肉器官,定名[保险肌肉器官],其特点是:肌腹短小狭长,肌腱超长,肌腹肌腱即肌肉整体,跨多关节(如跖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等)。】】
⑤限制
以躯干和手足接入的负荷连线,肌肉器官沿此线,是纵,运行负荷端优先原则。
连线横断,是横,运行优势优先原则。
消解负荷是唯一目标,纵是大势所趋;横断面的肌肉选择,是肢体运行的诸多变化。
变化可以为大势增添灵活巧变,却不能逆势而为。孙膑鬼谷,无外此理。
天地之法,本为一法。
但行大道,必有依凭。
它们不能限制上位的关节,运行角度和牵拉强度。
乃至再上位的骨骼,应力强度。
是为规律鳞次原则。
我们的关节,运行机制简单,屈伸收展旋五向。简单到我这种生理学门外汉,也能归纳出《运动七关节》这样的文章。
简单通透可以,但简陋笨拙,总要酿成大错的。
我们的身体,骨骼-结缔组织(关节韧带肌腱)-肌肉三者,活性差异极其大。
骨骺闭合后,稳定的结缔组织,接受结构物质而成长的活性,极差。
但以肌丝滑动来驱动代谢的肌细胞,活性极好。
你定向的使用它们,它们就会定向发展。
当你使用某些肌肉器官,经常性的达到有氧疲劳,它就会向耐力方向成长;
当你使用某些肌肉器官,经常性的达到酸胀疲劳,它就会向力量方向成长。
但无论如何,成长,都必须屈从它应有的鳞次排定。
我们的肌肉,以肌束论,都是梭形(纺锤形),两端的肌腱部位,集束成丝,嵌入关节。
这是为了顺应关节运行角度的形态。
肌肉细胞的活性,导致我们可以肆意强化它,破坏肌丝蛋白质,再堆积,变得更强大,然后便能更强有力的驱动代谢做功。这在形体维度上表现明显。
但这必须有所节制,能有什么样的程度,无法计量,但结果是:肌肉维度,不能影响关节运行的角度和牵拉强度。
从人体整个机体角度讲,过量的堆积,也是无法持久的。就好比一排鱼鳞,顺次排列,但有一片鱼鳞,突然就长得很大片,甚至鼓了出来,破坏了流线型,阻碍了鱼儿的游动,那要么这片鳞被代谢掉,要么鱼儿游不动了死掉。
畸形的增长,要么被改善,要么就一起消亡,自然选择。
所以你在打磨自己的肌肉时,必须要探索,并时刻关注你的关节,角度是否得当,运行是否如常。
你的肌肉不会告诉你,能成长到什么程度,但关节会(当然,这里指的不是因错误运行导致的关节损伤)。
时刻注重角度,也能让你的身体形成肌肉记忆,那么在突发状况,如迎面驶来汽车、冰面摔倒、起跳、下落等情况,你只会去正确的调动肌肉,让关节在允许角度内运行,这样肌肉肌腱不至牵拉过度、关节也不至损伤。
这也涉及到横向肌肉器官,哪个更强,比如股四头肌四条肌束,发展是否匀称。我花了大心力整理的《运动七关节》,现代学术,应是不齿,但这并不是想当然的卖弄和标新立异,而是为领悟这种鳞次做指引。
试想,如果股四头肌的内外侧头,因为膝关节角度问题,发展严重失衡,即便你的股四头肌整体很强,但似乎注定了,膝关节,将会在某次爆发跳跃中,获得损伤。
一则角度,一则牵拉张力强度,人体肌腱,有统计,每平方厘米,抗张力强度为600-1200kg,相应肌肉的肌腹,想要达到这种强度,几乎不可能。但使用激素类补剂和药物之后,情况就不同了。激素类能从根源上,跨越拔升代谢水平。那种无法抑制的亢奋,可能某一刻,身体会爆发出不一样的能量,短暂越过这个界限。但现在,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都不会有这方面的细致研究。
如果常规训练,牵拉张力强度的限制属性,会被关节运行角度所覆盖,理应不会表达出来。因为我们的饮食,都是取于自然原生之物。我们的吃食,并没有脱离既有的食物链。那我们的成长,也就符合既有的规律。
但激素的使用,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带来出奇效果的同时,也伴随出奇的风险。比如肌腹张力强度,越过肌腱抗张强度。
我们的身体,或者说每一种活着的物种,都有自己应有的代谢水平,掌控这水平的激素,我们古老传承叫津液,是我们身体运行规律的本源。直接改变它,我们,可还能叫作人吗……
当你获得了什么,比如知识,只有摆放在合适的位置,鳞次栉比,才能既不突兀,也不会遗忘消磨,谓之规律鳞次原则。
|||||||||||||||

肌肉器官成长之前
肌细胞的活性很强,与之相应的,惰性也很强。他会适应我们的行为习惯。当人体总是处于安静状态,肌肉细胞内的肌丝、肌红蛋白等等,就会被代谢掉,这点,应该没有疑问。
这样会导致肌细胞整体代谢阈值降低。
粗细肌丝的蛋白质含量降低,糖酵解系统、有氧氧化系统的代谢阈值都降低。
肌浆中的肌红蛋白浓度降低,有氧氧化系统的代谢阈值降低。
正常的机体,有氧氧化系统的代谢阈值,应该是同肺的呼吸能力相匹配的。有相对应的肌丝程度和肌红蛋白浓度。
但明显衰弱的身体,肺的呼吸能力可能会很差。而有氧氧化系统的代谢阈值,会更低,低得多。
现如今这么卷的世界,可能从初中开始,我们的身体就处在这种明显衰弱的状态,直到死去。
那么如何变得健康呢?
只能按部就班,一点点提高。
低强度运动-中强度运动-高强度运动,循序渐进。
在低、中强度运动中,减少产生肌肉酸胀感的项目,以肺的呼吸机能为统一目标。先让肌丝程度和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有氧氧化系统的代谢阈值。肺功能也同步达到应有的程度。
低强度:散步、拉伸、瑜伽、毽球等。
中强度(有酸胀感产生就切换低强度一小会儿):慢跑、游泳、郊游、登山等。
当肺的呼吸机能,可以保持一个中强度运动状态【如最大心率百分比法测定的60%-70%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或者2倍静息心率】,轻松运动30分钟左右。
才能谈疲劳与成长。
何故?
原因有二:
一则血流体量跃升风险
二则心肺功能异步化侵害
其根源,仍是身体运行规律的按部就班。
第一则,血流体量跃升。
心率,是我们衡量代谢水平的一个基础指标,我们身体感知也很明显,所以我们先看心率。但用最大心率法、储备心率法、最大摄氧量法之流来衡量代谢水平,加来减去的,没什么意义。
不如换成我们能明显感知、又可简单计算的方法衡量心率:
(静息)心率——对应——安静状态
2-2.5倍心率——对应——中强度运动状态
3-4倍心率——对应——高强度运动状态
以自身条件衡量,如果年轻、总运动,就取较高值。
像我自己,粗略测定,基础心率58,慢跑心率130,高强度运动如卧推、冲刺跑,心率175。
这样平时计算使用起来更容易,和那些“科学”的计算方法,基本没差异。
心率的提升,是血流体量提升的一个基础指标,2倍心率,可以肯定的,血流体量的提升肯定是大于2倍的,因为血管还会稍有扩张。但中强度运动并没有激活糖酵解系统,我们就以2倍流速和血管横截面积不变来等量。
此时,肌细胞有氧氧化系统代谢更旺盛了,需要更高体量的物资交换,但仍然,葡萄糖:氧气=1:6。(这里不要加入考量脂肪酸代谢,脂肪酸消耗的氧气更多。在只考虑有氧氧化系统的中强度运动中,它的反应,是对血糖供能不足的缓冲)
高强度运动,心率来到了3倍,相对于中强度运动提升了1.5倍。
前面计算过,高强度运动,糖酵解系统被开启,肌细胞糖消耗量飙升,迅速向血糖索取,血流量是中强度运动的10倍。
那么,血管干流横截面积需要再提升6-7倍。所以在剧烈运动中,会有青筋暴起的状态。
我们关注的点——体量,可拆出两个指标:心率代表的流速,横截面积代表的血管孔径。
在中强度运动中,肺功能发挥其用,摄入氧气供有氧代谢,此时血管孔径并没有显著扩张,心率也只是快了一档。这是轻柔的,甚至可以说是滋养的。给原本低强度状态下,幽静的小溪,注入活力,带来生机。同时这种柔和的冲刷,也给血管壁以清洁巩固。
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你要经常做,经常冲刷滋养。
并且在高强度运动之前,最好也做5-10分钟中强度热身,即便这会显著降低你高强度运动(如力量训练)的水平。
因为:
如果从低强度运动,直接跃升到高强度运动,心率流速3倍,血管孔径6-7倍,大江大河,奔涌而泄。这种强度,原本曲径通幽的小溪,是否能经受得住?
未可知也,但还是不要试探的好,对吧。
很多职业运动员,正值巅峰,突然就生病了,病到需要结束职业生涯。肺血栓、腿血栓、脑血栓……以及其他我无法叫出名字的心脑血管疾病,许有关联。
第二则,心肺功能异步。
从低强度运动到中强度运动,激活了肺功能,此时,肌肉细胞始终保持有氧氧化系统代谢。血流体量,提升2倍。
从中强度运动跃升到高强度运动,肺的呼吸机能,并没有显著提升(因为氧耗尽了才开启糖酵解嘛,说明肺吸入能力已经达到上限),但血流体量再提升10倍。
按部就班,是10倍跃升。如果跨强度,就是20倍。
我们只有一套血液循环系统,这没错。但可以划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路。
第一个2倍,是两路同步。
第二个10倍,主要物质交换,在体循环。
此消彼长,心肺功能,渐行渐远,必有损伤。
轻则心肺功能失衡。重则体心与肺,形态发展不均,功能发生侵害。
进而获得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个人规律推衍,并没有证实,大胆猜测,欧美人哮喘多,许与体育系统,力量/有氧训练比例失衡有关)。
古人总结规律,人之五脏,应之五行,肺属金,主行水节制,应如是。
就好比汽油机,油门实质控制的是节气门,然后机体在根据计算,适应性喷油。喷之油,为我之水——体液。节气门,为我之肺,节行水。
当体循环,开始压制/侵害肺循环,起先,因作为主要代谢方式的糖酵解系统,供能更强,功率翻倍,运动能力显著增强。
但长此发展,肺循环就会成为发展瓶颈,在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强度的衔接切换,以及运动极限拓展方面,阻碍发展,并难于修正。综合运动能力会急转直下。
试想,有几人,能确实回归中强度运动,却是为突破运动极限的瓶颈?
习惯了,就难于改变了。
肺功能的发展,不可偏废。异步之前,必先同步,到足够强。
并且你要经常回头,以中强度运动,看顾它,滋养它,淬炼它。

肌肉器官的疲劳与成长
因为肌肉细胞的活性,肌肉器官的成长,可以被塑造。
有氧疲劳诱发耐力成长。
酸胀疲劳诱发力量成长。
成长是结构物质积累形成的。
有氧疲劳
在细胞层面,有氧氧化系统,能源物质不够了,生产车间线粒体,没有能源物质补给,无法生产ATP。在运动中,有氧疲劳主要是缺少氧气。
缺少氧气的供给,肌细胞转而,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糖酵解代谢。
酸胀疲劳
在细胞层面,是糖酵解产物——乳酸堆积的结果。乳酸是强酸,解离出氢离子,正电荷浓度挤兑,干扰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从源头切断了肌丝收缩能力,肌丝收缩受阻,受阻后能源物质运送不及时,ATP生产功率下降,肌丝更加无法收缩,似齿轮卡住,产生剧烈疲劳。但大部分乳酸,在收缩停止,会迅速逆转反应,再转化成丙酮酸,重新开启有氧代谢,疲劳感很快大幅减轻。
多发生在浅表层的力量肌肉器官。深层的耐力器官,特定动作诱导,也会发生,并且酸胀比力量肌肉器官发生更快更强烈。酸胀疲劳,来的快,走得也快。
衔接发生于有氧疲劳的后段。力量训练等特定诱导动作,酸胀疲劳在动作开始后,迅速发生,几乎侵占了有氧疲劳的时间,这是因为动作需求功率过高导致的,但有氧疲劳仍存在。
在力量训练中,总用“力竭”来描述动作因酸胀疲劳而无法完成,实际上并不贴切。
力竭是能源物质枯竭了,需要吃、喝、呼吸。但酸胀疲劳的乳酸逆反应,还是会有有氧代谢中间产物生成,继续有氧代谢。
力竭疲劳只能由有氧代谢结束。酸胀疲劳只是加快了力竭的进程,酸胀疲劳可以不存在。
耐力成长
人们谈论健身的时候,总是用“死肌肉”、“活肌肉”来调侃。
耐力成长带来的,就是这个“活肌肉”。这是现今所提倡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们,所拥有的肌肉。
所谓工匠,是那些能把工作做到极致人,古时已有这样的称谓,高明的医生,被尊敬为“上工”。
如何才能把工作做到极致,或者说做出极致的作品?
首先你的精神必须非常专注,然后你的身体,要做到极致的可控,你能掌握你肌肉收缩的每一分力道,而这样的状态,你可能要保持数小时,数天、数年、一生……
如何保持呢?
肌肉器官,尤其是关节深面器官,让这些器官的肌细胞,通通做有氧代谢。让氧气和葡萄糖脂肪酸等能源物质,以一个适当的比例,持续不间断、柔和地转化为能量。
在这种代谢方式下,你可以保持一个动作,重复一套动作,保持精确可控,非常长的时间。
如此
那些雕刻的匠人,可以在毫厘之间,绽放艺术的火花。
那些外科手术医生,可以在手术台上,数小时不间断的,掌控刀法,细致入微,救治病患。
那些歌者,可以气息绵长稳定,吟唱天籁。
那些收割的农人,可以从鸡鸣至夜幕,不间断的重复,挥舞镰刀。
……
至于耐力成长,有氧代谢唯一的瓶颈,就是氧气。我们只聚焦肌细胞,限制氧气运输最直接的单元,是肌浆中的肌红蛋白。堆积足够多的肌红蛋白,氧气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供应。
所以匠人之肌,多是呈鲜艳红色的[耐力肌肉器官]。
并且,由于身体总处于沉静安稳的有氧代谢,匠人的精神,多平静慈祥。
因为肌红蛋白是游离在肌肉细胞中的,不是像肌丝一样的硬链接结构物,所以耐力成长,在肌肉器官维度上(体积),没有明显表象。但在重量上,会有小幅上涨。所以综合训练较多的职业运动员,体脂率比健身人群,会低一些。
由于肌红蛋白的游离和肌细胞的活性,肌红蛋白很容易流失。那么这份工匠之肌,需要惯常打磨,精益求精,方能保有。十年不多,数十年不久。
成长方法,你只能反复淬炼,除了呼吸,身体不会给你任何反馈,你需要强化你的呼吸机能,然后学会捕捉呼吸的律动。当你能在有氧代谢的稳定供能中,充分掌控所有肌肉器官,呼吸,反倒是你精确掌控最大的障碍,捕捉呼吸,驾驭呼吸,可臻工匠大道。
力量成长
你需要高功率对外做功,氧气供应不足,那么只能糖酵解系统。糖酵解系统需要肌丝更高效地收缩,扰动肌浆提供葡萄糖,但乳酸堆积又会阻碍肌钙蛋白结合,进而阻滞收缩。这是一条死胡同,但必须头铁的走下去,怎么办?
那就让肌丝的收缩更更高效吧,让每一次收缩,每一个单元的肌丝滑动,都扰动更多的物质搬运。
恰好,肌肉反复收缩/舒张之牵拉会造成肌丝损伤、代谢物堆积会加剧肌丝损伤、温度增高摩擦变大也会加剧肌丝损伤,那么在损伤修复时,让肌丝更加粗壮就好了,就可以适应下一次的功率强度。这就是超量恢复。
长此以往,这些肌肉细胞,越来越适应糖酵解代谢,那它们所在的器官,便发展成了[力量肌肉器官]。
表象:肌细胞本身就是被肌丝几乎全部占据的状态,肌丝粗壮了,肌肉器官维度疯涨,重量也疯涨。
流失:受制于规律鳞次原则,阻碍关节运行的粗壮、堆积,最终会被代谢掉。惯常用不到的动作,产生的堆积,为节省能量计,最终也会被代谢掉。
成长方法:
①找到正确的关节运动形态允许角度,必须在允许角度内运行关节,因为糖酵解代谢的做功能力,可以轻易摧毁关节结构。
②提升动作功率,显然必须超过有氧氧化系统和糖酵解系统功率临界值,在身体能接受范围,越大越好。可以定量动作、时间,提升负荷(如力量训练);也可以定量负荷,缩减时间(如冲刺跑);或者干脆新设计动作。
③功率越大,乳酸堆积越迅速,阻滞肌丝收缩越甚。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是以浓度计量的,所以阻滞,是局部化,仍能结合的部分,应力压强变大。这一过程会产生严重的酸胀疲劳,去感应这份疲劳。很多健身经验叫之“泵感”、“念动一致”。但从机理上来讲,应该是[(酸胀)疲劳感应]。找到你要强化肌肉器官的疲劳感应。不要拘泥于动作,能否找到疲劳感应,是训练是否有效的最显著指标。事半功倍,事倍功半,感应之间。
④注重积累肌丝收缩顶峰挤压损伤和舒张极限牵拉损伤。只有损伤,才能造成恢复,才有机会超量恢复。

⑤优质的睡眠,如果你决定提升力量肌肉器官,那么8小时的睡眠时间,可能是不够的。你要给这些平时生活中不会出现,而现在经常出现的损伤,更多的恢复时间。睡眠会让大脑低功耗待机。那么更多的能量,就可以用来恢复这多出来的肌肉损伤,9-10个小时的优质睡眠时间,是必要的。勒布朗·詹姆斯、谷爱凌…很多顶级运动员,都公开表示过需要9-10小时的睡眠时间。
⑥调整饮食结构。提升饮食蛋白质含量,多吃肉蛋奶等高蛋白质食物。如果说睡眠,是损伤修复的加工机床。那么摄入的蛋白质,就是损伤修复的原材料。肌红蛋白、粗细肌丝,都是蛋白质。睡眠能让你恢复,但常规的饮食,只能让你常规的恢复。适当提升饮食蛋白质含量,才能,超量恢复。
※※※提升饮食钙元素的含量※※※,多吃奶、豆、带骨壳小鱼小虾、绿色浓郁的蔬菜、坚果等含钙食物。肌肉收缩靠肌丝。但肌肉能不能收缩,钙离子说的算,钙离子,才是肌肉收缩的开关。当肌丝强大了,钙离子浓度也要相应增加,肌肉颤搐、抽筋、肌无力等都与缺钙有关。对钙元素的理解,不要停留在骨骼、牙齿。钙离子是肌细胞、神经细胞…胞内电荷传导的主要载体。正常成年人每天需从食物中摄入约1000-1300mg钙,相当于1000ml牛奶或者3kg蔬菜,光喝牛奶的话,得“每天两斤奶,才能强壮中国人”。通常饮食,我们的钙摄入都是不太够的,想要强化肌肉,还需弥补汗液流失,更得多吃。
在肌肉强化早期阶段,做到前①②③④⑤步即可,最重要步骤,是③,建立相应肌肉器官的疲劳感应。许多人,健身房混迹3/5年,也没完全做好。
饮食调整,尚不需细致设计。因为你无法获得足够的肌丝损伤,补得太多,都冲肠胃了。合理饮食,稍有侧重即可。
如果你能坚持训练三个月,再看我《饮食篇》,不晚。

力量成长/耐力成长的运动时间
拿来主义,仅供参考:
糖酵解系统
肌糖原为底物,浓度降低后由血糖递补,血糖浓度降低后再由肝糖原递补。
可供运动时间2-3分钟。
代谢产物乳酸。
理想化推算,健身房力量训练时间:
以3分钟计。
3×60=180秒,有效糖酵解时间(即高功率输出时间)
一个动作做组,一组做8-12次,用时8秒
180÷8=22.5组
加2-3关节角度&热身组,以25组计=5个动作×5组
动作组+组间休息=3分钟(3分钟里8秒之外的时间,肌肉器官中、低强度对外做功,理想化考量,以乳酸逆反应丙酮酸进行有氧代谢,不作糖原消耗)
25×3=75分钟(22.5×3=67.5分钟)
考量5-10分钟中强度心肺激活,糖原消耗。
粗略记忆,力量训练有效运动时间,一个小时,为宜。
并且,考虑肌细胞、血液中,糖浓度随着消耗递减,供能应是效率越来越低,运动负荷应是递减,安排动作、重量为宜。
有氧氧化系统
三条线
①肌糖原为底物,浓度降低后由血糖递补,血糖浓度降低后再由肝糖原递补。
代谢产物:糖原——CO2+H2O
②脂肪酸为底物,脂肪细胞中的脂肪(甘油三酯)水解释放到血液中,少量参与代谢,维持体温等基础生命指标。在中、低强度,氧气充足的有氧代谢中,当肌糖原大量消耗,肌细胞向血液大量索要血糖时,脂肪酸参与代谢权重开始增大,约5-10分钟开始,30分钟达到峰值,之后随有氧代谢运动持续。
代谢产物:脂肪——CO2+H2O
③蛋白质为底物,通常发生在持续30分钟以上的耐力项目中。
代谢产物:蛋白质——CO2+H2O+尿素

三条线汇在一起,可供运动时间无法计量,直到脂肪无法缓冲外界诸邪,或蛋白质等结构物无法维持基础生命体征,死亡。但有效运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小时。
三条线时间互有交错,可找寻脂肪、蛋白质二者代谢特定时间节点,做到既减脂、又最大程度保有蛋白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