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乡村建设的思考————8.20-8.25游山西陕西两省有感

2020-08-30 15:47 作者:宁宁的起爆器  | 我要投稿

在去年一次漫无目的地刷首页时,我点开一个视频

经历了一个半小时的头脑风暴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这之后不断地寻找温老的讲座,了解到从民国到当今部分的经济问题与历史,比如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战败的具体过程,建国之后三次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苏联解体之后东欧国家的货币问题与民生.......每场讲座内容前后相关联,逻辑紧密,温老从黑发时的狂狷到白发后的微笑无不展现其深入骨髓的人格魅力

在温老的众多观点之中,关于乡村建设的观点与当下紧密相关,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温老的观点总结下来可以这么说:通过组织乡村的在地化发展用来提高欠缺消费能力的人群的收入,扩大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为危机到来做准备,让更多的人能够有生活保障,减少人道悲剧和减轻渡过危机的困难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城里人,听到这些后便对具体的乡村建设产生好奇之心

除了好奇之外还有关于失业后的低成本生活的渴望

最近温老在“国仁乡建”上有一次直播,便添加了关注

后来“国仁乡建”发布的一篇文章

然后就报名了

通过报名与审核的共有四人,外加三个见心社成员,七人共同度过了五天时间

见心社成员

王叟民

本次活动的企划者,不论是平常的沉默寡言还是酒后的放飞自都可以看出他是个实在人

典型表现:简短的发言

张斌

日常项目的组织者,有一定的主持能力,是乡建圈子里的人

典型表现:在一场乡建人士的聚会上进行主持;在平时拍合照

刘培

平日生活的沟通者,对大自然有着很高的热爱,从事自然教育工作(下文的自然名也和这个有关),与参与者交流频次很高

典型表现:发起一些小游戏

参与者(自然名):

银杏(他有一片银杏书签)

湖北武汉人,29岁,社会人士,为了业务跑过全国很多城市,待人友善

典型表现:参加过已被关停的国仁读书会

泥土(他的姓氏为倪,取谐音)

浙江余姚人,28岁,在杭州工作,新婚,有在老家开展副业的趋势

典型表现:聊游戏(之狼等);讲述自己的恋爱经历

冬天(与微信名类似)

上东临沂人,20岁,大学生,非处男,我的室友

典型表现:聊天聊到三点多后忍不住睡意睡了过去

群星(与微信名类似)

作者本人,浙江温州人,20岁,大学生,处男(恋爱经验为0)

罗家村(产业型农村)

位于山西三门峡市下的灵宝市,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多泥路,以种植苹果为主,开发程度低

(我刚走出动车站时十分惊讶地发现眼前没有其他建筑物,站门口连着一条水泥路往下面的公路上引,这与我平常看到的动车站口差别非常大)

经过互相认识后,主要的活动包括参加村民的娱乐活动,参观乡村产业,与中国农业大学的何慧丽老师对话以及和村长等村民进行交流,最终以参观弘农书院二院结尾

罗家村发展模式是通过向村民融资并使其入股,外加政府支持(预计250万,已到款100万),形成产业(建设中的大型养牛厂,已建成的发酵床养猪厂等),经营产业的人员能获取生产上的收益,村集体控制销售渠道。可行性强,可重复性高,并且在去年有取得收益,进行扩大再生产,分红在原则上是入股10000元每年至少500元收益,可根据盈利情况可向上调整

体验与感想

从早上五点半起床赶检票,到弘农书院(住处)已经是一点多了。在路上的最大感受就是当地的开发程度相当低,建筑物多为两层的连在一起的水泥房,并且物价很低,在路旁的一家饺子馆里13元能吃到二十几个快有拇指大的饺子,味道不错

馅很足的饺子(用餐中途拍摄)

当天下午三点多人到齐,在和其他三位参与者聊天后发现咱们四个都深受温老师的影响,并且都是在“国仁乡建”的账号上得知此次活动的开展,和来自各地的有共同兴趣的人因同一件事情聚在一起是一件十分奇妙的事情

正式会面时培姐很明显还没从自然教育(主要对象为小孩)中走出来,以刚结束的一次工作中的方式来安排会面的流程,不过后来相处下来后就表现得不再那么生硬,自然名也是正式会面的产物(倒也是很有利于隐私保护)

当天晚上七人和几个村民共同进行朗诵,作为唱戏开始前的预热。参加者加上观看者有破百,虽说大部分是老人,但这在一个只有几百户的农村是十分难得的场景,可以说文化组织程度很高,这也与下面要讲的何慧丽老师有关

戏前准备

何老师的经历:

在何慧丽老师的言谈中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她关于国学经典的广博积累与热爱,但无奈我自身在这方面几乎毫无建树,听得云里雾里,就很像我和冬天聊nekopara(一款恋爱游戏)时,泥土和银杏的那种疑惑与不解。国学经典的门槛太高了,在古代也是极少数人的知识储备,而现今的教育中又缺乏相应的知识体系

这里的村长和何老师是在早年间就认识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一个高大男子,之前就在外面当老板,后来闲下来回来担任村长一职,很多关于罗家村的具体发展都是从他口中取得的。不过看到他所说的帮助罗家村发展的年轻人都在四十左右,不禁又有些唏嘘

这里的一个发酵床养猪厂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养猪厂坐落在半山腰上,本以为进去会非常臭,但进去参观时才发现其通风做得非常好,几乎没有气味。厂里有一个小房间,装着很多罐养着细菌(全是当地的菌种,不是花钱买的)的酒坛,并且还可以透过一整面玻璃看到猪的情况,里面还有一张床,是可以住人的。发酵床养猪好处是粪尿可以较少清理,很方便,而且猪很少生病,但难在菌种的培育以及与发酵床相配的建筑结构(既要通气,又不能进水)

头一次见到猪仔

参观养猪厂的那天下午,在弘农书院听了好几位村民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并不属于传统印象里的农民。一位热爱读书,关于土地有自己的理解,讲了很多关于生态环境与有机种植的思考;还有两位是一对夫妻,丈夫属于那种沉迷于道家与佛家的哲学的人,但与人交往非常不精明,是那种难以在现代社会生存的人,妻子是在大城市里打拼过的,不过遇到了一些意外,在心理上留下了一些创伤,在治愈心理创伤的过程中碰到了丈夫,也变得沉迷于其中,并后来一起在罗家村生活。如果平时走在路上,我是想不到那些其貌不扬的人竟然拥有这种别样的人生

弘农书院外观

不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到罗家村的第一天晚上,走了一段夜路,远处的城区的灯光遮住了半片天空的星光,剩下的半边星河璀璨,放空自己,看着群星闪烁,感叹银河悬挂之美,这是我在城市里从来没有过的体验

但有些事情是不吐不快的

在弘农书院的居住条件实在是太差了,从小到大是第一次用之前只有听说过的旱厕,在房间里还只有一个充电孔,睡觉时还时不时闻到窗外飘来的有机肥的味道,最关键的是还有很多蚊子

在去之前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战果累累)

虽说如此,我的心情在吃到一些好吃的之后还是会变得非常好,比如说种在山上的沙瓤西瓜,一种改良过后的观赏性苹果(很脆),以及一些当地品种的茄子与番茄,这些农产品在口中一点也不腻,入喉后回味清爽,和平时吃到的蔬菜水果还真不一样,据说是采取有机方式种植的,除了茄子是做成菜烧出来,其他都是在山上的弘农书院二院吃到的

在最后放几张风景图吧,祝这个地方能够完全发展起来

弘农书院二院所在的山顶
农家乐旁的山水
正在生长的苹果

袁家村(旅游型农村)

从西安动车站出发乘车大约四十分钟的行程,不用知道具体在哪里,这在当地是相当有名的地方,甚至有“去西安必到袁家村”的说法,和开车师傅讲一下就能到

这不是村口

袁家村的发展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早期以村集体为形式经营旅游项目,运用本村原本就有的酿酒作坊,酿醋厂等设施开展农俗体验,随着名气逐渐提高以及当地政府的扶持,便开展以小吃为主打特色的旅游地。

袁家村的经营方式也有其独到之处:

其一,最开始以合作社的方式向村民融资,并使其入股享受分红。比方说油坊,最开始经营时只有33位入股的村民,算是比较少的,因为没多少人看好油坊的收益。但后来袁家村逐渐发展后对油的需求增加,就开始扩股以扩大生产,最开始入股的村民享有优先扩股权,并且都是面向个人而非公司进行扩股以融资,而村集体本身就可以看作一个在地化经营的公司

共有96位初始股东的豆腐合作社


其二,店铺的收租方式有其独到之处。油坊的那条街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不向店铺收租,且店铺多为本地人经营,等到袁家村做大之后,也不会提前收取租金,而是年末时根据收益来分成,店铺收入越高,店主分成越大(但是有上限),剩余的上交村集体。另一种收租方式是采取低租金,以高收益来吸引全国的小吃高手,以及其他优秀的经营形式

其三,低人工成本。在袁家村,打工者多为袁家村及其附近的村民,在当地都有自己的房子,不管是上班还是回家都很方便,同时物价偏低

因此个人认为袁家村能做到现在这么大的规模并且长期保持热度高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地化的低成本经营

体验与感想

进了村便被眼前的场景震惊到了

水上乐园
???(无话可说)

这让我对袁家村的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相比罗家村那种自然村,这实在是不像一个村,真要说那也只能用土豪村来形容

而且游客非常多,晚上也很热闹

民宿一条街

晚饭是研学营加上一个乡建人士的一场聚餐,有很多关中的菜品,好吃

晚饭后和冬天到处乱逛,买点小吃,在这过程中和一位来自山东的小吃经营者聊上了

很好吃的炒凉粉(糯)和亲切的店主

他的店租是两万一年,但一个月的收入就有两三万,而且这在袁家村并不是出众的收入(最高的年收入是破千万的酸奶店)。从他口中了解到袁家村对经营是有考核的,比如不能和游客吵架,每个店铺不能做完全重复的小吃品种,并且对营收有一定的要求。村集体是有权力赶人走的

和店主聊完便回到民宿(由当地村民的房子改建而成,是用钥匙而非房卡),但在当天晚上的住宿时有一个小插曲。我在经历连续两天的活动后只想好好的洗个热水澡,却发现没有热水,到第二天才想到我所在的房间的热水器没开,而不是本身没有热水

第二天早上是七人共同拜访村干部,听他讲述袁家村的发展历程,谈话内容大致可以总结为“我们干的早,别人起步晚,我们真想干,别人做做样,因此比起其他的村庄,我们能成功”。村干部的家就在村委会对面,本身是年轻时从国企退下来回到故乡,现在大约四十多岁,很有气质,从谈吐上来看是经常接待拜访者的

结束拜访后便解散,和银杏,泥土,冬天一同去逛街,吃各种小吃。那些小吃是真的不贵,比如六块钱一碗的酸奶,十块钱四小碗的一种面。倒是回民街的东西会稍微贵一点,二十五块的烤羊肉(而且外面有一种特制的面皮),十五块钱的酸梅汤(量很足,加了很多干果与糖)。这些都是物有所值的商品

吃完后回去衣服全是汗,也没有换掉,休息一下又去拜访一个卖油的老翁

卖油翁与菜籽油

老翁所讲的事情大致为袁家村很早时候的发展以及经营,还有一些人和事,写了一本书,不过还没有正式出版。但我在当时既听不懂老翁的话,人围成一圈又挤不进去,因此去和店里面的其他人聊天。走出里面的炼油室之后,在前面做油饼的一位阿姨在我询问生意状况时给我展示了账本,全是用手记的。其中游客因为不好带走整罐的油,所以买的不多,其他的油除了供应本地商户与西安的袁家村小吃街之外,因为较高的品质与袁家村的品牌,卖了很多到外省去

后来又与店门口卖油饼的一位大哥聊上了天,很多袁家村的经营模式都是从他这里了解到的。当我问到店铺做假账的问题时,大哥告诉我有些没被发现没有办法,但是如果发现诚信问题会遭到严惩,之前就有把钱往自己口袋里放的店主被监控发现,然后整家店被赶走。聊天时大哥手一直闲不下来,边说边装油饼,显得狼狈又亲切

卖饼老哥与十块四个的油饼

之后又随地找了几家店铺访问,具有代表性的应当是茶具店。茶具店的老板是外地人,雇佣了袁家村附近的村民,工资两千一个月,店租是两万一年,要知道我家乡便宜的店铺的租金才是两三万,贵的是五六万的。但就是茶具这种小众需求的商品,去年的营收也是破二十万的

不过在回宾馆的路上下了场小雨,当时我感觉淋到非常的冷,但并没有多想,回到床上放松下来之后便发现了不对劲,头晕的难受,一滴汗都没有流。后来才确定是因为过度疲劳与着凉得了风寒

泥土见状便给我试着刮痧

恶魔之手的成果(三天后的脖子)

但没什么作用,刮痧(背部)时脱衣服碰到冰的地方还觉得异常的冷,实在是不想有第二次的体验

后来培姐给我艾灸,我讲了很多关于罗家村的感受与想法,其中讲到用工程的手段改造乡村,减少劳动强度并且改善住宿条件。比如在半透膜上放上培育作物的土壤和无机盐,并维持较高的盐浓度,让杂草生长不了,而类似于海水稻的耐盐碱作物可以生长,半透膜上的上的水分蒸发之后因浓度差可以从半透膜下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并且因为上层土壤盐浓度高,很多虫子也生存不了。免去了除草和灌溉,减轻了病虫害

但是播种和收获的问题难以解决,毕竟不是所有作物都是丝瓜,搭个架子藤蔓便往上爬,基本不用打理,收获的时候掰一下便摘了下来,在自己家里都能种。但是苹果之类的树很高,体积又大,非常费时费力。但没什么办法,除非藤曼上长苹果

扯了很多之后在腋下量了体温,38.6,盖了四层棉被,睡了一觉到十一点多,当时在最下层的棉被都湿透了,不过发现大家来察看我的病情。但因为病情难受,没说什么话,量一下体温,39.0

不过所幸到了第二天早上体温变回37.9,到了西安变成了36.2(???)

西安(终点)

当天早上我因为太虚弱到宾馆休息,其他人去了碧山公社参观

那里是作为一个展览馆,放了很多关于以前乡村生活与文化的小物件,因为本人没去,所以只能放一张别人拍的照片

不知道是什么(但觉得很厉害)

在宾馆里休息到下午,和一位名字像女生的乡建人士一同去往第十五届"人才计划"结业仪式。“人才计划”是将一群年轻人聚集起来,增加对乡村的了解并且掌握一些技术的培养方案,以前是一年一期,十五届后半段改为半年一期

除了十五届的成员之外,还邀请了很多心系乡建的人,其中有大学的年轻老师(中文系),律师(往届),能和温老一起检查相关文件的人(往届)以及以前在中央经手过文件的官员......这些被邀请的人往往是拥有本身的事业后将乡建作为副业的,并且大家对乡村建设都十分上心

第十五届的人互相交流时都是微笑长期挂在最边的看着对方,不会像有时候我看到的人在交流对象不注意时扒拉下嘴,心口不一

如今乡建人士有理念但缺资本,因为资本追求高收益,现在的乡村有特色但缺营销,因为缺少人才。但当我看着这些真正的年轻人,我又觉得乡建是一件很有希望的事情

手中拿着的是结业证书

尾声

返程前的落日余晖

参加这次活动收获很多,其中不仅我和冬天交流很多(因为室友),泥土和银杏也是在房间里聊到大半夜的。在讨论会上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与看法,看到了以前完全不了解的乡村建设,并且与大家敞开心扉交流,我想这在现代社会是真正的奢侈品

参加这次活动花费大概是四千几(含机票),不包括多次聚餐和交通载具的费用(动车,出租车等),因为很多钱都是见心社自己掏的,据说有100个备选村庄,以后的规划路线不是固定的

很高兴和你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这次活动在我以后的人生中会长久地留下印记

关于乡村建设的思考————8.20-8.25游山西陕西两省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