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历史渊源
我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以“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著称,因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住世成为圣地。五台山一直被人们公认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处举世瞩目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与恒山、太行山连续,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地质古老,地貌奇特,《名山志》记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成为佛教名山,始于佛教经典的记载。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记载“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东北方”“大振那”“清凉山”“五顶”等使五台山理所当然地成了文殊信仰中心,得到了中外佛教信徒的深度认可。
不过,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修真福地,唐代高僧慧祥在其《古清凉传》卷上,引《仙经》云:“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
佛教是怎么传入五台山的呢?

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国王的使者伊存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
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五台山。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去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洛阳。永平十一年,建造一座僧院供两位印度高僧居住,名白马寺。

永平十一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地界,便奏知汉明帝。经过了辩法和焚经,二位尊者获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权利。
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何处建寺适宜呢?《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有“舍利”, 再加上此处山势奇伟,和印度的灵鹫山相似,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名大孚灵鹫寺,就是今天显通寺的前身。

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

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
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
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多人,可以想象当时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鼎盛之势。

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过“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全国不少佛教寺庙遭到了毁坏,五台山也不例外,所有的寺院几乎被焚毁殆尽。到了北宋,台内、台外寺庙仅存七十二所。元至明初,五台山的寺庙建筑又有所恢复。
明清时期,五台山佛教再度振兴,出现了第三个高潮。清代各帝,均信佛法。康熙时,还在五台山营建行宫,每隔两三年必朝山一次。乾隆时也是如此,直到嘉庆中年以后,才不复继续下去。

民国年间,仍有善男信女布施钱财,修建寺庙。据一九五三年成立的“五台山古迹保护所”调查,台内、台外、台顶、台下,青庙有九十九座,黄庙有二十五座,共计一百二十四座。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占五台山以后,五台山佛教骤衰。解放后,这座举世闻名的佛教名山才真正回到了人民手里。如今,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五台山的寺庙建筑和名胜古迹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缮,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信众慕名前来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