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己去年一次受骗的经历
上周发的《孤注一掷》长评里,我提到自己也是网络诈骗的受害者,许多人都对这段经历很感(想)兴(吃)趣(瓜),希望我能具体展开说说。
其实早在去年年初受骗后的第二天,我就专门写了一篇复盘的文章,但碍于形象、面子问题(确实太丢人了),写完后只是分享给了身边一些相熟之人或者经常聊天的人看,并没有发在公共平台上……
现在我想通了,咱也不是什么不能丢脸的人,被笑话就笑话吧,我在后面还写了些新的心得,如果能够帮助大家哪怕只有一两个人提高些警惕,那便也值了。
以下是2022年2月的“被骗复盘”原文——
我真傻,真的。
以前也不是没接到过诈骗电话,但大多能在第一时间识破并阻断,所以真当自己中招后,还是后知后觉地懵了许久。
尽管在情绪上我很想回避甚至遗忘这件事,但我明白事情已经发生,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现在最好的应对方式是接受它,并且尽可能复盘整件事的经过,突出陷阱和教训,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
基本经过
2月16日下午,我接到了一个自称是京东客服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当年我在注册京东账号后开通了白条、金条等与学生认证相关的金融借贷服务,目前需要注销转换——由于数年前我确实下载注册京东并购物过一次,而后未再使用,对此没有印象,所以决定听下去。
对方要求我加入一个钉钉会议,并告知了我具体的会议号,随后我们便以钉钉会议的形式一对一进行交流,同时我还分享了自己的手机屏幕方便对方指导我进行操作。
接下去,对方指导我在重新下载回来的京东APP上进行了大量似是而非的操作,收到了包括京东、银联、中国结算等多个平台主体的验证码,还让我关注了中国银保监会,同时多次让我把看似关键实则无用的个人清结、注销信息,发到京东的“功能反馈”界面中去。

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和暗示,对方成功令我认为京东上的金条、微信上的微粒贷等年利率在9%以上的金融服务都是需要取消的,随后对方要求我先后在“微粒贷借钱”功能里借出3000元,转入银行卡内,由于自己已经做了相关的申请注销操作,稍后银行会以“结清凭证”的名义自动扣除,所有注销事宜就完成了。

然而所谓的自动扣款并没有出现,对方表示应该是先前的步骤出了问题,得把自动扣款改为手动扣款,接着给了我一个账号进行了转账操作。
至此,我已遭受了一次被骗,可对方的胃口还远不止这点——转账成功后,对方称依然没能完成注销,还有其他地方存在借贷服务,这次他把目标瞄准了我的银行卡,路数大同小异,暗示我正常存在的个人信用贷款服务需要取消,然后进行借款、转账作为凭证等操作。

到了这时候,我才渐渐意识到问题并开始推诿,直到反诈中心监控到我有异常的资金转移、打电话介入为止。
虽然我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但之前骗子“打样”取走的3000元,却成了既定事实。
复盘·教训
事后想起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起诈骗其实漏洞百出,可在事发当时,自己也确实是被对方一步步引入了全套中,下面我就提出一些对方成功实行的、影响到我判断力的注意点。
1、存有自负的侥幸心理。
由于曾经历并识破过几次低级的诈骗行为,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会真的被骗,加上骗子一上来所说的事项自己无法在第一时间确定,所以抱着“听听看”的心态进入了对方预设的陷阱。
2、骗子使用的工具、路径相当“干净”。
整个行骗过程中,除了对方联系到我的电话号码外,全程只用到钉钉、京东、微信、手机银行等少数正规APP,没有涉及到其他任何陌生的软件工具或网址链接,同时对方的普通话十分标准,指导我进行相关操作时也非常流畅,令我不知不觉间放松了警惕。
3、诈骗意图隐藏得很好。
在开始钉钉会议后,骗子拐弯抹角了很久,一直在带我在几个APP上进行繁复的却没任何实际意义的操作,而始终没正面涉及转账,如此状似“专业”的表现是我逐渐卸下防备的关键,对方通过这些行为慢慢塑造起了自己是专业客服的形象,并让我产生了“是因为存在问题所以才要进行下一步操作”的印象。
同时,我被骗的3000元是来源于微粒贷上的借款而非自己的存款,正是因为骗子渐渐替我塑造了“借来的款不是我的钱”的潜意识。
4、诈骗过程中善于把握心理。
在整个行骗过程中,骗子非常注意我的情绪波动和需求。
比如刚开始时是以“帮我完成注销借贷服务”名义建立联系,显得很客观、干练;
当我嫌时间长、不耐烦时,反复表示会有几百元的“误工费”做补偿,还称下面是“最后一步”“再五分钟就结束了”,接着又毫不意外地在下一步出现了问题;
等我终止转账操作以及会议后,还会强调是我的银行账号存在问题才导致操作失败、是他们在帮我等等,试图进一步催生出愧疚感,能继续配合他们;
全程说话,不会冷场,一直牵制着我的注意力,以防止我产生思考空间。
结语
以上就是我这次被骗的经历以及教训和体会。诈骗分子一直都存在,并且不断在提高自己的行骗话术和“业务水平”,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过往的印象去轻蔑对待,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真心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断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让所有诈骗行为与自己绝缘。
——原文结束,回到当下。
我根据多年以来的个人经历、所见所闻和耳濡目染,再多说几点心得体会吧。
1、现实里的电信网络诈骗其实很复杂,花样繁多,骗子们手上握有非常多的诈骗话本,还整天在琢磨如何进行升级改良——像上述那份令我上当的话术,如今案例已经比较多了,但去年2月刚冒出来时确实很新鲜,而究其本质,仍是“***影响个人征信”的变体。
那些诈骗话术除了利用人性的贪婪外,还会通过人的恐惧、无知及自负等弱点下手。
我们平时看到的受骗案例,很多都是出于贪财、贪色、贪便宜,但其实针对怕损失、怕丢面、怕麻烦及利用信息差骗人的套路同样很多。
所以,预防诈骗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平时遇到意料之外的电话、短信、消息时,别贪、别慌、别怕、别急,无论好事儿还是坏事儿,该是你的总是你的,尤其是涉及金钱等切身利益的时候,多给自己设置一次选择“确认?取消?”的机会。
2、几乎所有骗局,当事人事后去看,或者以局外人的眼光去看,都是很蠢的,会疑惑“怎么会上这种当?”但作为一个被骗过的人,我只能说,一旦你不小心接触到、陷进了对方的那种“气氛领域”后,人家自然有办法让你慢慢变蠢。
这就有点像那句“不怕你赢,就怕你不玩”,网络诈骗最难的一步就是与潜在受骗者达成有效交流,只要你愿意聊下去,那就是你与骗子之间的博弈了,对方会使出浑身解数让你上当。
因此,接收到诈骗信息后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别理睬,也别浪费时间去调戏骗子了,虽然九成九的人能以此获得一点乐趣,但真有那么几个人最后不小心翻车受骗的……
3、别以为小额就不是诈骗,也别以为自己没钱就不会受骗。
许多网络诈骗并不死盯着大额财富,它们通过扫码了解、注册会员、盗号借钱等各种方式,只为了骗你几十上百块的钱,很多人都是抱着“总不会为这一点钱骗我吧?”“哪怕被骗也就这一点钱”的侥幸心态而吃教训,同时因为单笔金额较少的关系,此类诈骗更加“安全”,小本万利、积少成多。
没钱却被骗也是相似的道理,骗子会想方设法让你借钱给它的,而且许多诈骗往往与各路网贷紧密关联,经常就是前后手的事情。
4、如今这年代,偷抢拐等明面上的暴力犯罪和恶性犯罪已经很少见了,想犯罪的人几乎都去搞诈骗了……电信网络诈骗具备低门槛、低成本、高隐蔽性等特点,搭配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辅助,形成了近些年的井喷之势。
此类犯罪是不可能灭绝的(就像无法根除人性的恶),无论我们做多少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一客观事实,而因诈骗的特性,广大普通人天然处于被动的守势,所以唯一能杜绝诈骗案发生的方法,就是不上当。
我相信,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被骗,但这只是正常情况下——没人能保证自己一直处在正常状态,很可能你起猛了、没睡醒,在情绪很糟或心情很好的时候,自己的警惕性和判断力都会下降(我就曾有一次在很高兴的状态下,做了个事后很后悔的决定),若是此时恰巧骗子来电,那你身上的风险系数肯定要比平时翻几倍。
就说这么多吧,祝你平安,远离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