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人类学】中德足球哲学实践比较观察-庄孔韶

【足球人类学】中德足球哲学实践比较观察-庄孔韶
足球是一项风靡世界的集体性运动,除了体现竞技体育精神,还与背后的国别政治、商业运作、族群认同、文化多样性展示等息息相关。足球的研究需要高素质的专家、教练、球迷群体参与,人类学家也需要运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视野,积极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智慧。一般来说,越是集体的运动项目,就越需要将团队组织起来的技术因素和文化因素,后者是一支球队的灵魂,但通常被人们所忽视,体育人类学家就是要追踪体育文化的起源,将体育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关注“体育事项的文化历史和进化”,认识到体育运动与本土文化土壤、哲学观念、举国体制密切相关,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庄孔韶老师以中国与德国为例,对两国的足球哲学实践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是民族精神与哲学方面。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和信念的核心部分,足球战术与理念正是他们的哲学的体现。德国文化将“个人引导到民族国家的整体性意义”,强调乡民的“国民精神”和“民族魂”,于是德国的孩子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就通过观察、旅行、绘图培养了乡土情怀,扩大到国族认同,与其他的精神,包括坚韧、纪律、理性、思辨等一同融入德国人的生命历程中。德国队被称为“德国战车”,在于他们的坚韧精神、荣誉感和高效、致命的球风。马特乌斯手骨骨折坚持缠绷带比赛,克林斯曼带伤上场,而前山东鲁能主教练马加特也采用“铁血宰相”俾斯麦使用过的“实心球训练法”,磨砺球员坚韧的意志。德国队采用中场控制战术,这种战术不同于传统的攻守二元论,通过精准的短传和中路渗透、一脚出球,实现攻守快速转换,通过团队配合取胜。勒夫说:“进攻和防守,我有时候会把这两个概念从我的词汇库中删除。我要的是一种平衡。”集体至上的德国足球是一种“机器美学”,强调“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组织关系与心灵关系的整体性把握”,与康德哲学一脉相承。这与南美足球强调个人能力和球技有着本质不同。
再看中国,中国崇尚“文武之道”。《周礼》“六艺”中的“射”泛指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武”艺,一直与“书”、“数”等“文”艺地位相当。然而,自宋朝开始,“尚文轻武”的思潮在中国历代社会中盛行,直到现代社会,“重文轻武的历史积习造成民间武功与身体技艺被轻视”。在中小学里,体育被贬为“小三门”(其他两个是音乐和美术),地位远不如语数英和数理化,为保证中高考成绩,有时体育课被文理科目占据,同时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淡漠,体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与此前“重文轻武”的传统有关。
其次是举国体制方面。德国是单一民族统一国家,崇尚举国体制。德国在2002年开始,要求德国甲级和乙级联赛球队设立青训中心,配备全职教练、寄宿制学校和充足的场地等基础设施,德国各级联赛和青训必须挂钩,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这种青训计划落实到理念层面,要求各级球队的训练哲学与方法必须一致,足协要求全国贯彻统一的足球哲学,包括打法、训练方法等,不仅训练出一批融入“德国战车”集体的有悟性、自律、有执行力的球员,还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德国一元的战术体系的教练。
中国的举国体制“似乎首先在于中国的教育与体育的顶层专业设计”,重在“设计和监管基层体育课程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体育课是各类体育人才储备的基础。不过,跟前文一致,由于积习性的他律不严和自律不足,体育课在中国得不到学生和家长重视。同时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小,难以满足学生需要,即便有足球场也不许使用或收费管理,甚至还被用于应付上级领导体育设施检查,体现出“制度性设计和形式主义的缺陷”。同时,家长、学生奉行“精英主义”,大量青少年进入“高考战车”,一切为了中高考成绩,无暇兼顾体育锻炼,更谈不上走上绿茵场踢足球了。
此外,德国是单一民族国家,而中国有56个民族,区域文化有差异,例如西南云贵川人民体能好,北方人强壮、敢于打拼,中原人稳重、策略均衡,南方人灵活善变,目前中国没有获得普遍认同的足球哲学和理念,选球员主要看个人的球技。中国各区域文化多样性决定了中国地方足球发展策略也应该多样化,充分调动区域文化要素,转化为球场上的精神、战术配合和阵型安排,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地区的坚韧、勇敢、自信的精神。
中国足协为改变现状,也曾采取一些措施,如高薪聘请欧洲主教练、足球专家,引进知名球星等。中国足协在技术顾问斯蒂芬的协助下,曾尝试确定自己的足球哲学,但在所谓的理念中找不到任何中国哲学的影子。中国哲学是道德哲学,讲究“内圣外王”、“天人合一”,与德国人的集体领导不同,中国受家族主义的文化惯习影响较大,汉人社会难以摆脱家族主义的文化惯习,人们追求一位家长式的人物领导球队向前,不适应德国式的扁平的“集体领导”,而中国一些地区常常是“外行的和专业的联合集体领导构架”,这种选择并不符合中国的传统。这也是外来足球教练及其战术理念在中国“水土不服”,国足频繁更换外籍教练的原因。究其根本,足球运动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化,是“尊严和德性的运动体验”,不应该成为追求物质而做出的职业选择,这需要球员、教练、官员和球迷在足球精神和伦理上思考,避免急于求成和有病乱投医,最终陷入“不时的短暂胜利的狂喜和不间断的沮丧”。
庄孔韶认为,要真正改变这种现状,需要足球研究者将眼光不仅仅局限于技战术层面,还需要人类学、哲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底蕴和敏感性,能够在观念和实践上有所创新。
此外,庄孔韶还提出设立足球青训层级系统,“选拔具有地方体质、文化特色”的青年球员,建立不同区域文化风格的足球队;建立体育分级奖章制度,奖励那些真正严格执行体育课程和锻炼指标,使学生体格得到提升的教师和学校,杜绝体育上的形式主义。
总之,在庄孔韶看来,“足球已经不是一般的兴趣和输赢”,“足球运动是体魄、尊严、智慧、坚韧的呈现,也是哲学、制度、组织、科技与文化的综合”,实质上是“文武贯通和德智体兼修”的体现,需要讨论的问题的复杂性已经远远超过了足球本身,需要更多官方和社会力量参与到研究和实践中。
本文内容总结自期刊论文《何谓足球的人类学研究——一个中德足球哲学实践的对比观察》,作者庄孔韶是新中国第一位民族学(人类学)博士,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的大弟子,现任浙江大学讲座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庄孔韶的人类学研究广泛,在应用人类学方面颇有建树。体育人类学是他关注的一个领域,他从小就喜欢踢球,67岁在广西民族大学讲座还参加过与南宁业余足球队的比赛,打入绝杀一球。2014年,德国在世界杯上夺冠,庄孔韶由此展开中德足球之对比观察,希望为中国足球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