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观影有感
英国《泰晤士报》1937年10月28日社论中说:“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阵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
没有看之前,本来想打五分的,可是看了之后却想在豆瓣上打三分。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吧。
管虎用力太大了,煽情过度,反而使得影片变得不知所云了。
电影故事松散,煽情过度不断地制造小冲突,而不见总高潮。人物过多,不见主线,几乎没有主要人物。剧情东拼西凑,把本来的大叙事搞得七零八落,详略不当,没有讲明白战役背景,时间线混乱,让人搞不清剧情。原本的故事已经很震撼了,开始加入的白马,大戏,皮影却是画蛇添足,完全没有必要,毫无意义的象征反而破坏了故事的整体叙事,往往起到了破坏观众情绪与思路的作用。学习苏联电影十月?
什么都想表现一些,却把每一点都表现的不到位,结果一下子都出来,安排的太满使得叙事当中缺乏思考与留白,泛泛而谈流于表面。该简略的地方没有简略,该深入的地方没有深入,最后的一部分竟然全部成为了一大段,一大段的空洞讲述。本来用情节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就很好的,结果全部依靠了语言来大段大段的表达了。什么都想表达,战壕体?司令部体?段落安排的不当。影片在开始将近一个小时后才插入正题,原本可以一个半小时就可以讲完的故事,结果拖沓的用了两个多小时。而那一段荤段子更是没有必要,不知所云。
可以用林青霞的老版本对比一下,就可以看的出来。老版本也是在一个小时左右后才插入正题,但是老版本已经在这小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把复杂的国际背景,战役的部署,淞沪会战的经过,期间对人物的描写已经变得很充分了讲的很明白的,男女主角的形象性格以及生活背景已经立起来了,之后就可以规规矩矩的讲故事了。而新版是用了一堆的小插曲把故事搞碎了,对于四行仓库的地理布局军队的布放讲的糊涂,敌我战争的准备情况是什么完全没有讲清楚,对于主要历史人物只给了一两个镜头以至于让人以为是跑龙套的了。过分强调了租界内外的反差,所谓地狱天堂完全是一种戏剧化文学化的表达,让人感到了不真实。而在老板中表现的则是租界已经涌入了大量难民成为孤岛,英国方面也十分混乱。再比较一下新旧两版的升国旗,新版过于强调用各种镜头去表现,而老板仅仅用了一个老者下跪的镜头(不过几秒钟)就准确的把握了情绪。
再说说新旧两版在国家理解上的不同。老版是小孩子教老人爱国,新版是老人教小孩子爱国。显然管虎新版里的老人教小孩子爱国是来自于民族国家建构后的一种想象。老版的时间距离哪个时代不远,人们还知道是怎么回事。在管虎看来国家概念似乎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老人们一个个都知道爱国,古代的事情教会了孩子们爱国,古代与现代是一脉相承的。管虎的看法显然是被建构后的产物。而在老板里老人知家不知国,知道国家概念的多数是孩子。拍老版的是明白人距离那个时代不远,他们明白现代之国家概念乃是五四新文化前后的产物,只有经历一系列的近代以来的国耻教育的孩子们脑子才有现代国家的概念。
没看前,本想打五分,看了后却想打三分,最后打四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