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1
今天情人节,记录不了自己的爱情,那就写下我最羡慕的外婆外公的感情吧。
后知后觉,相爱的前提是有被爱的偶然,以及共同奔赴和磨合的必然。
在13年的记忆里,我的外婆是一个性格温和善良有耐心的人。以至于我曾天真以为,这个世界很多人都是温和的。尽管她这一生吃了许许多多的苦,一个中农到富农的家庭到最后一穷二白,却似乎把这些看得很淡。她给了我很多陪伴,从性格顽劣到我渐渐懂事,她给了我极大的耐心。小时候非常喜欢问她,太爷怎么考上军校,民国期间那些南征北战以及各种往事,每一段历史或许没法做到细枝末节地告诉我这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但我还是会乐此不疲。八十多岁了,她小小身板会一个人挑水种菜,会养鸡,外婆曾经在乡下期盼着我妈每隔一段时间回去看看她,留了很多鸡蛋,结果硬是把鸡蛋留坏了也没舍得自己吃。
外公是个大小孩,一个虽能承担得起家庭责任但是常常会很幼稚的“顽童”,有着自己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不太会在乎他人看法,把自己获得很开心的一个人。他有自己奇奇怪怪的收集癖好,有一辆自己的二八大杠,车头琳琅满目,挂着哇哈哈瓶盖上的圆孔圈,还有路边捡到的红色塑料花,还有那些从新买的电动车上拆下丢在垃圾堆的红色绸带蝴蝶结……小时候的我,就如《城南旧事》里面的英子一样,总是不解地问外公这些都是哪来的宝贝,他傻笑,嘟哝几句我没印象的话。再后来,我也是从我老妈那里得知,外公有时候会做出一些及其幼稚的事情。家里太穷,外公会趁着他的老妈外出做活而偷吃家里打好的米饼,还分给一起我妈吃,等到太奶奶发现后对他大发雷霆。外公老了,就喜欢到邻里街坊窜门,进别人家还会唱歌还被众人嫌弃。这些说出来让我哈哈大笑,真是有趣。他的晚年过得一点也不枯燥,家在乡下,却经常骑着他的二八大杠隔着几十里,(哪怕有些时候他会摔倒水沟里)到县城里的图书馆看书看报,还会走街串巷看海报看电影。在他们那个时代,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他居然识字还尤其注重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令我感到有些震惊。
和外婆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外公,对外婆的记忆也要比外公更加深刻。外婆脾气很好,但是面对外公有时候烦人又幼稚的行为(譬如乱丢鞭炮突吓旁人),还是会忍不住骂人。我外公不知道是耳背还是听见了装作没听见,依然笑哈哈然后下次继续。我从来没见过他们吵架,我妈也和我说过,外婆和外公很少吵过架,相处很平和,我很好奇,他们会不会冷战呐?因为我老爸老妈也会吵架也会冷战,很多时候都是双方冷战了一段时间后自动和好,我深知冷战会让双方冷静,避免战火,避免情绪激动下的口不择言说话伤人。可是互联网流行的“不要冷战”,原来的意思叫做不要逃避,不要冷暴力,要有话说话。回到外公外婆这里,我不知道他们二老是怎么处理这些问题的,但是包容和理解似乎能解决好多好多问题。
外婆做饭不好吃,外公来做。外公特别喜欢吃肥肉,外婆也不会介意。外婆喜欢种菜养鸡做家务,外公却喜欢建设自己精神世界,不在乎外界。外婆的生活都是鸡鸭针线,外公的则是精神桃园。在我看来,二人没有什么太多共同话题,但是又有好多好多话题。至少对现阶段的我来说,不是很能明白他们的平淡生活的一切。
外公在84岁,很自然地离世;外婆在随后第二年,也追随他而去。少不懂事的我为外婆的离开放声大哭,而现在的我却慢慢理解,其实外婆也少了很多很多孤独的滋味。杨绛先生在钟书和阿媛离世后独自生活了十几年,饱受人间孤独,我对失去外婆感到悲伤,对外婆没有看到我读大学而遗憾,也为外婆追随外公而感到幸运。
是不是在他们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生只爱一个人。还是他们这代人,都有着极强互相体贴、互相包容的心。我很羡慕很羡慕,但是在这个时代,好像又很难很难。
好的伴侣,需要性格和情绪稳定,懂得换位思考明白相互付出,有着包容心但是也不失底线,有自己的小热爱。
这也就是现在的我,所能意会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