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完回形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对不起,我并不满意

2020-05-01 01:24 作者:TIKIE爱吃肉  | 我要投稿

在剪辑视频之前看到了这个推荐(BV1hk4y1r7hF),于是我很认真地看完了整个视频。不幸的是,我本人持有不同的意见。


首先表明一下态度,很高兴一个愿意认真做科普类视频团队的回归,回形针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有趣的观点。

遗憾的是,我认为这个视频里并没有触及到核心问题。


有些科普up的层次是比较大众的,其中的内容通常不会涉及到非常专业的领域,其观点也常常相对保守(在科学界而言),做出来的视频也自然不容易招黑。

可回形针不同,回形针这个团队显然更加有野心。我认为有野心是个好事情,但也带来更大的挑战。在观点可能更加独到更加吸引眼球的同时,风险随之上升。

一方面,有趣又独到的见解其实并没有非科学工作者们想象的那么多,大部分的科研工作者多年的研究最终往往证明了大众的“常识”是正确的。这种工作虽然在科学界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若拿来讲给大众听就显得有些无聊。回形针的成员可以把自己专业中有意思的观点讲出来,不过一个人或几十个人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若是讲完了该怎么办呢?难道要无限扩充团队的规模吗?回形针在视频的最后也表明了希望吸纳更多的参与者,然而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团队的收益有限,团队的规模也是有上限的。或者,就像回形针往期所做的那样,通过不断扩展组内成员的知识面,寻找可以支持某个观点的原始证据,想办法建立因果关系,最终做出一个优秀的视频,这就涉及到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回形针的主题常常涉及某些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果想要完整又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可能会需要接受常年的科班培训。回形针也在视频里提到,有些时候犯错,“就是没想到”。为什么会想不到呢?其实在这个专业 摸爬滚打的研究人员,在那几个问题上,是不可能想不到的,否则需要质疑其专业性。接受过系统性专业性培训的学生,有些问题,也一眼就能看出来不对。我来大胆地猜测一下,有几个视频,是一群外行人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大量讨论和分析后,经过建模等技术润色,做出来的。视频看上去很好看,连贯又完整,然而如果让其专业的人来评价,可能其观点一开始就出了问题。

又说,难道不存在经过大量查阅资料后能准确了解这个学科的某个观点吗?我觉得其实挺难的,这中间要投入的精力实在是太多了。回形针这个视频的前部分也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述这个事情,调侃一下,在我看来有“卖惨”的嫌疑。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作为非专业人士,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停止。通俗一点说,就是你们团队已经针对这个专业买了10本书,查了100篇文献,然而你们不知道你们还要查多少资料,也许够了,也许还不够。很多观点在学科内部也存在或存在过争议,你能找出10篇支持它的文献,我反手就能拿出来20篇来反驳它。如果没有系统地学习,很难认清某个观点的全貌。如果是专业人士,至少一上来就大概明白一个大方向,其需要的文献证据只是在论证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作为支撑的那部分。打个比方·,写论文的时候也是先打出自己的观点,再一点一点去丰富引用的文章列表,应该没有那种写草稿时先把引用们都想好,再考虑观点内容的,吧?

也可能有人要问了,我就不能系统地学习一下吗?我觉得吧,其实是可以的,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接受普通人大约几年的学习量,这种人,虽是真实存在的,可少之又少,万中无一。说他们恰好是回形针的成员,其概率实在不怎么高。我建议我们还是默认大家都是普通人,先不讨论这么极端的情况。


综上所述,从认识错误到改进,回形针在这个视频里的解释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回形针解释分析了其出现错误的原因,然而其采取的措施类似于“更细心”、“更多的资料”、”更多的审查“,我认为没有实际解决问题。我有本科时期读科学传播学的小伙伴,他的观点是做科普要么浅显一些、保守一些,要么一定要有专业的人士在后面背书。通常后一种科普往往会局限在单独某个领域内,比如做量子通信的不讲宇宙学,做古生物的不讲气象学等等,这也是他们少出名气的原因之一。

我对回形针有一个小小的建议。有趣的观点是回形针的特色之一,不能因噎废食,否则泯然众人矣。不过或许可以在做一期视频之前,在刚刚准备好大纲的时候,就将其拿去找真正的专业人士寻求意见。事实上,大学里的很多教授大多也是普通人,十分乐于去做本学科的科普,即使他们很忙,我相信其中也有不少的先生或指明的博士生,愿意拿出时间去探讨观点,这也对后面做视频找资料有所帮助,有助于节约时间。在视频基本成型后,最好也能找不少于三个专业人士进行审查,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基于对本学科知识的敏感性,这个工作量真的很小。视频最后,也应当对他们致谢。当然,我的这个建议也许是强人所难,这个过程可能依然会加长准备视频的时间,增加工作量,增加视频观点泄密的可能性,视频的收益也可能被分出去一部分,就是选择专业人士这一步骤都可能出现难度。所以无论回形针能不能采纳,我都理解。

不算最后的最后,如果人工降雨和热带雨林的那两期内出现的错误还属于”不小心“,那对于不当剪辑的罗老师的那一期视频,其断章取义的事实非常之明显,明显到不能以”不小心“一笔带过。凡是看过完整视频的人都不会出现这种理解问题,凡是法律界的专业人士也不可能同意其合理性。我不希望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网线另一端的视频制作者,可是这个错误确确实实给当事人造成了伤害,所以希望回形针在这个错误上进行比较诚恳的道歉,不是那种华丽的视频中间插入一句”对不起“,而是那种整个视频全部都是在说”对不起,我们错了,跪求原谅“。

还是祝愿回形针在科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公信力越来越强,做成行业的标杆。是不是要@对方一下?@回形针PaperClip

看完回形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对不起,我并不满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