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王燕云篆刻农历十二个月别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春耕秋收,四时轮转。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也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之称,而古人根据节气、农事、花期、时辰等赋予一年十二个月不同内涵的别称。
古文里留下了描写12个月份的绝美诗词,美醉了时光。
篆刻艺术家王燕云,根据不同内涵的月份别称,创作了一套“农历月份”的印章,用艺术的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文化的印迹。


农历一月,传统别称: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首岁、华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发岁、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正阳、太簇、岁始、孟陬、建寅、三正、新正。
古历一月在民间俗称“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也就是“正月”。“端”,开端伊始的意思,秦朝时为避秦始皇的“正”与“政”谐音的忌讳,把正月改为端月。
韩愈有诗:“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记载: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农历二月,传统别称:杏月、春中、夹钟、仲钟、仲春、酣春、中春、仲阳、大壮、竹秋、花朝。
宋代叶绍翁有诗:“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二月红杏闹枝头”,正值杏花怒放,二月有了美丽的别称“杏月”。
《尔雅·释天》:“二月为如。” 如者,随从的意思,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二月正值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所以也叫如月。仲春也就是初春之后的二月,包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


农历三月,传统别称:桃月、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三春、香春、小清明、姑洗、桃浪、雩风、竹秋。
张旭《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三月正值桃花盛开的季节,因此又称“桃月”。
三月是民间开始养蚕的月份,所以也叫“蚕月”。暮春也和晚春、季春一样,民间俗称“暮春三月”,包含了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


农历四月,传统别称: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维夏、始夏、槐月、槐夏、仲侣、纯阳、纯乾、麦候、麦序、六阳、梅溽。
四月正是槐花开放挂满枝头的季节,所以有“槐月”之称。
贯休《寄王涤》诗:“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 古历四月正值梅子成熟,进入阴雨绵绵的梅雨季,“梅月”由此而得名。
《礼记·月令》载:“孟夏之月麦秋至。” 农历四月正值麦子成熟的时候,四月也称“孟夏”。


农历五月,传统别称:蒲月、炎夏、起夏、仲夏、超夏、中夏、蕤宾、鸣蛙、夏五、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
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悬挂菖蒲以避邪,“蒲月”由此而来。
韩愈《题榴花》诗:“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五月正值榴花怒放红似火,又称“榴月”。
《尔雅·释天》载:“五月为皋。” 五月又称“皋月”。


农历六月,传统别称:荷月、盛夏、三夏、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极暑、组暑、溽暑、林钟、精阳。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诗:“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正当荷花盛开的季节,所以称之为“荷月”。
六月正值三伏时节,酷暑天气,烈日炎炎,“伏月”由此而来。
《易·系辞上》载:“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六月又有“暑月”之称。


农历七月,传统别称:巧月、初秋、素秋、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夷则、初商、孟商、瓜时。
林杰《乞巧》诗:“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乞巧节,所以有“巧月”之称。
“米谷豆子,秋收冬藏。” 七月也是庄稼瓜果成熟的季节,也叫“瓜秋”。
七月是秋季的头一个月,所以也有“新秋”之称。


农历八月,传统别称:桂月、中秋、仲秋、清秋、正秋、桂秋、南吕、仲商、秋高、秋半、中律、橘春、竹小春
庾信《终南山义谷铭》诗:“桂月危悬,风泉虚韵。” 八月桂花遍地开,那是名副其实的“桂月”之称。
郝懿行义疏释:“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 所以八月也称为“壮月”。


农历九月,传统别称:菊月、三秋、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穷秋、杪秋、深秋、末秋、残秋、凉秋、素秋、秋末、秋商、暮商、季白、无射、霜序。
苏轼《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九月正值菊花竞放季节,因此有“菊月”之称。
宋之问《早入清远峡》诗:“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辉。” 九月已进入晚秋季节,也有“霜序”之称。


农历十月,传统别称:阳月、小阳春、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元冬、玄英、应钟、小春、大章、始冰、极阳、阳止。
《后汉书·马融传》载:“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 十月芙蓉显小阳,所以有“阳月”之称。
杜甫《萤火》诗:“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十月已是霜降初冬季节,也有“孟冬”之称。
农历十一月,传统别称:葭月、子月、畅月、仲冬、中冬、正冬、隆冬、龙潜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中寒
十一月正值葭草吐出绿芽,所以有“葭月”之称。
刘蕃《忆长安·十一月》:“忆长安,子月时,千官贺至丹墀。” 十一月也有“子月”的别称。
《礼记·月令》载:“仲冬之月命之畅月。”郑玄的注解是“畅,犹充也”,十一月又称为“畅月”。
农历十二月,传统别称:腊月、冰月、严月、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穷冬、黄冬、腊冬、残冬、末冬、严冬、师走、大吕、星回节、暮节、穷节、暮岁、殷正、清祀、冬素、残霜天。
古代在十二月合祭众神称为“腊”,“腊月”是十二月的代称。
卢象《竹里馆》诗:“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 十二月正值冰天雪地、严冬酷寒季节,所以又有“冰月”、“严月”之称。
艺术家介绍
王燕云,号京西翁,1963年北京生人。自幼喜爱绘画与雕刻,年长后专攻篆刻。本科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八十年代末留学日本,获国立香川大学教育学部雕塑专业硕士学位。在日研修期间,坚持篆刻创作,作品颇受日本文化人士赏识,曾应约举办书法篆刻授研班。回国后从事外企管理,虽工作繁忙,仍“刀耕”不辍,利用业余时间研习篆刻艺术。后得到故宫博物院篆刻大师刘玉老先生的指点与教授,受益良多。
近年来,深入研究汉印和齐白石篆刻艺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学识。他的篆刻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猛利狂悍,痛快淋漓,有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2022年5月受邀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制印“央博”,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央博数字平台建设。
其作品又颇有吴昌硕所称“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之感,可谓博采众长,兼容并收。篆法体势遒劲且圆转,刀法峭拔,高峻淳古。雄浑大气中不失精美,古朴典雅中又不失新意。方寸与红白之间凸显其对艺术和人生的领悟。作品不仅受到诸多业余爱好者的追捧,还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赞许。
王燕云先生不善言辞,却也幽默诙谐,为人厚道仗义,有股子“北京爷们儿”的味道,自谑为“皇城根儿下一俗人”。
艺术与生活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