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4.1.3.2 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

2023-11-20 11:09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2、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


  事物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已如上述。那么,无论是主要矛盾或非主要矛盾,其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是否平衡呢?也不平衡。矛盾的双方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面是非主要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和国家政权,居于统治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情形就规定了社会的资本主义性质。无产阶级经过革命夺得了政权,掌握了生产资料,取得了统治地位,变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社会也就变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既然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因此,为了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而正确地提出处理事物的办法,就不仅要看到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而且要分清矛盾的两个方面哪一方面是主要的,哪一方面是次要的。如果不分主次,或者颠倒主次,就会把事物的性质理解错了,就会导致处理上的根本错误。例如在制定战略方针时,必须从全局上估计敌我力量的对比。如果敌弱我强,我居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应当采取战略进攻的方针,否则就会犯右倾的错误;反之,如果敌强我弱,敌居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应当暂时地采取战略防御的方针,否则就会犯“左”倾的错误。又如,在估计革命工作的成绩和错误时,在估计革命工作人员的优点和缺点时,也必须分清主次,分清主流和支流、“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多数指头和少数指头”。如果一项革命工作的成绩是主要的,一个同志的优点是主要的,那就应当对这项工作或这个同志基本上加以肯定,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指出其错误和缺点的方面。“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1]

  根据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的道理,我们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已经现实地存在着的事物,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条件,使矛盾的一方居于主导地位,从而造成某一适合于我们需要的事物或局面。例如,当病菌在有机体内的繁殖超过了有机体内部的抵抗力时,有机体就发生疾病;这时我们就可以借药物的帮助,使药物的力量和有机体内部原有的抵抗力的总和超过和压倒病菌的力量,从而治愈疾病。又如,当敌方的力量在全局上强于我方时,我们却可以在局部上造成远远超过敌方力量的局面,从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解放军广泛采用过的“在战略上以一当十,在战术上以十当一”,“外线作战中的内线作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战略防御中的战术进攻”等等原则,就是这一原理的生动的应用。

  把矛盾的主要方面说成非主要方面,非主要方面说成主要方面,这对于革命者说来往往是不自觉的错误。但是,对于反对革命的人说来,则是一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伎俩。例如,“斯大林的功绩同他的错误比较起来,是功大过小的。他的主要方面是正确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因此,“斯大林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2]但是现代修正主义者却在所谓反对“个人迷信”的幌子下全盘否定斯大林,咒骂他是“凶手”、“强盗”、“暴君”等等,完全歪曲了斯大林的形象。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否定斯大林所捍卫过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全面地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开辟道路。

  矛盾的主次双方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变成次要方面,次要方面可以变成主要方面。一当矛盾主次双方互易了位置的时候,事物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为什么一切事物中都有着不可避免的灭亡的印迹,都不能永恒不变地存在下去呢?因为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新和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旧的方面由大变小,下降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并逐步归于灭亡。当新的方面变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旧事物就灭亡了,新事物就产生了。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帝国主义统治殖民地人民、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局面是暂时的;殖民地人民和无产阶级坚决斗争的结果,一定会压倒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变成矛盾的主要方面,那时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就要灭亡。这个“新陈代谢”的规律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当然,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中,矛盾的旧的方面出可能死灰复燃,压倒新的方面,这时事物就出现倒退的情况。然而这种情况终究是暂时的。归根到底,矛盾的新的方面还是要压倒旧的方面,把事物推向前进的。

  有人觉得有些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并不互相转化。例如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总是实践一方、生产力一方是主要的。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当然,在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实践决定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实践所决定的理论,被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又可以反过来对实践、对生产力起决定的作用。例如,在革命的客观需要已经成熟,而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的条件下,理论对革命实践的能否成功就起着决定的作用;在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的条件下,生产关系的变革对于生产力的能否进一步发展就起着决定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一方、生产关系一方就变成矛盾的主要方面了。老的和新的修正主义者都宣扬“庸俗生产力论”,硬说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么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高度发展了,无需通过革命,资本主义就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就会自动出现。这种谬论是同唯物辩证法不相容的。


注:

[1] 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34页。

[2] 《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斯大林问题》。《红旗》,1963年第18期,第3页。

《唯物辩证法大纲》4.1.3.2 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