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学习心得

2023-05-30 17:46 作者:MrRain98  | 我要投稿

道德经讲解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句话当中包含了三个不争哲学的具体表现。对于这三点,我们一条一条来讨论。


第一点是,“曲则全,枉则直”,也就是委曲反而能得到保全,屈就反而能得到伸展。这点可能并不容易理解,难道有问题不能够直接解决问题么,反而是需要我们委屈自己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这个翻译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只是一种贴近我们生活的解读方式。至于“曲则全,枉则直”的真正含义,还是需要我们理解何为曲和直。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苏辙在《老子解》当中的解读:“圣人动必循理,理之所在,或直或曲,要于通而已。通故与物不迕,不迕故全也。直而非理则非直也,循理虽枉,而天下之至直也。” 他说,圣人行动必然遵循道的规律,合理的可能是直的,可能是弯的,只要能够合理地达到目的即可。合理地达到目的是与事物不存在矛盾的,所以能保全事物。直而不合道理就不是真正的直,按原理行事虽然有时候看起来麻烦、绕路,其实却是天底下最直接、最有效率的途径。


所以,曲和直,只是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之间相对的复杂与直接。这两者只是解决问题方法的表征而已,并不应该作为是否应该采纳方法的准则。相反,是否遵循着道才是真正的判别标准。很多时候,符合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是很直接的,相反是看起来有些复杂曲折的。而看起来很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是不符合道的,如果使用这样的方法,可能反而会损害自身。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过马路。如果刨除世间规则,最直接的过马路方式就是直接过去。但是这很容易出车祸,损害我们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才会遵守走斑马线,等红绿灯的规则。虽然我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过马路,但是这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点,“洼则盈,敝则新”,也就是低洼反而能得到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这一点,老子在之前的篇章当中已经有了很多的诠释。在第八章当中,老子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第二十章中,老子说道:“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这些段落在说,在道当中,万物都遵循重力向下移动,低洼的地方想不满都不行。昭昭、察察的样子是不合道的;闷闷的状态就像是陈旧的事物,新的事物即将从此诞生。


最后是第三点,“少则得,多则惑”,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产生迷惑。这里说的是,道是高度概括的,得到了道,别的事物没有弄不懂、得不到的。学得多而无法将其统一起来,就会困惑。这也就是第二十章当中 “绝学无忧” 的奥妙。


通过这三点,我们可以看到,在顺应大道的境界当中,不争是自一种自然而然的体现。而不争的哲学可以帮助我们体悟顺应大道的境界。正因如此,老子接着说道,“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因此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治理天下的范式。所谓的这个原则,看似是不争,其实是大道。所有的道理思想都是脱胎于大道,因此只要保守了大道,自然就可以坚守不争的原则。这也是为什么这里强调,抱一。这个一,就是大道。


基于不争的思想,会有很多具体的行为。老子在这里举出四点:“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也就是,不自我表扬;不自以为是;不自吹自擂;不自高自大。但是这四点看起来隐藏了自己的才能,却能够取得正向的结果,那就是,显明自己,是非彰明,功勋卓著,长长久久。至于为何如此,苏辙以照镜子做比喻:“目不自见故能见物,镜不自照故能照物。如使自见自照,则自为之不暇,而何暇及物哉!” 他说,眼睛看不到自己,所以能看见东西;镜子照不见自己,所以能映照物象。如果让眼睛看见自己、镜子照见自己,则它们忙着为自己服务,哪里顾得上别的东西呢?


通过照镜子的例子,我们可以理解,只有当我们不过度关注于自身的时候,才能关注到外面的世界。了解了世界,才能让自己处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做最合适的事情。如果时刻关注着自己,那么自己做的事情很可能只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并不是符合道的。正因如此,圣人才能够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总结前文,老子说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争,所以天下反而没有谁能与之争高低。古人所说的“曲则全”等等这些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苏辙对此有着这样的解读:“世以直为是,以曲为非,将循理而行于世,则有不免于曲者矣。故终篇复言之,曰此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夫所谓全者,非独全身也,内以全身,外以全物,物我兼全,而复于性,则其为直也大矣。” 他说,世人觉得直达目的是对的,委曲绕弯是错的,而依循自然规律在世上做事,难免不直达目的的时候。所以最后老子又讲了一次,古人所说委曲可以保全的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实在是完全真实的。这里所说的“全”,并不只指保全自身,内保全自己,外保全万物,外物和自己都得到保全而得以恢复本性,这是一种伟大的“直”。至于为什么苏辙这里说,全指的是同时保全自己和外物,这是因为在圣人保守大道的时候,自然不与所有从道中生出的事物产生争端,因此自然在保全自己的同时能够保全外物。如果只是说保全自己的话,可能做出来的事情符合自己的利益,却偏离了道了。所以要注意,保守大道是因,保全自己和外物是果。不可因果倒置啊。


最后,我们复习一下整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学习心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