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二十八)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邢昺疏:“子张”至“以异”。这一段讲人应该保持美德。说“子张问崇德辨惑”崇,充的意思。辨,别的意思。说如果一个人要丰润道德,使道德旺盛,就必须祛除分别和疑惑,也就是任何行为都在道德许可的范围。说“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主,亲的意思。徙,迁的意思。夫子说一个人要是能做到忠诚信实的话,那么自然会有关系好的友人,见到仁义的事,即刻改变自己的想法而顺从仁义,这样子可以让他丰润道德,使道德旺盛。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夫子说人的心也喜欢保持恶事。要是有某人顺从自己,自己也会很喜欢这个人,便希望这个人越来越好;要是此人在某天逆了自己,自己便会厌恶他,很希望他立刻死去,一会想他好,一会想他死,用心无常,这就是疑惑。如果你能辩别出这就是疑惑,就应该祛除它。说“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句是《诗·小雅·我行其野篇》里面的诗句。祗,适的意思。夫子说用心无常无法让你看起来比他人感情丰富,只会使人明白你是个多疑的人。孔子利用这句诗来破斥人的用心无常。 何晏注:“郑曰”至“非之”(《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郑曰:“此《诗·小雅》也。祗,适也。言此行诚不可以致富,适足以为异耳。取此《诗》之异义以非之。”)注释说:按照原诗的意思是在讽刺宣王淫昏,诗说一点儿也不念旧姻,而去追求新的婚姻,其中诗句里的诚是成。郑笺说“你不遵循礼照顾自己的家庭,即便那事儿让你得逞了,也不能使你成为富翁,你还是做出这种不是人的事出来,真忒可恶了。”这句是引用《诗》的注解,所以与这里的意思不同。 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邢昺疏:“齐景”至“食诸”。注释说:这一段是明确治理国家的政治。说“齐景公问政於孔子”,齐国君王景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政治。说“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子说政是正的意思,如果君王能守住君王应该遵循的准则,一直到做为儿子的能守住儿子应该遵循的准则,整个国家尊卑有序,上下平衡,之后国家便能走向富强。在当时陈桓是治理齐国的大夫,那个时期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所以孔子用君王要有君王样,臣子要有臣子样,父亲要有父亲样,儿子要有儿子样来回答齐景公。说“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诸,之的意思。景公听到孔子的话极为信服,所以他赞叹说“是啊,真是如夫子所说的,现在齐国君王不像君王,一直到儿子不像儿子,虽然眼前有的是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说景公已经见到国家接近于灭亡的局势,已经没法挽回了。 何晏注:“陈氏果灭齐”(《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言将危也。陈氏果灭齐。”)注释说:按照《史记·田完世家》“陈完去世后,谥号为敬仲,敬仲生稺孟夷,稺孟夷生泯孟庄,湣孟庄生文子须无,文子须无生桓子无宇,桓子无宇生武子启以及僖子乞。僖子乞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他儿子也就是田成子。田成子杀死简公,执掌齐国政治。田成子生襄子盘,襄子盘生庄子白,庄子白生大公和,大公和将齐康公迁到一个海滨小城;大公和后来被立为诸侯。大公和的孙子威王继承王位,四世而秦灭之。这里说陈氏灭齐。”《世家》说“敬仲到齐国之后,把陈氏改为田氏。”而在《左传》里始终称为陈,那么不是敬仲将陈氏改为田氏,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改的。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邢昺疏:“子曰”至“宿诺”。注释说:这一段讲子路有明断以及笃信的美德。说“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片,类似偏的意思。折,类似决断的意思。凡是在断诉讼时必须认真听双方的陈词才能定谁是谁非,只听一方的陈述就能决断案件的,只有子路可以,所以说“其由也与”说“子路无宿诺。”宿,犹豫的意思。子路很相信自己的决断,他怕听多了无法做出决断,所以不犹豫。或许原本这是两段,现在合在一起。 何晏注:“孔曰”至“路可”(《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片犹偏也。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折狱者,唯子路可。”)注释说:说“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按《周礼·秋官·大司寇职》说“以两造禁民讼,以两剂禁民狱。”注解说“所谓的诉讼是生意上财物往来之间的纠纷而相告,狱是指双方告对方有罪。造,至的意思。剂,指现在的契约文书。让诉讼双方一起前来,争讼双方都随身带着契约文书,原告被告在现场,而且各有契约文书,接着便可以断争讼。有一方没来现场或者没有契约文书,那就是不正当的一方。”可以了知诉讼必须有双方的陈词才能定是非。只听一方的陈词,是很难决断的。子路的天性以及他的才能,即便只是听一方的陈词便能决断争讼,所以说“唯子路可”。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邢昺疏:“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注释说:这一段是孔子讲自己至诚。夫子说自己在听双方诉讼陈述,作出决断时,必须诉讼的双方都到场,我的方式和其他人一样,没有任何差别。孔子说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必也,指在双方陈诉的时候,孔子讲在双方告对方有罪时孔子利用道理化解之间的矛盾,使双方互相谅解,使双方以后不再争讼,孔子以为这样的结果最好。 何晏注:“王曰:化之在前”(《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按《周易·讼卦·象》说“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王弼说“听双方诉讼,我像其他人一样,在双方陈诉的时候,利用道理化解之间的矛盾,使双方互相谅解!要让双方不出现争讼必须在源头上化解,要在源头上化解必须有依据。契约条文不明确,是生起诉讼的源头。事由各自分别清楚,不混淆而明确,争讼如何兴起?争讼之所以兴起,完全出在契约上。所以有贤德的人只按照契约来决断而不会去讲人情。”这就是指用道理化解双方,使双方互相谅解。又按《大学》里面的说法“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郑玄注解说“情,指事实。没有事实作依据的人多数会讲一些虚诳荒诞的话,圣人在现场所听到的与其他人在现场所听到的是一样的。作为决断的人,一定要让那些没有事实作依据,并强词夺理的人,不敢讲虚诳荒诞的话,让他们畏惧律法,使他们知道自己理亏,而不敢争讼。”那么这句里面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是夫子的话。而“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是记录的人在解释夫子的无讼之事,因为郑玄的注解和王弼的说法不同,也不知道谁的说法是正确的,所以详细的记载下来。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邢昺疏:“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注释说:这一段是讲为政之道,如果身居高位,不可懈怠政事,应该不知疲倦,对待任命,必须忠诚讲信义。 子曰:“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邢昺疏:“子曰”至“弗畔矣夫”。注释说:这一段的注解与《雍也篇》相同,可能是弟子们各自记录各自的所闻,所以出现重复。或者,原本就有“君子博学於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邢昺疏:“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君子对待他人,能好言赞美对方的长处,不说对方的短处,而且君子本性仁慈不计较得失,所以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嫉妒贤人,看到他人遭受灾祸而高兴,他们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所以说“反是”。 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邢昺疏:“季康子问政”至“不正”。注释说:这一段讲一个从政的人最要紧的是修行自己的行为。说“对曰:政者,正也。”夫子说从政的人在于公平正直。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夫子说康子,你是鲁国上卿,是诸位大臣的上级,如果你能正直地对待每件事,那么你底下的臣民谁敢不正直啊。 季康子患盗,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邢昺疏:“季康子”至“不窃”。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民从上化。说“季康子患盗,问於孔子。”那个时候的鲁国很多盗贼,康子为了此事烦恼,他向孔子请教,希望孔子有什么办法能去除。说“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孔子说,人民的行为是跟你们学的,他们不听从命令,全是你们教的好。苟,诚的意思。诚如您不那么贪婪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人民也不会去窃盗,不但不会去窃盗,假设您用赏钱鼓励他们去窃盗,人民也会因为感到被侮辱而不去窃盗。现在盗贼那么多,正是因为您的贪欲造成的。 何晏注:“孔曰”至“所好”(《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欲,多情欲。言民化於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注释说:说“民化於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在《大学》里说“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注解说:人民是以君王的行为作为准则,君王自己贪钱爱财,却要禁止人民求财求利,无法禁止啊。 季康子问政於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邢昺疏:“季康子”至“必偃”。注释说:这一段说不需要刑杀手段执政,只要在上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人民自然会随顺。说“季康子问政於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就,成的意思。季康子的意思,是制造更多的刑杀来阻止作奸犯科,这样国家必然有秩序。说“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夫子说您是位执政者,不要刑杀。说“子欲善而民善矣”,说您如果为善,那么人民自然会随顺您而为善。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是孔子给季康子举譬喻。偃,仆的意思。位居高位的君子他执政的德行就如风一般,位于下面的人民便会随从君子的德行如草一般,风吹过草地,草都会仆下。就如教化人民走上正道,没有不随从的。孔子希望季康子先端正自己的行为。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邢昺疏:这一段是讨论士夫的行为举止。说“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士,有美德的称呼。子张问士夫的行为举止怎么样才算合格。说“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夫子反问子张,什么是你所以为的合格。孔子希望子张先试着说说看。说“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闻,指有名誉的人,人们都知道他。子张说有德行的士夫,诸侯的臣子以及诸侯,必定听说过他的名字;卿大夫的家臣以及卿大夫,必定听说过他的名字。说作为一名士夫名誉必须很高。子张的意思以为这样的士夫是合格的士夫。说“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子说按你所说,只是个大家都知道他名字的士夫,不是合格的士夫。说“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这句是孔子说合格士夫的行为举止,合格的士夫应该是个正直的人,他喜欢作一些有意义的事,能审察他人所说的话,仔细观测他人的神色,从中知道他人的想法,能时时关照下人的想法。夫子说士夫要谦逊退让。说“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因为谦逊退让,所以他是位合格的士夫。说“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这句是说那些佞人他们假装自己是有仁德的样子,但是他们的行为举止却是小人行径,他们以为自己伪装的很好。说“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夫子说佞人会加入很多的派系,在派系中大家互相吹捧,所以大家都能知道佞人的名声。 何晏注:“马曰: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这句是《周易·谦卦·彖辞》,说尊贵的人因为谦逊而光明盛大,卑下的人因为谦逊而不可逾越。用来引证有谦逊美德的士夫必定是位合格的士夫。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邢昺疏:“樊迟”至“惑与”。注释说:这一段讲修身这件事。樊迟随从孔子到舞雩台(祭天祷雨之处),在坛墠(祭祀的场所)有树木,所以樊迟跟着老师孔子到树下。说“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修,治的意思。慝,恶的意思,樊迟跟着孔子,他问孔子“敢问,如果希望充盛自己的德行,对治恶而行善,祛除因为分别而产生的疑惑,怎么做可以达到?”说“子曰:善哉问!”,樊迟问的问题是修身的主要关键,所以孔子说他问得好。说“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夫子说先去不知辛苦做这些修身的事,然后才考虑自己,就是崇尚仁德。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攻,治的意思,夫子说要改正自己的过失,不要去改正他人的过失,就是在治恶而行善。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夫子说君子如果愤怒便很难有正确的思维。要是有人冒犯了自己,一旦愤怒起来,便不会考虑到尊敬,那种状态下能把自己都忘了,忘了自己是在侮辱自己和自己的父母亲,所以孔子说“以及其亲也,非惑与?”说这就是疑惑。 何晏注:“坛墠”。(《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封土为坛,除地为墠。说舞雩台是所除地中,所以合一起说坛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邢昺疏:“樊迟”至“远矣”。注释说:这一段明确仁、知。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夫子说博爱济众就是仁道。说“问知。子曰:知人。”夫子说能了知他人是贤才而向朝廷举荐,是属于知。说“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还未明白知人是什么意思,所以孔子又为他解释,说举荐正直的人让朝廷利用他的才华,废弃闲置那些邪枉之人,使他们都成为正直的人,所以说“能使枉者直”。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樊迟虽然问孔子举直错枉,但还是无法跟事实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找不到事例来做比喻,所以才再次问子夏。说“子夏曰:富哉言乎?”子夏一听到樊迟复述孔子的话,他一听就明白了,所以赞美说“富盛啊,这句话!”说“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这句是子夏对樊迟说举直错枉的事例。子夏说舜、汤获得天下,便在大众中选择贤才,举用皋陶、伊尹,让那些不仁德的人识趣远离,有仁德的人自然会到来。这是教化邪枉的人正直的方法。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邢昺疏:“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友。夫子说因为忠实而告诉他人行为上的是非,然后开导对方行持善道,要是他人不听从,自己此时该停止告诉他行为上的是非,也不能再开导他行持善道。不要去强行告诉他人行为上的是非,也不要强行开导他人行持善道,这会为自己找来侮辱。因为强行说人家,或许对方会当场翻脸。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邢昺疏:“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注释说:这一段还是讨论友。夫子说君子之间的交往,是通过文章、品德交流而成为朋友,相互切磋琢磨学识才能成为朋友。所以朋友能相互辅佐自身的仁德。 (颜渊第十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