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译练习】《剧终如期而至(思い通りにエンドマーク)》 31

2023-02-27 20:16 作者:Syyyyy  | 我要投稿

斎藤肇 著


31

        一切都在走向尾声。

        宇城一动不动,仿佛已经全盘承认了罪状。从表情上看,他并不打算说些什么。

        学长则是不紧不慢地关注着氛围的走向。

        深呼出一口气。

        既像是调整呼吸为接下来阐述诡计做好准备,又像是在踌躇不前的样子。

        想来也对,对学长而言,这也是无比重要的时刻吧。名侦探的戏份到了收尾阶段,如此场面学长他肯定也是生平头一次遇见。

        我屏息注视着事态的发展,想看看光凭我给出的事实,究竟能否破解那间密室的诡计。

        “一切,都建立在‘Misdirection(错误引导)’之上。”

        学长终于开口。

        “Misdirection(错误引导)。推理迷至少也有一次,会在书中了解到这个词语的含义吧。有时也会被称为‘Red Herring’,红鲱鱼。当然,它是什么含义并不重要。

        简单来说,就是把读者的视线从重要的事物上吸引开,让他们去关注细枝末节的一种技巧。

        在这起案子里,把这种技巧运用得最高明的地方,当然是安排了他这么个‘迷侦探*’来破案。

【迷侦探(メイ探偵):与“名探偵”谐音。金田一耕助有时会用这种说法来自嘲,说自己的介入有时反而让案情节外生枝,或者被凶手利用。】

         

        可不止这么简单,这案子可谓是处处都充满了精妙的错误引导。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吧。一开始的那间密室。

        它巧妙得差点连我也骗了过去。只可惜,这间密室的不自然之处还是逃不过我的眼睛。

        这么说吧。

        “那个房间不是密室”就是最大的误导。既然密道存在,是个人都会认为那个房间看似密室,实则不然。你非常高明地利用这点,把试图解开案件谜题之人的思路诱导至对你有利的方向。

        这位糊涂侦探就总是在这个问题上钻牛角尖,不过倒也情有可原。好不容易才以为破解了密室,结果却反而引出了另一间密室。这对解谜者来说是多么富有吸引力啊,让人不禁想要思考下去。

        但这道谜题最巧妙的一点就在于,你是刻意让解密者产生这种想法的。

        所有人都必然会以为凶手穿过了这条密道,恐怕根本不会抱有丝毫的质疑。

        可是我突然想到。

        假如凶手没有穿过那条密道呢……

        没错。事实上,凶手就是某个无法使用密道的人。也就是你。

        因为这小子自己也提到过很多次,他说假如凶手使用了密道,那嫌疑就可以缩小到角馆俊之、犬泽孝三、角馆美佐绪这三人之中。

        可是无论如何,凶手都只可能是你。否则这起案子就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于是,我意识到了。我发现在最初的密室案中,你做出了极其不自然的举动。

        这小子是个糊涂蛋,所以他在这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上几乎没有起过疑心。何止如此,就算起了疑心,也会被他忘得一干二净,他就是有这种惊为天人的特技。

        ……言归正传吧,最初的案件里有两处不自然的地方。其一是凶器居然掉在了走廊上。而其二,没错,就是你去取来了斧头。

        房门紧闭,怎么也打不开。这种时候普通人的反应会是用斧子把门劈开吗?

        事实上据他所说,那个姓明智的人提出了撞开门的主意。

        刑侦电视剧里也都是这么演的,这是最常见的办法。

        然而此时你却几乎是不由分说地主张要用斧头,对明智先生的话充耳不闻。

        这太奇怪,太不自然了。

        于是我就在想。

        你这位凶手不自然的举动,会不会是密室诡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呢?

        不过只有这么点思考时间,我不太想得通密室的问题。我不明白密室是用什么手法构建出来的。

        好在计划总是要由人去实施,而人难免会失误,总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在这起案子里,你至少漏算了两件事。

        案发前夜下了场雷雨。这是其一。”

        学长突然将目光转向我的脸。

        “还记得吗?你说过最初自己在触碰到密室的门时,感觉那扇门好像是潮湿的。还有其二。你在走到屋外调查窗边是否留有脚印时,发现了一窝蚂蚁。接着,当看到蚂蚁拖动黑色的蝴蝶时,你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你说‘泛白的地面上’。也就是说,那块地面已经开始变干了。我说得没错吧?”

        我在脑海中翻找着。试着回想起乌鸦凤蝶的翅膀与地面相互映衬的画面,以及我首次触碰到那扇门的瞬间所感受到的那血淋淋的预感。

        感觉学长的说法是正确的,于是我深深点了点头。

        “很好。

        那么结合以上两点,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一边是本应该干燥的东西却成了潮湿的,而另一边,本应该潮湿的东西却是干燥的。

        答案只有一个。门上的湿气是从外面带进来的。

        我可不会遗漏掉如此重要的事实。而它只意味着一件事。

        下雨时,这扇门是放在室外的。

        当然,凶手不可能在行凶结束后再把门安上去。毕竟门这东西本身就那不是那样的结构。不过准确地讲,凶手为制造密室而必须安装的东西并不是门。——而是面向走廊一侧的门的面板。

        思考推进到这一步,斧头中的秘密也就豁然通透了吧。

        密室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呢?

        首先,凶手一开始就在这扇门上做了手脚。提前在门内侧面的胶合板上打通了一个容得下手臂伸入的窟窿,然后在窟窿上贴了张海报。

        之后就是行凶。凶手在完成所有行动后,离开房间来到走廊。门此时当然还是未上锁的状态。

        接着,凶手在门的走廊一面上开了个洞。用恐怕是刀子一类不会发出太大声响的工具吧。然后从洞口拿手用力一捅,穿过被海报盖住的窟窿把手臂伸进去,关上门锁,拉上门闩。

        光是这样当然还不够,走廊一侧还留着个大洞,根本不能算是密室吧。于是,你拿来事先准备好的与门板质地相同的胶合板,把它粘在了破洞的位置上。门把那些位置处理起来多半会有些费事,但也不是不可能。

        粘贴工作用的是粘合剂,所以不会发出特别大的动静。这样一来,密室就算是暂时完成了。

        不过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后续的处理才是最为大胆的。此时斧头就派上用场了。

        故意在旁人面前发现凶器,渲染出密室存在的氛围,当破门而入的必要性出现时,你就挥起斧头,劈向房门内外两侧都留有窟窿的位置。这便是消灭证据的手段。

        你算得还挺准嘛,谁能想到你会拿斧子劈向原本就存在的窟窿呢?这和案件整体用的是同一条思路。——都是同样的道理,即‘一度得到解决的事情,理应是不会有人再去调查的’。

        假如有个头脑机灵点的人在场,我想这扇门的秘密难免会暴露吧,但‘密道’这个诱饵的存在,使得瞒天过海成为了可能。”

        我哑口无言。在这个密室诡计中,那些因过于单纯而被我忽略掉的细节,背后原来都有着精心设计好的用途。

        宇城没有任何一句辩解。

        “这诡计可真是高明啊。各种要素错综复杂,掩盖了问题的实质所在。我觉得吧,凡是把实质暴露在明面上的,那都不能算是优秀的诡计。

        就拿不在场证明诡计来举例吧。要我说,所谓的不在场证明诡计,要是让人知道这里有个诡计,那就完蛋了。

        挥舞着时刻表当挡箭牌,扬言自己不是凶手是很简单的事。可一旦明白其中有鬼,那诡计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从这点上看,你的不在场证明诡计堪称是相当优秀了。”

        阵内学长的话再次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

        不在场证明诡计?

        究竟在哪?慢着,如果宇城才是涉及所有案件的凶手,那么的确会出现一个亟待破解的不在场证明诡计。

        最后的案件。角馆俊之身亡一案的不在场证明。

        根据角馆先生死亡时的情况来看,宇城身处这封闭空间的外侧。相反,被害人角馆先生则是位于封闭空间的内侧。而且尸体一旁还留有遗书。

        他岂不是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吗?如果宇城想要犯案,他必须在短短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先下到洞底再爬出去。

        怎么可能。

        可阵内学长明知如此,却依然说出了“不在场证明诡计”这个字眼。

        “有意思。想不到在最后最后的关键时刻,你居然还准备了这样的诡计。我最喜欢,也最想夸赞你的就是这点。

        真是老谋深算啊。

        要是没想过把你当成凶手,恐怕连我也要彻底中计了。不过你的凶手身份已经坐实,因此你的不在场证明里必然有鬼,也一定能够被解开。”

        随后,学长朝我的脸上瞧了一眼。

        “我去洞穴顶上看过了。那里有根圆木,中心留有像是被金属丝刮擦过的伤痕。

        那是诡计中用到的道具。

        另外,我听说吊着尸体的地方有沙土。那是诡计中使用的另一样道具。

        还有绳索,以及用来卷收绳索的绞盘和滑轮。有这些材料,就能破解这个诡计了。

        其实要是市面上能买到便携式的升降梯,也就不必这么大费周章了吧。不过你的诡计也毫不逊色,只可惜不能拿去卖个价钱。

        能洞察到这里边的手法步骤,我都要怀疑自己的脑瓜子还正不正常了,不过在你这位始作俑者面前还是得甘拜下风啊。”

        宇城不发一语,只是逐渐没有了先前的颓丧。

        不知为何。

        诡计被一步步破解、秘密被一点点揭穿,自己凶手身份的败露却让他表露出了欣喜的模样。

        而也不知道为什么,学长分明对这气氛有所觉察,却依旧不以为意。这是坚信自己的推理不会出错所带来的从容。

        “诡计是人为制造出升降机。而且不是一台,是两台。

        你先是怂恿角馆先生逃跑。可行的办法有很多,不过我猜你是告诉他,这样下去会被当成嫌疑犯吧。

        毕竟在你的剧本里,角馆先生被安排在了凶手的位置上,而这需要由名侦探来做裁定。

        趁侦探先生被噩梦缠身的这段时间里,你向角馆先生告知了案件的概况和自己的推理,接着这样对他说道。

        ‘但我是相信你的。我会想办法解决的,请你先暂时躲起来。’

        于是,角馆先生下定决心要逃出去。

        办法只有一种,爬上洞窟里的那条垂直洞穴。不过要爬出去可不简单。你当然很清楚,而这也在你的计划之中。你算准了正常攀爬需要耗费极长的时间,所以计划才能够成功。

        行凶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吧。

        首先,你用滑翔翼飞越山谷。随后,在赶去联系警方和医院之前,你先把车开到了洞窟里那条垂直洞穴的出口处,在那里和角馆先生会合。

        你从洞口把绳索放下去。绳索另一端有个绞盘,等角馆先生抓住绳子,你就转动它把绳子卷收上来。这是第一台升降机。

        如此就比靠一己之力攀爬要省时得多。

        可是你并没有把绳索收到尽头。那之后,你动手杀害了角馆先生。角馆先生此时正抓着绳索,哪怕被你绞住脖子也无力反抗。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拿上吊用的绳索套住被害人的脖子,再松掉他手里的绳子。用剪的也没问题。简易的上吊场面就这么轻松完成了。

        你可以着手准备另一台升降机。

        首先,将尸体往下放。把那根绳索的另一端拴在自己身上。

        接着把绳索套进滑轮。而滑轮则是吊挂在洞口横卧着的那根圆木上。

        这样,升降机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

        你借助绑在自己身上的绳索往下降。

        当然,你的体重比受害者轻,所以你需要在自己身上增加配重。从现场留下的痕迹来看,你用的应该是沙袋吧。

        巧妙地维持好平衡。

        要是光靠这根绳子不放心,你还可以另外放下一条绳索,抓着它一点点往下降。

        我想这用不了多长时间。

        下到洞底后,你放上早先就准备好的遗书。就像是被害人亲手放上去的一样,而且位置也有讲究,你把它摆在了从顶上丢下来的东西绝对到不了的位置上。

        我也考虑过,你大可不必这么做,而是事先把遗书放好。可那东西要是让角馆先生发现,计划可就要泡汤了。比起冒这种风险,你选择了更为大胆的计划。

        完成这些步骤后就卸掉沙子。只要你的身体变轻,绕过滑轮系在另一头的尸体就会往下沉,起到配重块的作用,而相对地,你的身体则会向上升起。简简单单的一台升降机。上升过程肯定也花不了多长时间,应该比用绞盘往上拉还要快上不少吧。

        如此,你就拥有了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着实精彩。

        堪称艺术品。”


        说完,学长短暂地沉默了一会儿。他仿佛在给凶手献上嘉奖。

        “另外还有几件事需要说明,也顺便一起搞定吧。

        起初你险些从桥上摔下去。这算是你演的一出小把戏,是为了避免自己遭到怀疑而做的伪装工作。——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这件事模糊了凶手意图杀害的目标。举例而言,你成功让某位绝对不能死掉的侦探先生产生了‘搞不好自己也会被杀掉’的错觉。给他灌输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为洞窟里的另一场把戏设下重要的铺垫。

        然后是角馆先生与某人发生争执的场面,那个某人应该就是你吧。糊涂蛋先生对这件事没有作任何表示,不过就算他有所关注,估计也会觉得那是角馆先生演的一出独角戏。然而要推理出作案动机,这件事还是不容忽视的。你恐怕没有发现对话被这小子给听到了。

        我觉得吧,你的目的应该是提前向角馆先生施压。

        让侦探先生负伤是你不在场证明诡计里的一环。既然不能杀掉某个人,那就让他差一点死掉,真是个有趣的点子。另外,这里边或许还有加快破案进程的意味。

        至于恐吓信,应该是你事先准备好的吧。毕竟所有事情都是早有预谋的。

        哈,在这事儿上你又漏算了一点。那就是关于墨带的问题。这事到不得已的时候总会有办法解释的,但我猜,你大概没算到墨带上会留下文字剥离后的白色痕迹吧。

        用最朴素的方式来看待这件事,立刻就能明白关键的墨带上为什么没有留下文字。——因为你没有用过它。由此可见,恐吓信是你实现预备好的。换句话说,它压根儿就不是在这栋宅子里被打印出来的。没必要去找那些牵强附会的借口,说唯独在打印恐吓信的时候换了另一卷墨带。

        就这么简单。

        那么这起案子里唯一称得上证据的东西应该还留存在世上。只要去找,肯定是有办法找到的。”

        阵内学长抿嘴一笑。我猜这应该是学长在虚张声势。但哪怕是虚张声势,看样子宇城也已经无力反驳了。

        宇城脸上的那抹喜色已然散去,变得毫无表情。

        “那么最后剩下的是动机。还是由你自己来说吧,如何?我已经猜了个大概,但别人的事我不太想随便多嘴啊。

        倒是明白‘伪装谋杀’是个很关键的要素……”

        我的喉头咕嘟了一声。

        异样的紧张感瞬间束缚住了我的全身。

        “行吧。在如此无懈可击的推理面前,我也只有坦白了。”

        只见宇城的双眸中燃起了熊熊火焰。

        案件终于要迎来终结。这一次,是真正地……。

 


【自译练习】《剧终如期而至(思い通りにエンドマーク)》 3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