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这个磨人的坏东西!(你为啥老是记不住?)

记忆这个磨人的坏东西! ——你为啥老是记不住?
记忆从来都是个大骗子!
怎么说?
一件事情,你以为你记住了,你以为你不会忘,你以为到时候自己一定记得去做,然而……
时间太紧张,你一忙就忘记了。
做题的时候,这个知识点你明明是学过的,但是忘记怎么去演算了。
考试的时候,这个字你明明平时都在写,但当时就是想不起。
……
诸多例子,不胜枚举。
于是,我们就有了万千借口,当某件事情失败的时候,我们可以毫无心理压力地回答——
“哎呀,我不小心忘记了!”
“啊,我记性不好……”
“天,我这个破脑子!”
中枪了吧,膝盖疼不停?
其实,你不是记忆不好,是你记的次数不够多!
我想,作为一个教书匠,鄙人还是有发言权的。
大家都知道“课上十分钟,课下不轻松”,每个老师去上一节45分钟的标准课程,基本都会花一两个小时在备课上,当然,备课的时候会随着你的教龄不断压缩,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是记忆在发挥功效。
就拿老师上课来举例。
当你已经把《兰亭集序》讲了上百遍,哪怕你手里面没有备课稿,你依旧可以轻松地告诉大家“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的“癸丑”乃是干支纪年法,你不用看书,你也知道“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如果你熟悉中学阶段的所有古文,那你即便是没有书本,你也能知道初中语文《桃花源记》里面的“寻向所志”的“向”和高中阶段《兰亭集序》中“向”都是“先前/以前/曾经”的意思。
再如,说到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你一定会联想到杜甫的“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你也一定不会忘记韦庄的“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那么你也一定会想起“浮云”比喻“游子”的源头,是曹丕《杂诗》中的“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第一个例子里的干支纪年法,是单纯的死知识,反复多次,记住就行。
第二个例子里面的“向”的含义,则是在记忆上归类,级别稍微高于死记硬背。
而很明显,第三个例子中“浮云”的含义及由来,则已经变成了一个知识模块,程度远远高于死记硬背及简单归纳。
由上观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记忆这个磨人的坏东西!
记十遍,你会得到初级的“干支纪年法”(死记硬背)。
记三十遍,你会得到中级的“向字含义”(简单归纳)。
记五十遍,你的脑子里面会有一个“浮云的知识模块”(融会贯通)。
所以,你不是记性不好,你是次数不够,你不是脑子不好使,而是你程度没够。
《五人墓碑记》这篇文章熟悉吧,他的作者叫做张溥,张溥那么有名,他是不是很聪明?自然的!那他记忆力好不好呢?我想这不重要!因为不管他记忆好不好,他刻苦是真的!从哪里看出来?
证据在这里——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张溥列传》)
假设张溥记性不好,但是他抄了七次,记性再不好,前人的文章也是记住了!
假设张溥记性很好,但他抄了七次,熟能生巧,这种刻苦努力的品质为人称道!
所以啊,记忆它坏么?本性不坏,就是有点耗时间!
记忆磨人么?其实也没有,关键是你要有耐性!
认识记忆的本性,咱们下一步才可以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