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额外的陶诗的补充内容 | 对戴建业歪曲陶渊明相关史实 评论回复
内容(与上同,仍然有为了便于阅读的额外分段处理,未做任何字符改动):

所以到底史实是什么,真的有证据证明陶渊明在那一时期的那一年的那片地中的那季作物种的好不好呢,
到头来不都是解读和推测吗,
只不过你和戴一个是从这句诗推测,一个是从他的生活方面推测,一个偏娱乐,一个偏严肃,然后就没区别。

你说没解读但总是在解读,《归园田居》时陶渊明有多年种植经验只有一个定论能推出当时陶渊明种的很好?草盛豆苗稀这一现象肯定会出现也只有一个定论能推出当时他写这首诗看到这片田的心里所想?都是靠推测和猜想。

是
但是“哈利波特的性别为男”却只有一个定论,“《哈利波特》是J.K.罗琳写的”也只有一个定论。
但哈利波特的心在还是在右是定论吗,J.K.罗琳写的时候用的笔是多少钱是定论吗?

回复:
像水军口中的,我王千去拿不出来的,能直观地展示东晋义熙元年陶渊明农田情况的直接证据,当然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存在。
关于“推测和解读”我现在重复第三遍:
有不同的看法很好,提出不同的理解也很好,但是如果它不能契合事实的话,就不能说它是成立的;不成立当然不能打死,其实只要你别主动把不能成立的东西硬给取代原本的实际,根本没人去管你
————
关于“说法”重复第二遍:
“我”在视频中讲到的“我”的说法,并不是由我王千去提出的,而是(将近)1600年以来公认的。
————
“戴是从这句诗推测”,没错。但是戴的这个“推测”,
·第一,不符合这首诗的内容;
·第二,不符合陶渊明当时的现实情况;
·第三,也不符合这首诗以外的其他作品和陶渊明的整体生平。
(当然,如果与戴的后续内容割裂开,仅独立地看该说法,是有可能在非常极端——即巧妙地几十处不同领域的文字都恰巧避开了任何痕迹——的情况下符合的。但是戴的整个的“看法”是连它也否决了的)

而你口中的“我(王千去)的推测”(实际是被戴的说法取代了真实情况的原本公认,即并非我王千去的推测),是符合上述的条件的,也正是如此,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的,一直都没有大的争议。
(清朝有人提出过新的理解看法,但人家稍微有一点儿侧面证据,而且不上升的陶渊明这个人本身;戴则完全没有,且上升到陶渊明这个人本身。)
有多年种植经验(且有较高的收成需求),不能推出“种的很好”,但是正常的逻辑会自然推出“起码合格”;然后,“合格”的推测也能够得到内容上、史书上的互相印证,故此,可认为成立。
现在,该到我提问了吧。有多年种植经验(且有较高的收成需求),戴用的是什么逻辑来推出种植水平相当之差劲+“不认真种”的?然后呢,该推测得不到任何证据支持。

补充:
经典案例:
@鸿都仙客 这位网友的所谓“浅析”。
首先,TA因为“时间关系”,TA把分析的陶渊明的时间给定格到了“义熙元年,陶渊明41岁”,前边一律不考虑;于是,TA以【“义熙元年,陶渊明41岁”时第一次接触种地】为论据,对于几处现象从侧面进行了“刚接触种地的小白”的证明。于是,TA得到了最终的结论:【“义熙元年,陶渊明41岁”时,在农艺上只有萌新的水平】。
但是,陶渊明29岁从州祭酒任上辞官后,就已经“躬耕”了。所以TA的【“义熙元年,陶渊明41岁”时第一次接触种地】这个论据,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啊。以此为论据展开的论证,自然也是不成立的啊(当然,原主后续只会“尚且”,地基都没有,用结论印证证据、证据证明结论,经典的左脚踩右脚上天)。
同理,我们换回【“义熙元年,陶渊明41岁”已经有了多年(当然比农村六七十的老农肯定不是一个量级;41岁的人,其实也算不到“老”)的农耕生活】这一原本的事实,作为论据,对于TA从侧面证明的那几个地方,我们同样也可以完成侧面证明——这还是那个问题,TA的“推测”,没有证据啊;而原本公认的(请不要再把这些东西说成是我王千去的了,因为确实不是我的原创)“推测”,则是有的。

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