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版本/从雷内的笔记出发对《野猪公主》进行的再解读
《野猪公主》作为原神开服时期就存在的书籍,凭借自身富有天真童趣的叙事风格,以及其堪称儿童邪典的惊人结局,从面相玩家之初就备受瞩目和关注,也相继被许多考据者研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有趣解读,不过本文不会去一一盘点,而是会给出全新的解读方向。
一、雷内的笔记 4.0版本更新的世界任务“秘诲揭示之书”中,我们可以搜集到散落的书页,将第十一页放入揭示之书中解读,可以得到下面的文本: …将是连通原始与现在的通道……解构与逆转它的效用,并内化……由此完全掌控… …化学的婚礼,元素的密合……环形的废墟,镜中的森林… …安排莉利丝和雅各布去… 【大部分的内容在理解之前就彻底消融了。】
其中,这两行排比句引起了我的注意,“化学的婚礼,元素的密合”是什么?通过在网上查阅,可以得知这两句话参考了17世纪欧洲兴起的一个名叫“玫瑰十字会”的宗教团体的第三本宣言书——《克里斯蒂安·罗森克鲁兹的化学婚礼》,这个组织的名称与任务中的“水仙十字结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个组织的象征是玫瑰花与十字标志,与炼金术和占星术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同时也是魔女会的研究方向之一。 如果你回过头看到《野猪公主》的封面,你就能发现它的封面是和野猪公主这四个字搭不上一点关系的十字玫瑰(根茎部扭曲成了十字形状)。好吧,这一点看上去也许有点牵强,我们主要研究下一行。 “环形的废墟,镜中的森林”,这一行相信只要是博尔赫斯的读者,都能很快想到,这些都是他十分爱用的意象。而《环形废墟》,就是博尔赫斯一篇短篇的标题,而这篇短篇的题记,则是“假如他不再梦到你”
而“水仙的安”系列任务第三幕的标题,仅仅就只是将“他”替换为了“她”,在这里也许就是指代玛丽安或者莉莉丝,不过此次分析的重点并不在于此,我们不多赘述。 《环形废墟》讲述了一个魔法师,从河的上游而来,在一座火神庙的环形废墟中,用了一千零一夜从梦中造出一个幻影,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一个真正的人,除了魔法师和火,没人知道他是一个幻影。火的神祇命他到下游的神庙去,去受人们膜拜。幻影走后,环形废墟时隔数百年再次失火了,火的神庙被烈火笼罩。魔法师想在火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却惊讶而惭愧的发现,火焰轻抚着他而不能伤他分毫,原来他也是一个幻影。 不难看出,《环形废墟》的标题在原神里就暗指着我们在任务中经历的无限循环的回廊,而这个故事的结构,也和任务的氛围十分相称——真实与虚构的边界难以区分,当我们开始叙事时,一个创造与被创造的结构就诞生了,我们会认为自己对创造物有着完全的掌控力,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富含着生命力的被创造物将会创造属于他自己的产物,“表达”的流溢无法被阻挡,在那里,被创造物也能成为上帝。 第二句的镜子,同样也是博尔赫斯常用的意象。《镜子与面具》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在这一短篇中,国王让诗人去寻找绝妙的诗句,并先后赐予他镜子,黄金面具和匕首。当诗人找回最后一篇只有一句的短诗后,他感觉到自己已经触犯了上帝也不会饶恕的罪孽,于是就用匕首自杀了。国王则成为了流浪汉。 在文章后部分,国王描述了他所见过的几个场景:
“我年轻的时候,”国王说,“曾向西方航行。在一个岛上,我看到银的猎犬咬死金的野猪。在另一个岛上,我们闻到魔苹果的香味肚子就饱了。在一个岛上,我见到火焰的城墙。在一个最远的岛上,有一条通天河,河里有鱼,河上有船。这些都是神奇的事物,但不能同你的诗相比,因为你的诗仿佛把它们全包括在内了。”
而这段话正是我思路的由来:
“银的猎犬咬死金的野猪”
;在西方炼金术中,猎犬和狼时常等价——月亮、吞噬、影子,而野猪则代表了太阳,这句话直译过来就是:太阳东升西落。 不那么直译的版本则是:无意识(潜意识)对意识的吞噬。 这从何说起呢?这就需要提到炼金术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三位一体/三之法则。
国王微笑着补充说: “我们都是寓言里的人物,要记住寓言崇尚三之数。”
诗人壮胆说: “巫师的三种本领,三人为众,还有那不容置疑的三位一体。”
万事皆三。
炼金术三位一体的理论认为,圣三位一体与低级的三位一体对应、联系,而低级的三位一体,就如同在三角形的一条边上放上一面镜子,三角形和它在镜子中的影子会组成一个四边形,低级三位一体则是镜中的倒影。
这里的镜子内外,则区分开了潜意识与意识的存在。
你为什么坚持,永不停息的镜子?
你为什么重复,神秘的兄弟,
我的手的最细微的动作?
为什么在暗处突然反射?
博尔赫斯《镜子》
在欧洲中世纪,圣三位一体的反面,也就是低级的三位一体,被教会认为是邪恶的,人们的潜意识被压制,欲望被归类为兽性,圣三位一体作为权威受到崇拜和敬仰,而如果意识屈服于自己的欲望,就是朝向恶魔的堕落,需要进行赎罪。但实际上,人类并不背负这种莫须有的罪状,罪责只能行证,而非心证,无论通过什么手段进行压制,潜意识的“表达”都无法被阻止,终究有一天会爆发出来,越是压制,爆发得就越猛烈。 而《野猪公主》中,野猪公主前去寻找小狼的过程,就可以被看作意识与无意识(潜意识)的相见。小狼受了诅咒,所到之处都成为冰原,没有动物愿意和他做朋友,这就是无意识的处境:隔绝、孤立,隐藏在人类内心深处。 故事就是在这里变得诡异起来,野猪公主献祭了一路陪她同行的狐狸和乌龟,换取了小狼的信任,二人(动物)从此成为了好朋友。 ??? 狐狸和乌龟的牺牲在前文其实已经作了铺垫:
于是公主问遍臣民,究竟怎样才能从小狼的心中除去冰凌,让他变回原来的那个好孩子呢?
问来问去,只有智慧的狐狸和长寿的乌龟知道答案——
「叮叮叮只有真心与火焰才能融化恶毒的冰晶叮叮叮~」狐狸说道。
「友情,需要牺牲。只有牺牲,才能成就友情。抱歉,我不会叫。」可靠的乌龟老爷爷说道。
聪明的野猪公主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她擦干眼泪,向两位智者行了一礼:
「哼哼谢谢你们,我想请你们同我一起去小狼那里,做我们友情的第一批见证人。」
真心、火焰、牺牲,对应着狐狸与乌龟被火煮成肉汤的结局。但故事并不仅于此结束。
我的解读在这里出现了自我分歧,我并不能就此下达百分百的结论,所以留给读者选择吧。
一:忽略狐狸与乌龟,结局是好的,野猪公主与小狼成为了朋友,意识与无意识的和谐达成了,可喜可贺。
二、炼金术中狼吞下野猪才意味着结合的成功,野猪公主选择了献祭狐狸与乌龟这两位于自身安危并无很大紧要的臣下,而非自我牺牲,这象征着意识与无意识的结合失败了。和谐只是一种虚假的表象。
关于第二种结论,我们很容易在现实中找到类似的例子。某个大老板通过一些不光彩的手段赚了大钱,为了抵消心中的不安,他来到寺庙里供佛烧香,保佑自己的前路。在这个例子里,意识通过把握一种危害较小或者以至于没有危害的手段,来压制潜意识里的负罪感和内疚,这类似于《镜子与假面》里结局中国王的赎罪手段——成为乞丐流浪,而与之相对的,是诗人的赎罪——自杀。而《野猪公主》里,野猪公主选择的是献祭狐狸和乌龟,这二者之于野猪公主就如同香钱之于老板,微不足道。
这类人(野猪公主)的共同点是,看不清现实与欲望之间的边界,在他们眼中,现实中取得的成功是自我的成功,而欲望(潜意识)则被隐隐中视为是一种污点,于是意识不断地向潜意识作出赎罪,作为对被压制的潜意识的自我补偿。
这种补偿,就是封堵欲望通路的手段。
《日月前事》,发自人类自我的欲望被歪曲成源自外部的诱惑 根据这种解读,我认为《野猪公主》便是对那个时期提瓦特人状态和天上神明的一种讽刺。至于如今的提瓦特,我相信大家也有着自己的评断。
后记: 这并非是原神文案第一次对博尔赫斯作出致敬,在须弥版本的《千夜故事集》中,镜子、迷宫、面具、做梦的人还有焚毁的城墙等意象就已经出现。
这些都是博尔赫斯钟爱的意象,镜子、面具、迷宫尤甚。而博尔赫斯,和原神文案组的兴趣方向也十分接近:诺斯替教,炼金,尼采。
《镜子与面具》 国王口中其余几个场景的解读 闻到魔苹果的香味就饱了:意识和无意识的交流,质料的交换 火焰的城墙:炼金的过程,火焰使质料发生转化,死亡中诞生生命的种子,无意识孕育意识 通天河:银河与宇宙,人类从仰望星空开始他们的探索与求知的道路,这种欲望是不能被人为压制和阻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