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考「高难度题、争议题」解析(七):逻辑判断篇

2023国考的「逻辑判断」板块的难题都和「反传统」有关。
(一)单个步骤不难,连续推理有一定难度
【2023国考】6天休假期间,单位需要每天安排一人值班。财务、研发、人事、后勤、法务和销售6个部门各推荐了2人,值班人员从这12人中选择,每人至多值班一天。安排要求:
(1)第二天和第四天不安排法务部门的人值班;
(2)若安排后勤部门的人值班,则只能安排在法务部门的人值班的前一天;
(3)若安排研发部门的人值班,则只能安排在后勤部门的人值班的前一天。
如果在第三天、第五天分别安排财务部门的人值班,则第一天、第六天可安排的值班人员可能分别来自:
(A)后勤部门和法务部门
(B)法务部门和销售部门
(C)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
(D)研发部门和人事部门

如果在第三天、第五天分别安排财务部门的人值班,则第一天、第六天可安排的值班人员可能分别来自:
(A)后勤部门和法务部门
(B)法务部门和销售部门
(C)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
(D)研发部门和人事部门
正确率45%,易错项C
本题出自于2023国考「五合一」题型。这道题绝对难度并不高,但对「整合已知条件进行推理」的要求非常高。首先分析大题干:
(1)第二天和第四天不安排法务部门的人值班
即「法不在二、四」,推理得:
「法在一、三、五、六」
(2)若安排后勤部门的人值班,则只能安排在法务部门的人值班的前一天
即(如果有后)「后=法-1」,根据(1)的「法在一、三、五、六」推理得:
「后在二、四、五」
(3)若安排研发部门的人值班,则只能安排在后勤部门的人值班的前一天
即(如果有研)「研=后-1」,根据(2)的「后在二、四、五」推理得:
「研在一、三、四」
综合上述条件得:
再分析小题干,根据「第三天、第五天安排财务值班」加入新条件,得:
可见加入新条件后,原本的值班关系几乎全军覆灭,只留下了「法务在一、六天值班」的可能性,因此只有B「法务部门第一天、销售部门第六天(销售部门没有任何限制)」符合要求,可选。
A「后勤部门第一天、法务部门第六天」中,后勤部门在大题干条件限制下就只能在二、四、五值班(小题干更是完全无法值班),不能在第一天值班,排除。
C「财务部门第一天、销售部门第六天」中,财务部门已经在三、五天值过班了,每个部门只有2人,不能派出第3人值班,排除。
D「研发部门第一天、人事部门第六天」中,根据小题干新加入的条件,由于第三天是财(而不是法)值班,根据「后=法-1」→第二天不是「后」值班,即第一天也不是「研」值班,排除。
综合分析,本题只有B选项符合要求,应选。
本题推理过程不复杂,但理清头绪却有一定难度。
这道题不是单纯的「一二三四五六对应6个人」,而是对应「6个部门,每个部门有2个人」,因此值班的可能性增加了很多。而考生在分析时,也不能单纯依靠「根据6天的值班安排进行排除」这一传统思路,而是要因地制宜,使用「一对一排除法」来逐个推理。
从结果可知,我们首先要根据大题干「第二、四天不安排法务值班」推出法务值班的天数,在根据「后勤在法务前一天」和「研发在后勤前一天」来分析出后勤、研发(如果值班)的可能值班日期,然后再根据小题干「财务第三、五天值班」来直接「团灭」后勤、法务部门的值班可能,最后锁定「法务第一天、销售第六天」为唯一正确答案。
上述推理过程,单个步骤并不复杂,但从大题干(1)开始一步步推理下来,并敏锐意识到小题干「第三、五天财务值班」直接「堵住了后勤、研发值班可能性」的,就属于思路很敏捷的考生了,一般就能做对。而如果不能立即意识到这一点,可能就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还可能做不对。
(二)99%的常见考点不考,考1%
【2023国考】石、方、白、于、叶5人参加单板滑雪、跳台滑雪、越野滑雪和高山滑雪4个项目的比赛,每人参加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均有1~2人参加。已知:(1)如果石和白至少有一人参加高山滑雪,则方参加单板滑雪,而于参加高山滑雪;(2)如果于和方至少有一人参加高山滑雪,则白和叶均参加单板滑雪。
如果叶未参加高山滑雪,则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方参加了越野滑雪
(B)叶未参加单板滑雪
(C)石参加了高山滑雪
(D)白未参加跳台滑雪

如果叶未参加高山滑雪,则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方参加了越野滑雪
(B)叶未参加单板滑雪
(C)石参加了高山滑雪
(D)白未参加跳台滑雪
正确率20%,易错项AC
这是2023国考正确率最低的题目之一,难度远远高于其他「逻辑板块」的题目,值得认真学习研究。
根据「5人参加4个项目,每个项目均有1-2人参加」的大前提可知:
必然有3个项目为1人参加,1个项目为2人参加
根据(1)「如果石和白至少有一人参加高山滑雪,则方参加单板滑雪,而于参加高山滑雪」可知:
在符合(1)的条件下,「石、白」2人其中1人参加了「高」,另一人和「叶」平分了「跳、越」,「方」=「单」,「于」=「高」。
根据(2)「如果于和方至少有一人参加高山滑雪,则白和叶均参加单板滑雪」可知:
在符合(2)的条件下,「于、方」2人其中1人参加了「高」,另一人和「石」平分了「跳、越」,「白、叶」=单。
注意(2)中「于、方」均参加「高」不成立,原因是「白、叶」=单,而5人参加4项目时不可能「2个项目都有2人参加」。
而问题对应的条件(3)为「叶未参加高山滑雪」,即叶≠高。
作图如下:

观察发现(3)「叶≠高」本身就和(1)(2)不冲突,因此本题的重点应当分析(1)(2)中的逻辑是否存在矛盾突破口。
分析(1)(2),可确定「于」是解析关键,原因是只有「于」同时在(1)(2)中的「高」项目中出现。
恰好在(3)「叶≠高」的前提下,参加「高」的必然在「石、白、于、方」4人中产生,「于」又是(1)(2)都提到的焦点人物,因此可假设「于=高(于参加了高台滑雪项目)」,发现(1)的推论不成立,(2)的推论成立:
由于一个项目不可能有3人参加,而(2)中「于or方=高」已成立(于=高),因此「白、叶=单」,如果(1)再成立则「方、白、叶」=单,违背该规则,因此不成立。
可知当「于=高」且符合(2)不符合(1)时,项目参加情况为第一种可能:
「白、叶=单」
「石、方=跳、越」
「于=高」
如果「于≠高」且均不符合(1)(2)种「于可能=高」的情况,根据(2)「于or方=高」可知:
方=高
即方≠单,「5人参加4项目」的情况不符合(1)而符合(2),即项目参加情况为第二种可能:
「白、叶=单」
「石、于=跳、越」
「方=高」
因此A「方参加了越野滑雪」不符合「第二种可能」,B「叶未参加单板滑雪」两种可能均不符合。C「石参加了高山滑雪」两种可能均不符合,D「白未参加跳台滑雪」均符合两种可能,正确,应选。
本题难度极高,原因在于其考查点和常见的不太一样。
一般来说,这种「有大前提,最后在问题中补充小前提」的题目,落脚点99%都在「小前提」上(即「大前提给出大致范围,小前提锁定正确答案」),但本题恰好就是这1%。
根据解题思路可以看出,「叶≠高」确实有用,但更重要的是理解「于」在(1)(2)中都和「高」有关的「焦点位」,理解这个「焦点位」之后,接下来的思路就顺其自然,迎刃而解了。
从2023国考真题一路分析下来,可以看出出题者没有刻意提高题目的绝对难度,但更喜欢测试考生是否有「思维惯性」。「常识判断」中关于「正确的有几项」那道题是这样,「逻辑判断」中故意考察大题干而非题目附加条件的矛盾也是如此。因此,想要在2023年公考中成功上岸的考生,心理上要对题目中的所谓「思维惯性」有所认识。
另外,2023国考「逻辑判断」板块只有这两道难题,不仅都在「逻辑判断-真假能否」的分板块里,而且都是不太传统的「非一一对应」类题目,这说明了两个趋势:
1.「逻辑判断-加强削弱」和「逻辑判断-条件推理」2023国考这两个板块一道难题都没有
由于2022国考此类难题还有不少,因此出题者很可能主动下调了两个板块的题目难度。由于2023大家发挥都很好,因此很可能在2024省考、国考中,此类题目的难题数量会增多,而且很可能会有新题型,建议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尤其是结合2022国考的难题反复分析,理解出题者的思路。
2.「逻辑判断-真假能否」的难题都是「非传统」的
正如西瓜分析的那样,以前经常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般是「7天7人值班」和「6排货架放6种商品」等题干。
而今年的两道难题,都打破了这种限制,一个是「6天有6个部门的12个人值班」,解析关键不是「逐个代入排除不可能因素」而是「根据强限制要求,直接锁定必选对应关系」;另一个是「5个人参加4个项目」,但并没有像99%的题目那样把重点放在「问题对应的限制条件」上,而是主要考查「题干2个假设的矛盾之处」。
今年「反传统题」的效果这么好,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公考中,出题者会进一步开发该领域,增加相关题目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