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推荐一本书:倒带人生

2020-06-02 23:23 作者:喻湘霓哦  | 我要投稿

ps:本篇文章只是简单的介绍,书的魅力最好是自己去领略,因为跟光看我介绍实在是差太多了,我还做了便于介绍的PPT,文件就在底下评论区中,大家可以下载来看看,那么让我们开始吧

《倒带人生》

该书荣获英国日报《卫报》“第一书奖”

2006年英文亚马逊编辑十大首选传记类好书

近年来,英国很多中学已经将该书列入语文大纲

“一部充满苦涩的滑稽作品”——《卫报》

(这里补充一下《卫报》是英国全国性的报纸之一)

2005年,在浪漫的剑桥,作家亚历山大·马斯特斯却为一个“最不浪漫”的社会底层人士撰写了一本非同寻常的传记——《倒带人生》

下面我们来简单看看书中的两位主角

斯图尔特·肖特:疯子 盗贼 街头流浪汉

他是监狱的常客,持刀的歹徒,他口齿不清,却满嘴F**K,有戒不掉的烟瘾、酒瘾、毒瘾,他疯起来会打人也会自残,他是一名父亲,却常常与流浪汉为伍,也是公益收容所的一员

亚历山大·马斯特斯:绅士 书香门第 中产阶级

1967年出生,英国传记作家,现居英国剑桥,曾在一家流浪汉收容所工作过,《倒带人生》是他的处女作(不是我省事介绍得少哈,是这位作家确实不太出名,作品也不多)

《倒带人生》2007年被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成电影,由汤姆·哈迪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剧中角色,电影也不错,可惜这里不聊电影2333,下面是电影的一些片段,大家康康吧

书本内容

亚历山大在一家公益收容所“冬日之暖”工作,他不是想什么投身于社会公益的人,只是这工作有还过得去的薪水,还能利用闲暇时间写自己的作品。一天,收容所的两位所长遭到警方的逮捕,并强行查封了收容所,理由是所内出现了毒品交易,(其实在国外连监狱都杜绝不了毒品交易的现象),许多流浪汉无“家”可归,亚历山大也失去了工作,于是他们就组织了一系列计划,向政府抗议示威,想要重开收容所...

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故事,流浪汉和所员们组织游行示威,向政府声讨,在此过程中所员的亚历山大和流浪汉斯图尔特相识,两人常常为游行示威出谋划策并组织其他人,在一天天的接触中亚历山大对斯图尔特很感兴趣,于是他就想要为斯图尔特写本传记

“亚历山大,你是作家,你来整理好了,我只管活我的”

……..

斯图尔特不喜欢我的手稿。他要的是畅销书,是汤姆·克兰西写的那种。“你要反过来写。把它写得像个谋杀案之谜。是什么将我这个少年谋杀了?明白不?你要倒过来写。”所以,我不得不重新创作关于斯图尔特·肖特的故事,用倒叙的方式写这个盗贼,这个挟持人质的歹徒,这个精神病患者,这个反社会的街头流浪汉,写我如何像侦探一样去调查二十一世纪初英国杂乱无章的最底层人士怎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这个人的一生十分重要

就这样两人一步步的与政府和警方周旋,一边又慢慢以“倒叙”的方式慢慢记录下斯图尔特的这一生,作者通过记录斯图尔特的一生,向人们展示了英国流浪汉的真实生活,这不禁让读者思考社会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流浪汉们不只是要生存,他们也会去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感情

倒带/目录

月桂树街2号:二十九岁

精神变态者!二十九岁

驾车撞商店抢劫及其他苦活儿:二十四岁

愤怒年代:二十五至二十九岁

难以启齿的罪行:二十岁

懦弱:二十至二十四岁

滑稽的日子:十五至二十一岁

大胆少年:十至十五岁

发现暴力:十至十二岁

性:十二至十五岁

被遗忘的年月:零至十岁


以上的每一个年龄段,斯图尔特都经历丰富,我挑其中三个阶段来简单讲讲吧

难以启齿的罪行:二十岁

斯图尔特一生中难以启齿的罪行,那个他希望全世界都忘却的罪行(不过,当他提及这个题目时,你却很难让他打住)发生在他抢邮局的四年前:它与小安子有关

那天斯图尔特喝醉了,怀疑自己女朋友索菲出轨,暴躁的他回到家拿刀威胁着索菲,并纵火烧家,警察赶到后他放走了索菲,回头抱起了小安子(他的儿子)逃到了二楼,企图同归于尽,最后被警方制服,丢进了精神病院

发现暴力:十至十二岁

在他战胜格兰姆斯兄弟之后的六个月里,他上演了一系列铁头撞人大戏。“坦率地说,去年我做了一次X光检查,医生们说我脑骨上有一条细细的裂纹,还说那条裂纹是我十岁或十二岁时留下”

他转到了另一家学校,这个学校是专收残障儿童的,因为那时候他的肌肉萎缩症已经初露端倪,弱小的他不免受到同学的欺负,他从来没有反抗过,直到有一天他的继父叫他‘揍回去’,他鼓起勇气用头撞了回去,他初尝到了暴力的滋味,即使他的头骨撞裂了

性:十二至十五岁

仅在过去的两年中,我的朋友斯图尔特就有三次这样的自残经历:他先是静静地独自坐在自己的公寓里,但突然间,就被这种痛苦的回忆所击倒,顺手拿起离他最近的任何工具,开始宰割自己

那时候他还没学会反抗,每次遭到同学的暴力欺负他会去找哥哥加维倾诉,可加维在安慰完他后都会对他实施性侵,有时候还会叫上别人一起,有一天斯图尔特知道有福利院的存在,他拿起水果刀用自杀来威胁他的母亲送他去福利院,母亲虽然不知道原因但还是送他去了福利院生活,可后来那所福利院的校长被曝出性虐待,不幸的斯图尔特就是那些受害儿童之一

因为是传记书,看起来不免有些枯燥,毕竟这类书一般没有用太多的表现手法和情绪的渲染,加上本书记录的不是传奇伟人或红颜美女,写的是一个流浪汉的生活琐事,随便一翻都是斯图尔特在讲述自己以前的过往,就感觉这本书完全就是在写两个人在聊天而已,有的只是平实的记录,平实到一段话讲述了超出你三观的东西,你第一眼看过去都不会觉得有什么,过几秒才反应过来!作者多问当事人的以前的细节,做到描述详细些,做到客观真实,把看法和思考完完全全交给读者

平实,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举例,就拿结尾来说吧,书的最后,一切都落入尾声,斯图尔特的倒带人生被差不多记录完,他也准备参加妹妹的婚礼(妹妹也遭受过加维的性侵害),法院也判了收容所的二位管理者无罪释放…可这时斯图尔特却死了

当十一点十五分伦敦至金斯林恩的火车撞到斯图尔特时,他的身体被撞飞到了50英尺之外的地方。此处离他家的小镇沃特比奇不远。他的尸体被抛到高地的铁路线之外,摔了铁路沿线道旁的树丛废弃的包邮中。而后,火车头的两节车厢终于停在了一百码以外的地方。此时正是夏季的午夜

关于斯图尔特的死,作者就是用上面这样的口吻去讲述的,不带过多的情感,除了第一次听到新闻上的死讯时感到惊讶,他也分析了斯图尔特自杀和意外身亡的可能,但他没有明显的表达自己对斯图尔特死亡的看法,没说自己更相信哪种可能,就像一则新闻报道一样,没人知道原因,斯图尔特就这么死了

《倒带人生》还有一个特别的点是,一般记录一个社会最底层人的一生,是用来反映社会的各种制度和问题的,最终往往都是侧面谴责某某体制和某某类人(别问,问就是老鲁迅了)大家生而为人,为什么有人成了流浪汉,有人却成了作家

但书本越到后边,那些体制和社会问题好像已经不是什么重要的关注点了,因为虽然斯图尔特的人生非常非常非常悲惨和混乱,但这个社会也给予了他很多的包容和帮助,他每周都可以领一笔救济金,政府免费给他廉价公寓住,包括那些收容所都给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因为有精神病,他每次发疯犯罪法官都会给他从宽处理,昂贵的医药费也是政府报销,还有亚历山大和亲人们的关爱,特别是母亲,她从来没有放弃过亚历山大,斯图尔特的选择有很多,身边的人大多都会理解他原谅他,他自己有说过,世界上有那么多比他遭遇更惨的人都好好活了下来,自己为什么每次都搞砸呢?他不是没想过结束自己,但他又觉得这是浪费生命,非常恶心。有一次亚历山大问,如果你改变一件事,你会选择改变什么?

答案一样。不知道。改变一件事儿?一件事儿是多少?改变我哥哥吗?那就能改变我的火爆脾气吗?改变肌肉萎缩症吗?那也改变不了那帮恋童癖们,也改变不了这个制度,是吧?是整个一团糟嘛。不是开玩笑,如果能改变一件事儿,所有的你都的改变。还是只改变我一个人吧?



我买了原作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吴文忠翻译(网上有人评价这版翻译二流,我看几遍后也那么觉得2333)刚拿到书让我惊喜的是封面和侧边图案的设计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书本的最后,附上的这几张照片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倒带人生》比揭露社会问题和批判社会体制更重要的是,为了纪念一个人,也是纪念一段真挚友谊

斯图尔特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怎么死,为什么死都不重要,其实也不会有人在意这件事,就像书本的最后,之前与斯图尔特是好友的流浪汉们参加完他的葬礼后,夜里就在墓旁吃东西,把酒言欢,然后留下一片狼藉离去,不得不说患有肌肉萎缩症和精神分裂的他,是家庭的累赘和社会的隐患,对于他的死应该没有什么人会太难过,虽然说人只要活着就会有未来有希望,但对于他这种人,意外而死也算是一种好的结局吧........话又说回来,人死了总得留下点什么东西吧,所以我又很庆幸有这本《倒带人生》让斯图尔特不像一粒石子,投入大海,没了就是没了...

不知怎么的,我也像书中的亚历山大一样,常常想念起斯图尔特来,仿佛我也有这个朋友,他也还活着...

写这本书,去纪念一个朋友

读这本书,去了解一个“朋友”



END……

谢谢观看


推荐一本书:倒带人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