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贫穷,孤独的原因|稀缺

个人推荐指数三星半,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 埃尔德·沙菲尔 ,一本关于行为心理学的书籍。
稀缺的定义:拥有远少于需求的。不仅仅是经济学上供给远小于需求,在稀缺的状态下,我们的大脑会被稀缺所占据,有意或者无意关注稀缺,甚至恶化到过度关注,影响我们的智力与行为。
日常人们最缺的三样东西,时间,金钱,情感上的亲密关系。缺少时间的人我们称为忙碌者,缺钱的称为穷人,情感上缺少亲密关系的称为孤独者。这三者听上去好像都是负面词,但稀缺也有他的正面效应,比如缺钱的人与普通人比起来更是一名理性的消费者,忙碌者更加珍惜时间。这被称为稀缺的管窥效应,即在稀缺的状态下带来专注与高效。
管窥效应的负面影响是我们会忽视管外的东西,也就是框架外的思考,从长远来看损失更大。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人不能太忙也不能太闲,太忙会使自己被杂物杂事所充满,没有时间去思考陪伴家人,人生未来的计划与走向。太闲的人则会很颓废,总是无所事事,找不到生活的成就感与信心。gap year间歇年,许多连续工作五六年或者读书的人,需要一段时间停下来去体验人生其他不同的风景,思考不一样的问题。在高强度的创作工作最常见,比如导演韩寒,从后会无期 到乘风破浪再到飞驰人生,他一般会用两年拍一部电影,拍完之后会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歇一歇,缓解劳累,再投入到下一段的创作中。
走一走停一停才是最好的状态,也就是你的生活中要有余闲,在计划事物的时候需要有备用计划、缓冲措施、保险措施。在我看来这余闲思考的是怎样降低你人生的风险,我们抉择不用冒太大的风险获得巨额的优势,可以稳打稳扎,规避损失,把每一步走好,只要过的不是比过去更差,就是进步,在复利作用下,会得到满意的结果。
这本书解决贫穷的方法显得十分幼稚,作者看来给农民分期发放工资,这样他们就不用去借贷了,而且还能养成储蓄得习惯。其实应该探究这些农民工资得成本,如果他所获得得工资小于他的负效应,也就是工作所获得工资小于生活必须成本,无论采用分几期或者deadline都是不管用的。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的工资管理,有许多都是只发按月发放日常的伙食生活费,最后的所有工资年底一起发,一是缓解包工头的资金压力,二是比起按月足额发工资,农民工能够更加节省,年底带回家的钱更多。但从贴现率上来说,今天的钱比明天的钱更值钱。我觉得比较实际的方法还是开源节流,尽量少用有息借贷,除非在重大的事物上必要时使用低杠杆。
稀缺的反面是富足,谈到富足我们总是站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比如多少年的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科技乐观派们认为人们与过去以往比起来,现在能的物质和商品总量是最丰富的。海水淡化技术,页岩气,植物肉替代方案,核能太阳能,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循环回收利用技术等,会把人来带向光明。随之而来的价格歧视能够让穷人享受现代化,缓解稀缺的境况。
面对稀缺我能采取的措施是,一保持尽量的乐观,二当你朝一个目标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被稀缺资源的框架所左右,尽力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慢慢去寻找资源,去解决问题。三是日常生活中优先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