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命改命造命,命运操之在我,到天人合一
从立命改命造命,命运操之在我,到天人合一。
钱穆先生一代儒宗大家,晚年盲后,有一次突然一个灵感,对学生说,我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最高精髓是天人合一!但那一瞬间后忘记了为什么是天人合一。
我6年前看见这个公案也是一头雾水。
今年我领悟了为什么是天人合一。
人世间真正有价值的学问都有一个共通的核心,有一个天道的灵枢真机,即天运之机!凡有此真机者皆为“实学”!先说结论,至高点就是“天人合一”。
次第
这个次第是立命改命。
命运是生命的反作用,知命(知即立)改命造命
进一步领悟天道,个人行天道,进一步替天行道(论语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时还是有着有相)
进一步天人合一(这时无着无相了,即是金刚经所说不着相,“无相布施”帮助了别人,自己心里没有我帮助了人的念头,也不是为了帮助而帮助,但该做的事情一件不落,这是无漏,也是道德经的无为而无不为,没有一个我做了什么的观念,但什么都做了行天念而无有私念。即此用离此用,拥抱一切放下一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了。没有“仁”不仁的观念了一切一视同仁,不着相了)
详细展开
而出发点在于人的对自身生命的-立-改-造。命运是生命的反作用。进一步达到对自身命运的操作在我。(这不是玄学,确有其事)
命运本身有先天定数,什么是定数,就是阶段性的一个结果。这个果由,因缘果三个部分组成。有因不一定有果,必须有缘。
这缘就是下手转命的途径。认识到命数一部分改不了,一部分可以转。这是立命
前面的因已经改不了了。通过改正自己这一生当下的错误,进而如孔子所说“不二过”,也是六祖惠能所说“真忏悔”。怎么改?先改观后改变。从心念改起!佛经讲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善奉行诸恶莫作。就是刘备给孩子的遗书里面说的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这是刘备真的感悟不是口头说说而已。改观后改变,心念改变了进一步改变行为。这是改过。
进一步造命,命有定数,但前面大道新途是命由我造,操之在我!心念念念是善,行处处处是善。有智慧的做好事。不能如皇帝阴符经下篇说的那样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即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也就是马云说的花钱比赚钱难的多。做善事不是那么容易,动机是好的但结果要想一样是好的需要大智慧!做善事是儒释道修身的资粮位,修道是需要本钱的,这个本钱就是福德资粮功德资粮智慧资粮。佛法的所谓“两足尊”,两个具足就是福德和智慧具足。有了本钱才可以进一步修身改命造命。世界上很多人的命运得不到实质的改变就是因为没本钱。
下一步是领悟天道,以个人行天道
儒家讲上天有好生之德,德就是行为,是道的外在行为表现。吕氏春秋第二篇讲道家讲“贵生”,生命本身的意义大于一切。佛家讲“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佛家在修观里要四大皆空,但同样肯定赞叹物理世界四大聚合人身的不可思议,赞叹了不起。不可思议不是不能思议。比如看见有人领养小孩专门领养残疾儿童,这在外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明白了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个天道进一步就是个人行天之道,这里和上面造命的次第就不同了!这里因为若有所悟,行善时有善念善行善德善果。就是说做事进一步圆满,不想当下的马云那样“花钱难了”,这时候有了智慧不会恩生于害了,做善事起因是善,结果也是善德。
进一步替天行道。
这不是梁山好汉那个蛮暴的杀富济贫,而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心之所欲已经不是个人的私欲了,而是天意使然。这时候善行有个特点,做善事不会因为做善事而破坏平衡打破原有生态。但还是有心之“欲”。知道自己在做善事,也知道别人受了我的帮助,有人相,我相,受者相。做善事就是做这一刻的上帝,上帝这个词是中文原生词汇,被明朝牧师拿来用作传教。
道德经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进一步天人合一
这一步就是金刚经里面的,无相布施。是中华文化里面行道的至高点。道德经讲无为而无不为。内心是不着波澜的“无为”,没有一个我做了什么的意识。而无不为,什么都在做,无一件漏失。拥抱一切又放下一切,(放下不是放开放掉)。这时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了。没有“仁”不“仁”的着相了!无相了。也是儒家从另一个角度叙述的“一视同仁“
中华文化是个实证文化,不因外界的信与不信而立真假。是客观。这就和岐黄之术一样,不因信与不信而立有无。不能因为厨师的手艺不好一概而论说中餐不好吃。不能因为看不见电磁波而否认电磁波的存在。
中华文化讲究修身,把身修好了这时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身修好了再看书就通透了,我6年前不懂是修身不够,天地人没有接通,自然就一头雾水。真正把这套“实学”做到了,身体没有不好的,内脏坚固,五官有华,不会因为臟腑不坚而失明。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上通透了,不去行愿终究有所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