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指答案】2017年国考副省级
01题
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S市为建设美丽水系、打造优美环境实施了哪些主要措施?(10分)
要求:(1)分条归纳概括;(2)表述准确、完整;(3)不超过150字。
【指点】
这题简单的有点过分,就不再详细分析。两个地方可能有争议:一是灯和旅游相关内容是否合并。我合并主要是考虑到这两部分内容都比较零散,且都具有美观和便民功能。二是执法和安全措施是否合并。我合并的主要依据是其目的都是为了安全管理。
【中指答案】
1、提升绿地管护水平:丰富绿化色彩;实施喷灌浇水,进行精细化管护。2、提质便民工程:维修、增设路灯,选用艺术灯具提亮景区;增加公交路线,完善增设绿道,规划垂钓区、公厕、停车场。3、加强安全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成立巡查大队;加装防护栏、绿化栏,增设标语警示牌,安装监控,配备保安。
02题
假如你是随团秘书,请根据“给定资料2”,把代表团团长的考察笔记,归纳整理为一份《国外城市水系建设考察报告》提纲。(15分)
要求:(1)提炼准确,归纳合理;(2)层次分明,分条表述;(3)不超过350字。
【指点】
这题提纲本来是想加一些头、尾来展示完整的,但是字数要求较少,且国外经验很多,就免了头尾的俗礼(从分值和字数上看,形式上的分数基本没有,主要是关键词的分)。
材料开头说了:“较为先进的河流水系规划理念及成熟的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且后文都是围绕此两点在说,因此主要分为这两个层次来归纳。
规划理念部分,有同学把“早在1903年,美国著名设计师葛里芬在澳大利亚新首都堪培拉设计方案中,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融合一体的城市规划方案”这一段归纳为一个独立的点来写,是不对的。这段里没有提炼出“理念”,且其体现的内容应隶属为下面一段的理念。
管理经验部分,有些同学分点过多(这里强调,绝大多数客观题分点超过6点都是不合理的),建议可以考虑把直接对水本身的具体管理合并到一起,其他内容再分类。
【中指答案】
国外城市水系建设考察报告
水系规划理念:1、回归自然的修复理念。恢复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建设生态水系景观。2、人水共存的规划理念。结合城市规划特点,恢复水系自然循环,把水系纳入城市景观。3、健康工作的平衡理念。强调保护、恢复的重要性和开发水资源的合理性,寻求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平衡。
管理经验:1、完备法律体系。立法明确各级管理机关责任权利义务,严管重治违法事件,加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2、完善管理体制。水管部门统一管理,各主体分工合作;系统考虑分析信息,以此动态改进调整管理方法;健全各类监测,将水质信息及时发布供各界参考。3、加强资金保障。河道管理费除各类税费、排污费、罚款外,其余全部由政府拨款。4、加强各方协同。国家、地区间加强信息交流,定期会晤协调;投资方参与计划实施,各类协会参与决策讨论,民众参与污染监督。
03题
“给定资料3”中划线句子写道“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这句话内涵丰富。请你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
【指点】
拿到这种完全读不懂的题目,可以先材料梳理,把每部分核心意思展示出来,很有可能让材料变清晰,每段内容:
1、柔是儒家的要义,体现了弱德之美,彰显了中国文化性格。
2、儒字含需,体现一种等待的姿态。
3、中国人的品性有耐心,能等待和忍耐,加强到:中国人的柔顺性,不受外界危机影响,克服动乱。因此,儒者的柔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柔。
4、柔是水的最突出特性。一是上善若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二是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三是水不定形,因此能变成一切可能形状,这是道的品格。水以隐喻和象征透露中国文化传统性格: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向,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
5、传统文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的柔有深刻关系,影响中国人与自然、他人打交道方式。
6、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
分析:5、6段内容非常紧密,第6段就是中国人与自然打交道,可以合并成一个特性。2、5段都谈等待姿态,可合并。2段的谈儒→需→等待姿态,缺少“柔”,第5段把柔拿出来,以回应题目。这样以来“柔”的含义就有了材料1,3和2、5、6三层意思。
恰巧材料4中水的特性也有三层意思,仔细分析两者有较为强烈的对应关系,可以一一对应的去解释。
【中指答案】
水的意象指的是水的隐喻和象征,儒之柔指的是以柔为要义的中国文化性格,这句话指出了水以隐喻和象征透露中国文化传统性格。具体而言:1、水体现的上善若水,“弱者道之用”;与儒体现的弱德之美相统一;2、水有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的意象;与儒体现的传统文化性格中不具有征服自然的进攻性和侵略性的等待姿态是相统一的。3、水体现道德品格:不定形,因此能变成一切可能形状;与中国文化品格中“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柔顺性是相统一的。可以看出,水的意象不仅体现儒之柔,还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向,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
04题
“给定资料4”介绍了G市某些区县在实施“水生态+扶贫”模式过程中取得的成效等内容。假如你是G市人大代表,准备提交一份“关于在全市推广‘水生态+扶贫’模式的建议”。请根据“给定资料4”,拟定提出推广“水生态+扶贫”模式的理由和可推广的相关措施。(20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具体;(2)理由充分,措施明确;(3)层次分明,有逻辑性;(4)不超过500字。
【指点】
“推广理由”主要考虑这个经验有没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前提条件,这个经验能够带来哪些好的结果。原因导向、结果导向都可以推。同时问题已经写了“水生态+扶贫”,很直接的告诉我们,推广的理由是能维护生态,而且能够扶贫。从材料内容来看,也没有重点和深入的挖掘原因,只在材料1、2段的背景段里谈了意义,这个意义恰巧是生态和扶贫。
“可推广的相关措施”这一问对应材料的行文脉络没有散掉。材料大块内容基本按照旅游业发展、农业发展、资金引入、人才(高端和普通)引入、造福当地百姓的内容来行文。
【中指答案】
推广理由:1、有利于保持水土生态:g市山地丘陵、溪水河流密布,水土流失面积曾达28.37%。该模式能够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实现从穷山恶水到青山绿水的转变。2、有利于推动脱贫工作:该模式能够促进现代农业、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面貌。
可推广措施:1、水生态治理与生态旅游发展结合:采取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统一规划设计的方式,依托水生态,开发漂流、农家乐等亲水娱乐项目,注重本地文化资源、水土资源的保护性开发。2、水生态治理与现代农业发展结合: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壑治理相结合,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3、多渠道引入资金: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提供配套资金,以吸引民间资一并投入园区建设。4、增量提质人力资源:宣传发动外出投资企业家、外出务工人员、本地闲散劳动力投入水保治理与开发,引导学习水保知识,形成统一认识。5、带动农民增收:鼓励企业家雇佣当地农民参与治理开发,鼓励农民向水保大户租赁土地,以提高农民收入。
05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指点】
梳理:材料1、2,城市水系建设。
材料3,水背后的文化和品性
材料4,水生态+扶贫:水对生态和经济的作用。
材料5,万物皆变,复杂源于简单,包容性、孕万物、仁爱
分析:这种立意比较虚的题目,如果就虚论虚,题目本身立意高,具体议论时谈的更高的话,一般考生是不具备这样的理论和语言功底,容易出现不知所云、无话可说的情况。因此这种比较虚的主题最舒服的写作方式还是落到实处,落到有材料支撑的内容上来写。
这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思考方式是:水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意向(润万物、柔美、多变灵动等)→这种意向指向什么人类精神(无私博爱/关心自然、文化柔性、发展原则)。探讨到这个层面文章已经能够展开去写了。但是还有个问题是这种精神要作用到什么地方,建议不要随意去落脚,可以按照材料的内容,让人类学习到的精神去作用城市、社会的发展,这样写有很多的材料信息作为支撑,更容易发挥。
【学员范文】
以水为师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样令人身心向往的景色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当中,不仅创造了宜居的城市环境,还留住了城市的自然人文底蕴,更推动了城市的全面发展。这让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水系建设不仅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生态、形象和功能提升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掘城市的水环境之美,利用好这份美,已然成为人居环境发展的大趋势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真正做到、做好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以水为师,回归其本质,体悟它的脾气,学习它的品性,将其落实到水系建设当中,推动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以水为师,坚定造福人民的城市建设初心。水,遍予而无私,惠及一切生物。清泉过处,万物可生,不求回报,只是给予,似乎滋养他们便是它存在的使命。这样只为他人着想的博爱无私,提醒着我们当始终怀有一颗以民为本的心。“人民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期待,我们需要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观,把水系建设、城市规划与民众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市民反映的重点、热点问题,解决他们的物质需要,又关注到市民忽视、遗漏的隐患问题,维护好社会秩序,还要想方设法提升城市的美感,让人们的心灵也能在城市安家。
以水为师,涵养人水共存的和谐发展理念。水,乃天下至柔,却可驰骋天下之至坚;有着不定形的特性,却成就了能变成一切形状的可能,无所不利,亦随遇而安。在水的柔顺从容里,我们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感受到中国的弹性。它教会我们在与自然打交道时需应时顺势,张弛有度,不走极端。都江堰的巧夺天工,坎儿井的因势利导,无不是在“柔”文化的熏陶下塑造出的技术成就。在人与自然寻求和谐共存的当下,我们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回归到这样的传统文化,改变强硬的对抗、支配姿态,把水系纳入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科学规划,使它既能满足功能性的需求,又能成为展现城市美学的载体。
以水为师,推动凤凰涅槃的经济转型进程。水,形态多变,然而本质唯一。宇宙万物也是如此,看似千变万化,却也万变不离其宗,逃不脱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提示着我们生态治理的契机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良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城市发展中,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本质,在规划上,把水系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资源优势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在执行上,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要运用好群众的力量,吸引民间资本和广大群众的参与,让政府从“划桨人”变为“掌舵人”,让市民和政府的关系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把城市发展的力量最大化,顺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古时,君子逢水必观,只因水有九德,教会他们修身处世;而今,我们也需要谦卑地向水学习,从而摸透它的秉性,实现人水之间的和谐相处。只有以水为师,用它最熟悉的方式对待、呵护它,并妥善地加以引导,才能让它更好地造福人类,成为推动城市建设全面发展的助力,让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